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虞翻曰:天貴故「尊」,地賤故「卑」,「定」謂成列。荀爽曰:謂否卦也。否七月,萬物已成,乾坤各得其位,定矣。 潘校:易緯乾鑿度,書名,原缺「緯」字,今補。曰:「一者,形變之始。清輕者上爲天,濁重者下爲地」。又曰:「乾坤相並俱生。」鄭彼注云:「天地開闢,乾坤卦象立焉」。孔氏云:「天以剛陽而尊,地以柔陰而卑。」又云:「乾健與天陽同,坤順與地陰同,故得乾坤定矣。」「定謂成列」者,乾坤列乎上下而八卦成列,亦由是定矣。荀注:上乾下坤爲否,故「謂否卦也」。否于消息卦在七月,是時萬物已成,故云「乾坤各得其位,定矣」。案:此言乾坤之德,非以否上乾下坤爲定位也。荀氏之説,未應經義。 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 虞注:易緯乾鑿度虞翻曰:乾高貴五,坤卑賤二,「列貴賤者存乎位」也。荀爽曰:謂泰卦也。侯果曰:天地卑高,義既陳矣。萬物貴賤,位宜差矣。 潘校:「文」字原作「傳」。所引「崇效天,卑法地」,繫上文。據疏前後體例,應作「文」,今改。云「崇效天,卑法地」。坤自上降,乾自下升,故先言「卑」而後言「高」也。「乾高貴謂五」者,乾二升五也。「坤卑賤謂二」者,坤五降二也。「列貴賤者存乎位」,下傳文。乾以上爲尊,故五爲天位。坤以下爲卑,故二爲地位。乾坤正位二五,故「貴賤位矣」。荀注:坤卑在上,乾尊在下,「天地交泰」,故「謂泰卦也」。侯注:王氏云:「天尊地卑之義既列,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,明矣」。即侯氏義也。 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。 虞注:下文虞翻曰:斷,分也。乾剛常動,坤柔常靜。「分陰分陽,迭用柔剛」。 方以類聚, 釋名「斷,段也,分爲異段也」,故云「斷,分也」。乾鑿度曰「天動而施曰仁,地靜而理曰義」,故「乾剛常動,坤柔常靜」。庖犧既定乾坤六位,又分乾陽坤陰各爲六畫,然後可以「迭用柔剛」,故曰「剛柔斷矣」,即下傳所謂「剛柔者,立本者也」。九家易曰:謂姤卦,陽爻聚于午也。方,道也。謂陽道施生,萬物各聚其所也。 物以羣分, 姤,五月午卦也。其卦五陽一陰,故云「陽爻聚于午也」。樂記「樂行而民鄉方」,鄭注「方猶道也」,故云「方,道也」。五月正萬物極盛之時,陽道主施,故「謂陽道施生,萬物各聚其所也」。九家易曰:謂復卦,陰爻聚于子也。陰主成物,故曰「物」也。至于萬物一成,分散天下也以周人用,故曰「物以羣分」也。 吉凶生矣。 復,十一月子卦也。其卦五陰一陽,故云「陰爻聚于子也」。陰主成物,即下傳「坤化成物」,故曰「物」也。萬物既成,即當分散天下,以周人用,故曰「物以羣分」也。虞翻曰:物三稱「羣」。坤方道靜,故「以類聚」。乾物動行,故「以羣分」。乾生故吉,坤殺故凶,則「吉凶生矣」。 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 詩吉日「或羣或友」,毛傳「獸三爲羣」,故云「物三稱羣」。「坤至靜而德方」,故云「坤方道靜」。道靜則聚,故「以類聚」。「精氣爲物」,陽動而施,故云「乾物動行」。物動則分,故「以羣分」。言乾坤各以三爲六。陽生陰殺,陽吉陰凶,乾爲生故吉,坤爲殺故凶。乾坤各六畫,有正有不正,故「吉凶生」,下注云「得正言吉,失位言凶」是也。虞翻曰:謂日月在天成八卦,震象出庚,兑象見丁,乾象盈甲,巽象伏辛,艮象消丙,坤象喪乙,坎象流戊,離象就己,故「在天成象」也。「在地成形」謂震竹巽木、坎水離火、艮山兑澤、乾金坤土。在天爲「變」,在地爲「化」,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」矣。 是故剛柔相摩,八卦相蕩。 「謂日月在天成八卦」者,以納甲言也。月三日暮出震,震納庚,故「震象出庚」。八日見兑,兑納丁,故「兑象見丁」。十五日盈乾,乾納甲壬,故「乾象盈甲」。月盈則食,十六日退巽,巽納辛,故「巽象伏辛」。二十三日消艮,艮納丙,故「艮象消丙」。三十日滅坤,坤納乙癸,故「坤象喪乙」。坎離,日月之本體,坎納戊,離納己,故「坎象流戊,離象就己」。此在天成象之義也。九家易云「地有八卦之形,即所謂震竹巽木、坎水離火、艮山兑澤、乾金坤土」是也。虞義蓋本説卦也。不舉震雷巽風者,雷風皆在天也。離彖傳云:「百穀草木麗乎土」。故震舉竹,巽舉木也。攷工記曰:「天時變」。故「在天爲變」。下傳曰:「坤化成物」。故「在地爲化」。引下文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」者,謂以乾坤爲六子也。樂記禮樂章引此傳曰:「天地之别也」。是言尊卑、貴賤、動靜、類聚、羣分、在天、在地之别異,先王法之以制禮,故云「天地之别也」。虞翻曰:旋轉稱「摩」,薄也。乾以二五摩坤,成震坎艮,坤以二五摩乾,成巽離兑,故「剛柔相摩」,則「八卦相蕩」也。 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。 「剛柔」謂乾坤十二爻也。乾鑿度曰:「乾貞于十一月子,左行陽時六,坤貞于六月未,右行陰時六」。蓋乾左旋,坤右轉,故「旋轉稱摩」。樂記:「陽陰相摩」。鄭注:「摩,猶迫也」。「薄」有「迫」義,故云「薄也」,謂陰陽相薄也。以已成八卦言之,故云「二五」。乾以二五摩坤成坎,互震艮,故「成震坎艮」。坤以二五摩乾成離,互巽兑,故「成巽離兑」。言「二五」者,舉其中氣也。二五相摩而成八卦,故「剛柔相摩」則「八卦相蕩」。樂記鄭注云:「蕩,猶動也。」虞下注云:「乾坤與六子,因名八卦而小成也」。虞翻曰:鼓,動,潤,澤也。雷,震,霆,艮,風,巽,雨,兑也。 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 「鼓」猶鼓動,「澤」猶潤澤,故云「鼓,動,潤,澤也」。説卦:「震爲雷。」故云「雷,震」。説文:「霆,餘聲也」。京氏曰:「霆者,雷之餘氣」。震,起也,艮,止也,雷起于震之初陽,止于艮之上陽,是艮爲震之餘氣,故云「霆,艮」。又艮門闕爲庭,庭與霆通,如漢楚相孫君碑「庭堅」作「霆堅」是也。説卦:「巽爲風。」故云「風,巽」。兑澤爲雨,祭義云:「天時雨澤。」故云「雨兑」。風生于水,故巽坎半見于下,雨隕于雲,故兑坎半見于上。風雨皆含坎象,故曰「潤」也。虞翻曰:日,離,月,坎,寒,乾,暑,坤也。運行往來,「日月相推而明生焉,寒暑相推而歲成焉」,故「一寒一暑」也。 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 説卦「離爲日,坎爲月」,故「日,離,月,坎」。乾一陽生于冬至寒時,故云「寒,乾」。坤一陰生于夏至暑時,故云「暑,坤」。又乾位西北亦爲寒,坤位西南亦爲暑也。「運行往來」者,即下傳所謂「日月相推而明生焉,寒暑相推而歲成焉」,故曰「一寒一暑也」。此謂六子成乾坤之功也。荀爽曰:「男」謂乾初適坤爲震,二適坤爲坎,三適坤爲艮,以成三男也。「女」謂坤初適乾爲巽,二適乾爲離,三適乾爲兑,以成三女也。 乾知大始, 此言乾坤統六子也。乾初適坤爲震,所謂初索得男爲長男;二適坤爲坎,所謂再索得男爲中男;三適坤爲艮,所謂三索得男爲少男。震坎艮皆陽,故云「以成三男也」。坤初適乾爲巽,所謂初索得女爲長女;二適乾爲離,所謂再索得女爲中女;三適乾爲兑,所謂三索得女爲少女。巽離兑皆陰,故云「以成三女也」。八卦相摩而成者,變化之義,天之道也;相索而得者,父母之義,人之道也。九家易曰:「始」謂乾禀元氣,「萬物資始」也。 坤化成物。 乾鑿度曰:「太初者,氣之始也」。鄭注:「元氣之所本始」。故「始謂乾禀元氣」。乾彖傳曰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。陽稱「大」,資始未來,故曰「知」,「神以知來」,故「乾知大始」。荀爽曰:物謂坤任育體,「萬物資生」。 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。 中庸曰:「發育萬物。」鄭注:「育,生也。」故「物謂坤任育體」。坤彖傳曰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」大戴禮天圓云:「曾子曰:『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』。」陽施而陰化,故「坤稱化」。「地道无成而代有終」,承乾成物,故曰「坤化成物」。樂記云:「地氣上齊,天氣下降,陰陽相摩,天地相蕩,鼓之以雷霆,奮之以風雨,動之以四時,煖之以日月,而萬化興焉」。蓋據此傳爲言。而云「天地之和也」,先王法之以作樂,「天地訢合」,故和爲天地之合也。虞翻曰:陽見稱「易」,陰藏爲「簡」,簡,閲也。乾息昭物,天下文明,故「以易知」,坤閲藏物,故「以簡能」矣。 易則易知,簡則易從。 陽見于外,故「稱易」。陰藏于中,故「爲簡」。桓六年左傳:「大閲,𥳑車馬也」。是「簡」「閲」同義,故云「簡,閲也」。乾爲大明,陽息則能明照萬物。「天下文明」,乾文言文。謂乾以息陽而知大始,故曰「易知」。閲有容義,坤虚能容,説卦曰「坤以藏之」,故「藏物」。坤以牝陽而化成物,故曰「簡能」。愚案:老子曰:「天得一以清」,故「乾以易知」;「地得一以寧」,故「坤以簡能」。又樂記曰:「大樂必易,大禮必簡。」又曰:「樂著大始,而禮居成物。」又曰:「樂由天作,禮以地制。」蓋樂出于自然,故象乾之易知,而曰必易,禮起于微渺,故象坤之簡能,而曰必簡。易,故著乎「乾知大始」之初,簡,故居乎「坤化成物」之位。記又曰:「聖人作樂以應天,制禮以配地,禮樂明備,天地官矣」。故觀乎禮樂,而乾坤之易簡,思過半矣。虞翻曰:乾縣象著明,故「易知」;坤陰陽動闢,故「易從」。「不習无不利,地道光也」。 易知則有親,易從則有功。 傳言「縣象著明」,謂日月也。此云「縣象」,即「天垂象」也,「著明」即「大明終始」也。書泰誓云:「天有顯道,厥類維彰」。故曰「易知」。坤有動靜,即有陰陽,陽唱陰和,故曰「從」。坤本靜翕,動而從陽則闢,故曰「易從」。「不習」言其簡,「无不利」言其易從,故復引坤六二爻辭,以明地道也。虞翻曰:陽道成乾爲父,震坎艮爲子,本乎天者親上,故「易知則有親」。以陽從陰,至五多功,故「易從則有功」矣。蜀才曰:以其易知,故物親而附之。以其易從,故物法而有功也。 有親則可久,有功則可大。 虞注:乾陽道,故「爲父」。震坎艮皆陽,故「爲子」。「本乎天者親上」,乾文言文。又曰:「本乎地者親下」,獨言乾者,巽離兑陰卦皆麗陽,故震通巽,坎正離,艮伏兑,三女外成,坤无親也。三男則本天親上,故曰「易知則有親」。「以陽從陰」,當作「以陰從陽」。五爲陽位,五多功,泰陰至五正位,坤化則成,故「易從則有功」矣。蜀才注:易知則無險巇,故「物皆親而附之」。易從則無阻滯,故「物皆法而有功」。荀爽曰:陰陽相親,雜而不厭,故「可久」也。萬物生息,種類繁滋,故「可大」也。 可久則賢人之德,可大則賢人之業。 「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」。陰陽雖雜,親而不厭,且乾德健,健故「可久也」。坤有生息萬物之功,種類至爲繁滋,蓋坤德廣,廣故「可大也」。案:以陽正陰,終則又始,故「有親則可久」,坤用六「利永貞」是也。以陰牝陽,動出至五則復乾,故「有功則可大」,陽爲大是也。姚信曰:賢人,乾坤也。言乾以日新爲德,坤以富有爲業也。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。 乾文言曰:「賢人在下位而无輔」。坤文言曰:「天地閉,賢人隱」。故「賢人謂乾坤也」。「乾以日新爲德」,即「日新之謂盛德」也。乾爲德,「終日乾乾」,故「以日新爲德」。「坤以富有爲業」,即「富有之謂大業」也。坤爲業,坤含萬物,故「富有之謂大業」。乾文言上九曰:「賢人在下位」。謂九三也。乾上應三,「終日乾乾」,忠信進德,故曰「可久則賢人之德」。坤文言曰:「賢人隱」。謂六四也。四近承五,「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,發于事業」,故曰「可大則賢人之業」。虞翻曰:「易」爲乾息,「簡」爲坤消。乾坤變通,窮理以盡性,故「天下之理得矣」。 天下之理得,而易成位乎其中矣。 陽主生長,不假作爲,故「易爲乾息」。陰主收藏,不尚煩擾,故「簡爲坤消」。乾極則變而通坤,坤極則變而通乾,故云「乾坤變通」。「窮理以盡性」,説卦文,虞彼注云「以乾推坤,謂之窮理。以坤變乾,謂之盡性」。易知爲乾之事,故曰「窮理」。簡能爲坤之事,故曰「盡性」。乾坤消息既正,六十四卦皆出于此,故「天下之理得矣」。愚案:「簡」「易」,一也。老子曰: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」。故曰「天下之理得矣」。荀爽曰:陽位成于五,五爲上中,陰位成于二,二爲下中,故「易成位乎其中」也。 五爲陽位之中,故「陽成位于五」。「上中」者,既濟坎五也。二爲陰位之中,故「陰成位于二」。「下中」者,既濟離二也。坎離,天地之心,二五,天地之中,坎五離二,成位于上下之中,天下之理,不外一中,故「易成位乎其中矣」。
聖人設卦,案:「聖人」謂伏羲也。始作八卦,重爲六十四卦矣。 觀象繫辭焉, 禮緯含文嘉「伏羲德洽上下,天應以鳥獸文章,地應以河圖洛書,則而象之乃作易」,故「聖人謂伏羲也」。仰觀象于天,俯觀法于地,中觀萬物之宜,始畫八卦,卦有三爻,因而重之,爲卦六十有四,故曰「設卦」。案:文王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,而系屬其辭。 潘校:「下」指繫辭下傳。又曰「八卦以象告」,故云「文王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,而系屬其辭」也。 而明吉凶。 下傳曰:「易之興也,其當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,當文王與紂之事邪」。帝王世紀曰:「文王在羑里,演六十四卦,著七八九六之爻,謂之周易」。下荀爽曰:因得明吉,因失明凶也。 剛柔相推,而生變化。 三百八十四爻有得有失,即有吉有凶,故「因得明吉,因失明凶」。愚案:釋文稱虞本更有「悔吝」二字。以下文「悔吝者」證之,當從虞本補入爲是。虞翻曰:剛推柔生變,柔推剛生化也。 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 六爻之剛柔也,一往一來曰「推」,陽稱「變」,陰稱「化」。陽來陰往,則剛推柔生變,陰來陽往,則柔推剛生化。剛柔相推,消息之象也,文王因之,而爲九六變化。虞翻曰:吉則象得,凶則象失也。 悔吝者,憂虞之象也。 「失得」謂陰陽失位得位,言文王觀象以正人事,謂易辭之吉凶,象人事之失得也。荀爽曰:憂虞小疵,故悔吝也。虞翻曰:悔則象憂,吝則象虞也。干寶曰:悔亡則虞,有小吝則憂。憂虞未至于失得,悔吝不入于吉凶。事有小大,故辭有緩急,各象其意也。 變化者,進退之象也。 荀注:下文云:「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」。故云「憂虞小疵,故悔吝也」。虞注。悔自内生,故「象憂」。憂者,思也,思其内之可媿者也。吝自外至,故「象虞」。虞者,度也,度其外之可羞者也。謂易辭之悔吝,象人事之憂虞也。干注:虞,驩虞也,故「悔亡則虞,有小吝則憂」。此又以悔象虞,吝象憂也。憂近失,虞近得,故「憂虞未至于失得」。悔近吉,吝近凶,故「悔吝不入于吉凶」。吉凶,失得大而急;悔吝,憂虞小而緩。故「事有小大,則辭有緩急」,蓋各象其意而屬辭也。荀爽曰:春夏爲「變」,秋冬爲「化」,息卦爲「進」,消卦爲「退」也。 剛柔者,晝夜之象也。 陽稱變,春夏陽,故「爲變」。陰稱化,秋冬陰,故「爲化」。陽息而進,故「息卦爲進」。陰消而退,故「消卦爲退」。乾鑿度曰「陽動而進,陰動而退」,蓋陽動爲變,陰動爲化,故曰「變化者,進退之象也」。荀爽曰:「剛」爲乾,「柔」爲坤。乾爲「晝」,坤爲「夜」,晝以喻君,夜以喻臣也。 六爻之動, 雜卦曰:「乾剛坤柔」。故「剛謂乾,柔謂坤」。乾陽爲「晝」,坤陰爲「夜」。乾爲君,故「晝陽以喻君」。坤臣道,故「夜陰以喻臣也」。陸績曰:天有陰陽二氣,地有剛柔二性,人有仁義二行。六爻之動,法乎此也。 三極之道也。 説卦:「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。」故云「天有陰陽二氣」。「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」。故云「地有剛柔二性」。「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」。故云「人有仁義二行」。六爻之動,兼乎三才,故云「法乎此也」。陸績曰:此三才極至之道也。初四下極,二五中極,三上上極也。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象也。 此言六爻爲三才極至之道,以初四爲下極,二五爲中極,三上爲上極。分内外爲三極,不應經義。蓋極者,中也。説文:「極,棟也」。逸雅:「棟,中也。居屋之中也」。故洪範:「建用皇極。」周禮:「設官分職,以爲民極。」鄭氏皆訓「極」爲「中」也。鄭易注「三極,三才也」。周書小開武曰:「三極,一維天九星,二維地九州,三維人四虞」。故鄭以三極爲三才也。以五行言,則五六爲天地之中;以姤復言,則二至爲天地之中;以四時言,則春秋爲天地之中;以爻位言,則二五爲天地之中也。春秋傳曰: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」天地人,故稱「三極」。六爻兼三才而兩之,故曰「三極之道也」。虞翻曰:君子謂文王。象謂乾二之坤,成坎月離日,日月爲象。「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體」,故「居而安者,易之象也」。舊讀「象」誤作「厚」,或作「序」,非也。 所變而玩者,爻之辭也。 「君子謂文王」者,以其繫辭,謂之「聖人」;以法後世,謂之「君子」。「二」當作「五」。乾五變之坤,成大有,坎伏比成離,坎爲月,離爲日。日月在天,成八卦象,故「日月爲象」,詳見「在天成象」注。因下文引大有上九爻辭,故以乾五變坤爲説,舉一以例其餘也。「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體」,坤六五文言文。坤色「黄」,五位「中」,以乾通坤爲「通理」,五正陽位爲「正位」,互艮止爲「居體」。引此文者,蓋以乾五通坤,坤爲安,互艮爲居,五得正,故曰「居而安者,易之象也」。舊讀「象」作「厚」,「厚」字無説。俗本作「序」,虞亦不用,故云「非也」。蓋以下文「居則觀其象」,故知「序」爲「象」也。虞翻曰:「爻者,言乎變者也」。謂乾五之坤,坤五動則觀其變,舊作「樂」,字之誤。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翫其辭, 「爻」謂九六相變,故「爻者,言乎變者也」。坤五動之乾爲大有,坤五之動,由乾五之坤,故「坤五動則觀其變」。此玩爻之例也。「變」舊作「樂」,虞不用,故云「字之誤」。蓋以下「動則觀其變」,故知「樂」爲「變」也。虞翻曰:翫,弄也。謂乾五動成大有,以離之目,觀天之象。兑口翫習所繫之辭,故「翫其辭」。 動則觀其變而翫其占, 「玩,弄也」,説文文。乾五動之坤成大有,上離下乾,離爲目,乾爲天,故「以離之目,觀天之象」,謂天三爻之象也。五體互兑爲口,又兑以「朋友講習」,故以「兑口玩習所繫之辭」也。觀象玩辭,如左傳「蔡墨云在乾之姤」,「知莊子云在師之臨」之類是也。虞翻曰:謂觀爻動也。「以動者尚其變」。「占事知來」,故「翫其占」。 是以「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。」 乾五之坤爲坤五動,故「謂觀爻動也」。九六發動揮變,故「以動者尚其變」。乾以知來,乾動成離而未來之事可言,故「占事知來」。「玩其占」者,謂玩三百八十四爻之占動也。觀變玩占,如「陳侯遇觀之否,晉侯遇大有之睽」之類是也。虞翻曰:謂乾五變之坤成大有,有天地日月之象。文王則庖犧,亦與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。「天道助順,人道助信,履信思順」,故「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」也。 乾五變之坤成大有,大有通比,大有離爲日,乾爲天,比坎爲月,坤爲地,故「有天地日月之象」。文王上則伏羲,有乾坤之德,具坎離之明,故「亦與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」。「天道助順」以下,亦繫傳文也。前言吉凶悔吝者,聖人繫辭,以著人事之常。此言「吉无不利」者,君子觀變,以盡天理之正。傳獨引此爻辭者,乾之通坤,得尊位大中,自大有五爻始,而乾天所右,實在上爻,故特舉以爲例。虞注自「居而安者」以下,皆據乾五之坤爲言,蓋三百八十四爻,皆有觀象觀變翫辭翫占之事,故舉首以例其餘也。
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虞翻曰:「在天成象」,「八卦以象告」。彖説三才,故「言乎象也」。 爻者,言乎變者也。 「在天成象」,未畫之象也。「八卦以象告」,既畫之象也。彖言兩象,故「説三才」。彖兼三才而説兩象,故「言乎其象也」。虞翻曰:爻有六畫,所變而玩者,爻之辭也,謂九六變化,故「言乎變者也」。 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 六畫稱爻,爻皆有變,變可觀辭,故「所變者,爻之辭也」。下傳曰:「道有變動,故曰爻」。爻之九六,陰陽相變,故「言乎變者也」。虞翻曰:得正言吉,失正言凶也。 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 正,陰陽正位也。或言正,或言位,互辭也。得乎正位則言吉,失乎正位則言凶,故「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」。崔憬曰:繫辭著悔吝之言,則異凶咎。有其小病,比于凶咎,若疾病之與小疵。 无咎者,善補過也。 説文「疵,病也」。繫辭但稱悔吝者,異乎凶咎之甚者也。「小病比于凶咎,若疾病之與小疵」,所謂事有小大,故辭有緩急是也。虞翻曰:失位爲咎。悔,變而之正,故「善補過」,孔子曰「退思補過」者也。 是故列貴賤者,存乎位。 王弼略例曰:「凡言无咎者,本皆有咎者也。防得其道,故得无咎」。咎在陰陽失位,故云「失位爲咎」。若能悔焉,變而之正,則咎者可以无咎矣。過而能改,故曰「善補過者也」。孔子曰:「退思補過」。孝經及宣十二年左傳文。論語曰:「假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」。是周易爲補過之書,而補過之道,在乎无咎。无咎之道,存乎能悔,悔則咎之所由无,而過之所由補者也。三百八十四爻,一言以蔽之,曰「善補過」。侯果曰:二五爲功譽位,三四爲凶懼位。凡爻得位則貴,失位則賤,故曰「列貴賤者存乎位」矣。 齊小大者,存乎卦。 下傳曰:「二多譽,四多懼」。又:「三多凶,五多功,貴賤之等也」。故云「二五爲功譽位,三四爲凶懼位」。凡爻,陰陽得位爲貴,失位爲賤。尋貴賤之義不一,上傳云:「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」。虞注云:「乾高貴五,坤卑賤二」。謂九五貴,六二賤,此貴賤之正位也。若陽貴陰賤,則爻在下者,亦得言貴,如屯初九傳曰「以貴下賤,大得民」是也。若陽而无德,居正亦賤,如頤初九傳曰「觀我朶頤,亦不足貴」是也。若兩爻本皆陽位,則上貴下賤,如三爲下體之君,對五亦爲賤,即三五「貴賤之等」是也。合兹數説,其義始備,故曰「列貴賤者存乎位」。王肅曰:「齊」猶正也。陽卦大,陰卦小,卦列則小大分,故曰「齊小大者存乎卦」也。 辯吉凶者,存乎辭。 詩小宛「人之齊聖」,毛傳「齊,正也」,故云「齊猶正也」。陽大陰小,故「陽卦大,陰卦小」。陳列卦象,有小有大,如臨陽息之卦,「臨者,大也」,是臨爲大卦也。遯陰消之卦,遯「小利貞」,是遯爲小卦也。泰「小往大來」,爲大卦。否「大往小來」,爲小卦。又小畜大畜小過大過大有大壯,皆以大爲陽,小爲陰,其卦可例推也。正其小大,截然不紊,故曰「齊小大者存乎卦」。韓康伯曰:辭,爻辭也,即「爻者,言乎變也」。言象,所以明小大,言變,所以明吉凶,故大小之義存乎卦,吉凶之狀見乎爻。至于悔吝无咎,其例一也。吉凶悔吝,小疵无咎,皆生乎變,事有小大,故下歷言五者之差也。 憂悔吝者,存乎介。 辭,六爻之辭也。九六變則有辭,故「即爻者,言乎變也」。象有陰陽,故「言象,所以明小大」。變有得失,故「言變,所以明吉凶」。卦統全體,故大小之義,存乎卦象。爻著一端,故吉凶之狀,見乎爻辭。「至于悔吝无咎」,皆吉凶之類,故「其例一也」。吉凶悔吝,小疵无咎,其辭皆生于九六之變。「事有小大」者,孔云「大則爲吉凶,小則爲悔吝无咎也」。「故下歷言五者之差」者,孔氏謂「吉一,凶二,悔三,吝四,无咎五」也。愚案:京氏云「辯,明也」。虞董諸家皆云「辯,别也」。陰陽得位則吉,失位則凶。有應則吉,无應則凶。故曰「辯吉凶者存乎辭」。虞翻曰:介,纖也。「介如石焉,斷可識也」,故「存乎介」,謂識小疵。 震无咎者,存乎悔。 漢書元后傳「不以往事爲纖介」,故云「介,纖也」。下傳曰「介如石焉,寧用終日,斷可識矣」,蓋釋豫二爻辭,以明「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」之義也。知幾故微,微故「存乎介」,舉豫二以爲則也。王氏云「憂悔吝之時,其介不可慢也」,即「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」。參同契曰「纖介不正,悔吝爲賊」,故「憂悔吝者存乎介」。虞翻曰:震,動也。「有不善,未嘗不知之,知之,未嘗復行」,「无咎者,善補過」,故「存乎悔」也。 是故卦有小大,辭有險易。辭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 序卦曰「震者,動也」,復初爲震,故云「震,動也」。「有不善,未嘗不知,知之,未嘗復行也」,下傳文。蓋復時,坤亂于上,故「有不善」。「復以自知」,故「未嘗不知」。「克己復禮」,故「知之,未嘗復行也」。舉復初以爲則也。无咎由于補過,補過由于能悔,復初爻辭曰「不遠復,无祗悔,元吉」。惟能悔,斯无悔,故「震无咎者,存乎悔」。虞翻曰:陽易指天,陰險指地。「聖人之情見乎辭」,故「指所之」。 易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下之道。 「齊小大者存乎卦」,故曰「卦有小大」,謂全體也。「辨吉凶者存乎辭」,故「辭有險易」,「險易」即吉凶也,謂一爻也。京氏云「易,善也,險,惡也」,乾積陽爲善,故「陽易指天」,坤積陰爲惡,故「陰險指地」。「聖人之情見乎辭」,下傳文。「各指所之」者,王氏謂「之泰則其辭易,之否則其辭險」是也。虞翻曰:準,同也。彌,大。綸,絡。謂易在天下,包絡萬物,「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」,故「與天地準」也。 仰以觀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 京氏云「準,等也」,曲禮曰「見同等不起」,「等」有「同」義,故云「準,同也」。京氏云「彌,徧也」,春官「眡祲七曰彌」,鄭注「彌者,白虹彌天也」,故云「彌,大」。王肅云「綸,纏裹也」,揚子解難曰「宓犧氏之作易也,緜絡天地,經以八卦」,注「包絡之也」,故云「綸,絡」。乾鑿度曰「爲道德苞籥」,故「謂易在天下,包絡萬物」。「以言天地之間則備矣」,下傳文。又曰「易之爲書,廣大悉備」,荀彼注云「以陰易陽謂之廣,以陽易陰謂之大。易與天地準,固悉備也」,是其義也。荀爽曰:謂陰升之陽,則成天之文也。陽降之陰,則成地之理也。 是故知幽明之故。 升降,謂二五也。否變未濟,則陰升之陽,有仰象焉。賁彖傳曰「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」,故「成天之文」。泰變既濟,則陽降之陰,有俯象焉。乾鑿度曰「地靜而理曰義」,故「成地之理」。愚案:荀易皆主乾升坤降。此言陰升陽降者,蓋乾二文言曰「天下文明」,以二變陰,離爲明也。二升之五,則仰觀乎天文。以坤五文言曰「黄中通理」,以五變陽,坎爲通也。五降之二,則俯察乎地理矣。離目坎耳,耳目聰明,故言「觀察」。荀爽曰:「幽」謂天上地下,不可得覩者也,謂否卦變成未濟也。「明」謂天地之閒,萬物陳列,著于耳目者,謂泰卦變成既濟也。 原始及終,故知死生之説。 説文「幽,隱也」。謂「天上地下」者,天地不分,其象爲否,故六合之外,不可得覩也。否變未濟,離日坎月失位,故幽。説文「明,照也」。謂「天地之閒」者,天地交,其象爲泰,故「萬物陳列,著于耳目」也。泰變既濟,離日坎月得正,故明。既未濟皆有坎離象,日月爲明,故「知幽明之故」。案:吴君高越紐曰「陽動於上,以成天文,陰變于下,以成地理」,即虞氏説卦注云「乾三畫成天文,坤三畫成地理」是也。吕氏春秋曰「陰陽變化,一上一下,合而成章」,「章」即天文地理也,「陰陽即幽明也。觀震巽出入,則知日月之行,察五位方隅,則知山川維絡之紀,乾坤代序,則知温涼寒暑之候,六位成章,則知太和保合之理,「故知幽明之故」也。九家易曰:陰陽交合,物之始也,陰陽分離,物之終也。合則生,離則死,故「原始及終,故知死生之説」矣。交合,泰時春也,分離,否時秋也。 精氣爲物,遊魂爲變。 陰陽交合,其象爲泰,萬物發生,故云「物之始也」。陰陽分離,其象爲否,萬物收成,故云「物之終也」。乾坤交則互震,「萬物出乎震」,故「合則生」。乾坤離則互艮成終,又爲鬼門,故「離則死」。管子戒篇「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」,注云「原,察也」,王氏云「死生者,始終之數」,故「原始及終,故知死生之説矣」。消息泰爲正月卦,故「交合,泰時春也」。否爲七月卦,故「分離,否時秋也」。愚案:乾彖傳曰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」,是「始」謂乾也。坤文言曰「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」,是「終」謂坤也。故虞君下傳注云「以乾原始,以坤要終,謂原始及終,以知死生之説」,又云「出陽知生,入陰懼死」,是其義也。虞翻曰:魂,陽物,謂乾神也。變謂坤鬼。乾純粹精,故主爲物。乾流坤體,變成萬物,故「遊魂爲變」也。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,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。 昭七年左傳「人生始化爲魄。既生魄,陽曰魂」,説文「魂,陽氣也」,故云「魂,陽物」。淮南子説山訓「魄問于魂」,注云「魂,人陽神」,故「謂乾神也」。坤无魂,坤魂亦乾也。「變謂坤鬼」者,鬼亦神爲之,故言「神无方」,不言鬼也。乾文言曰「純粹精也」,萬物資始乾元,故「主爲物」。夏小正曰「魂者動也」,乾之精氣,流于坤體,變成萬物,故「遊魂爲變」。越紐録曰「神主生氣之精,魂主死氣之舍」,故精氣則物成其形,魂遊則物變其故也。虞翻曰:乾神似天,坤鬼似地。聖人與天地合德,鬼神合吉凶,故「不違鄭玄曰:「精氣」謂七八也,「遊魂」謂九六也。七八,木火之數,九六,金水之數。木火用事而物生,故曰「精氣爲物」,金水用事而物變,故曰「遊魂爲變」。精氣謂之「神」,遊魂謂之「鬼」。木火生物,金水終物,二物變化,其情與天地相似,故無所差違之也。 知周乎萬物 虞注:乾爲「神」爲「天」,故「乾神似天」。坤爲「鬼」爲「地」,故「坤鬼似地」。乾神坤鬼,即天地之用也,故「相似」。聖人即大人。文言荀氏注云「與天合德謂居五,與地合德謂居二」。虞又云「乾神合吉,坤鬼合凶,故與鬼神合其吉凶」。天且弗違,而況于鬼神,故「不違」。鄭注:乾鑿度曰「陽變七之九,陰變八之六」,七少陽,八少陰,故「精氣謂七八」,九老陽,六老陰,故「遊魂謂九六」。天七屬火,地八屬木,故「七八,木火之數」。天九屬金,地六屬水,故「九六,金水之數」。木屬春,火屬夏,木火用事,生物之時,故曰「精氣爲物」。金屬秋,水屬冬,金水用事,變物之時,故曰「遊魂爲變」。鄭氏又云「遊魂謂之鬼」,物終所歸,「精氣謂之神」,物生所信也。言木火之神,生物東南,金水之鬼,終物西北。二者之情,其狀與春夏生物秋冬終物相似,故云「二物變化,其情與天地相似,故无所差違之也」。荀爽曰:二篇之册,萬有一千五百二十,當萬物之數,故曰「知周乎萬物」也。 而道濟天下,故不過。 「二篇」謂上下經六十四卦之册。傳以爻册當萬物之數,故曰「知周乎萬物也」。九家易曰:言乾坤道,濟成天下而不過也。王凱沖曰:知周道濟,洪纖不遺,亦不過差也。 旁行而不流。 九家注:言乾坤之道,交易成既濟定,故云「濟成天下而不過也」。王注:知周萬物,言其微無不入,道濟天下,言其大無不包,故云「洪纖不遺,亦不過差也」。愚按:坤爲知,乾爲道,皆虞義也。萬物致養乎坤,故曰「知周萬物」。乾爲天,故曰「天下」。陽道制命,坤化成物,天地交泰,乾二升五,坤五降二,成既濟定,保合太和,故「道濟天下」也。六爻皆正而无過失,故「不過」。九家易曰:旁行,周合。六十四卦月主五卦,爻主一日,歲既周而復始也。侯果曰:應變旁行,周被萬物而不流淫也。 樂天知命,故不憂。 九家注:稽覽圖消息六十卦,小過蒙益漸泰屬寅,需隨晉解大壯屬卯,豫訟蠱革夬屬辰,旅師比小畜乾屬巳,大有家人井咸姤屬午,鼎豐涣履遯屬未,恆節同人損否屬申,巽萃大畜賁觀屬酉,歸妹无妄明夷困剥屬戌,艮既濟噬嗑大過坤屬亥,未濟蹇頤中孚復屬子,屯謙睽升臨屬丑。坎冬、震春、離夏、兑秋爲四正卦。「旁行」爲「周合」者,謂由復而坤,由坎而兑,周行六十四卦也。每月五卦,卦主六日七分,是「爻主一日」也。六十而一周,六六三百六十爻,值六六三百六十日,故云「歲既周而復始也」。侯注:旁行,旁通也。消息之卦,應變旁通,以濟成乾坤,「周被萬物而不流淫也」。荀爽曰:坤建于亥,乾立于巳。陰陽孤絶,其法宜憂。坤下有伏乾爲「樂天」,乾下有伏巽爲「知命」。陰陽合居,故「不憂」。 安土敦乎仁,故能愛。 消息之卦,坤純陰在十月亥。乾純陽在四月巳。純陰純陽,故云「陰陽孤絶,其法宜憂」。坤下有伏乾,謂乾伏坤初爲震。震爲樂,初九乾也,故爲天,是「樂天」也。乾下有伏巽,謂巽伏乾初。巽爲命,故「知命」。消息坤在十月亥,亥居西北乾方,坤下有乾,故云「陰陽合居」。孤絶則憂,合居則不憂。且坎爲加憂,十二消息不見坎象,故「不憂」。荀爽曰:「安土」謂否卦,乾坤相據,故「安土」。「敦仁」謂泰卦,天氣下降,以生萬物,故「敦仁」。生息萬物,故謂之愛」也。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 坤爲安,又爲地,否卦以乾據坤,故曰「安土」。坤厚爲敦,乾復震爲仁。泰卦内乾,故爲「天氣下降」。坤爲萬物,互震爲生,故「以生萬物」。以坤乘乾,故曰「敦仁」。乾仁博施,生息萬物,故「能愛」也。九家易曰:範者,法也。圍者,周也。言乾坤消息,法周天地,而不過于十二辰也。辰,日月所會之宿,謂諏訾、降婁、大梁、實沈、鶉首、鶉火、鶉尾、壽星、大火、析木、星紀、玄枵之屬是也。 曲成萬物而不遺, 釋詁云「法,範,常也」,「法」「範」同訓常,故云「範,法也」。圍,古文作囗,説文云「囗,囘也」,漢書劉向傳「周囘五百里」,「囗」「周」同訓囘,故云「圍,周也」。陽主息,陰主消,故「言乾坤消息」。歷十二爻而歲一周,故云「法周天地」。十二爻爻主一辰,故「不過十二辰也」。昭七年左傳「日月之會是謂辰」,故云「辰,日月所會之宿」,杜預謂「一歲日月十二會,所會謂之辰」是也。皇甫謐帝王世紀曰「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諏訾之次。于辰在亥,謂之大淵獻。斗建在寅。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。于辰在戌,謂之閹茂。斗建在卯。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。于辰在酉,謂之作噩。斗建在辰。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。于辰在申,謂之涒灘。斗建在巳。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。于辰在未,謂之協洽。斗建在午。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。于辰在午,謂之敦牂。斗建在未。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。于辰在巳,謂之大荒落。斗建在申。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。于辰在辰,謂之執徐。斗建在酉。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。于辰在卯,謂之單閼。斗建在戌。自尾十度至斗十度曰析木之次。于辰在寅,謂之攝提格。斗建在亥。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紀之次。于辰在丑,謂之赤奮若。斗建在子。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。于辰在子,謂之困敦。斗建在丑。凡天十有二次,日月之所纏。子丑等十二辰在地。娵訾等十二次在天」。此言天地之化,故舉十二次也。荀爽曰:謂二篇之册,曲成萬物无遺失也。侯果曰:言陰陽二氣,委曲成物,不遺微細也。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, 荀注:二篇萬有一千五百二十,當萬物之數,故「曲成萬物无遺失也」。侯注:萬物資始于乾,資生于坤。一物之微,莫不禀受陰陽之氣。説文曰「委,隨也」。又曰「曲,象器受物之形」。言陰陽二氣,隨物付形,不遺微細。中庸言「鬼神之德,體物不遺」,是其義也。荀爽曰:「晝」者謂乾,「夜」者坤也。通于乾坤之道,無所不知矣。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。 乾陽爲「晝」,坤陰爲「夜」,故「晝者謂乾,夜者坤也」。「通乎晝夜之道」,則于幽明死生鬼神之事,无所不知矣。愚案:範圍天地舉其大,曲成萬物舉其細,通乎晝夜舉其流行。論語「子在川上曰『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』」,言其道之流行不息也。通乎道之流行,則陰陽消息,往復平陂,一以貫之矣,故曰「通乎晝夜之道而知」。干寶曰:否泰盈虚者,神也,變而周流者,易也。言神之鼓萬物無常方,易之應變化無定體也。 一陰一陽之謂道, 神本「陰陽不測」,故「否泰盈虚者,神也」。易則「唯變所適」,故「變而周流者易也」。自陰陽言之謂之「神」,故「神之鼓萬物无常方」。自乾坤言之謂之「易」,故「易之應變化无定體」。「神无方」故「易无體」,謂出乾入坤,「上下无常,周流六虚」者也。韓康伯曰:「道」者何?无之稱也。无不通也,无不由也,況之曰「道」。寂然无體,不可爲象,必有之用極,而无之功顯,故至乎「神无方而易无體」而道可見矣。故窮變以盡神,因神以明道。陰陽雖殊,無一以待之。在陰爲無陰,陰以之生,在陽爲無陽,陽以之成,故曰「一陰一陽」也。 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 孔疏曰「云『道者何?无之稱』者,此韓氏自問其道而釋之也。「道」是虚无之稱。以虚无能開通于物,故稱之曰「道」。云『无不通,无不由』者,若處于有,有則爲物礙難,不可常通。道既虚无爲體,則不爲礙難,故『无不通也』。『无不由』者,言萬物皆因之而通,由之而有。云『況之曰道』者,比況道路以爲稱也。『寂然无體,不可爲象』者,謂寂然幽靜而无體,不可以形象求,是『不可爲象』。至如天覆地載,日照月臨,冬寒夏暑,春生秋殺,萬物運動,皆由道而然,豈見其所營,知其所爲。是『寂然爲體,不可爲象』也。云『必有之用極,而无之功顯』者,猶若風雨,是有之所用。當用之時,以物爲心。風雨既極之後,萬物賴此風雨,而得生育。是生育之功,由風雨无心而成。是『有之用極,而无之功顯』。是神之發作動用,以生萬物,其功成乃在于无形。應機變化,雖有功用,本其用之所以,亦在于无也。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體,自然无爲之道,可顯見矣。當其有用之時,道未見也。云『故窮變以盡神』者,神則杳然不測,千變萬化。聖人則窮此千變萬化,以盡神之妙理,故云『窮變化以盡神』。云『因神以明道』者,謂盡神之理,唯在虚无。因此虚无之神,以明道之所在亦虚无,故云『因神以明道』也。『陰陽雖殊,无一以待之』者,言陰之與陽,雖有兩氣,恆用虚无之一以擬待之。言在陽之時,亦以爲虚无,无此陽也。在陰之時,亦以爲虚无,无此陰也。云『在陰爲无陰,陰以之生』者,謂道雖在于陰,而于陰言,道所生皆无陰也。雖无于陰,陰終由道而生,故言陰以生之也。『在陽爲无陽,陽以之成』者,謂道雖在陽,陽中必无道也。雖无于陽,陽必由道而成,故言陽以成之也。道雖无于陰陽,然亦不離于陰陽,陰陽雖由道成,即陰陽亦非道,故曰『一陰一陽』也」。愚案:説卦曰「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」,乾彖傳曰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」,蓋一陰一陽,相並俱生,陽稱「變」,陰稱「化」,故乾道變化而陰陽之理已備,三極各正,保合太和,道之所由立也。王韓以虚无言道,失其旨矣。虞翻曰:繼,統也。謂乾能統天生物,坤合乾性,養化成之,故「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也」。 仁者見之謂之仁,知者見之謂之知。 孟子「君子創業垂統,爲可繼也」,乾彖傳曰「乃統天」,九家易注云「乾之爲德,乃統繼天道」,是「統」有「繼」義,故云「繼,統也」。一陰一陽,皆統于乾元,即彖傳曰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」是也。乾元善長,故曰「善也」。乾各正性命爲「性」。乾非坤化,性亦不成,故云「坤合乾性,養化成之」。人得乾善之統,資坤之化以成性,故曰「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」,即中庸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」是也。侯果曰:仁者見道,謂道有仁。知者見道,謂道有知也。 百姓日用而不知, 仁者偏于陽,見陽之息謂之仁,故仁者觀道,謂道爲仁。知者偏于陰,見陰之藏謂之知,故知者觀道,謂道爲知也。侯果曰:用道以濟,然不知其力。 故君子之道鮮矣。 百姓顓蒙,日用此道以濟,而不知道之功力也。韓康伯曰:君子體道以爲用。仁知則滯于所見,百姓日用而不知,體斯道者,不亦鮮矣乎。故常無欲以觀妙,可以語至而言極矣。 顯諸仁,藏諸用。 君子超乎百姓,而合仁知之全,故能「體道以爲用」。仁知雖賢,猶有偏見。謂仁謂知,不能徧曉,是「滯于所見」也。詩天保曰「日用飲食,民之質矣」。論語曰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」。故「日用而不知」也。仁知之偏過于道,百姓之不知不及乎道,故自君子而外,體斯道者,尟矣。「尟」與「鮮」同。説文「尟,是少也」。「常無欲以觀妙」,老子道經文。言能寂然无欲,以觀此道之妙,則可以語説其至理,而言其極趣矣。王凱沖曰:萬物皆成,仁功著也。不見所爲,「藏諸用」也。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 仁育萬物,故「萬物皆成,仁功著也」。無爲而成,故「不見所爲,藏諸用也」。愚案:乾體仁爲仁,傳又曰「顯道神德行」,神謂乾也,故曰「顯諸仁」。坤致役爲用,説卦曰「坤以藏之」,故曰「藏諸用」。且陽息出震,乾元顯見于德爲仁,是顯其所藏之仁,萬物之出機也。陽消入巽,乾元退于坤爲仁之用,是藏其所顯之用,萬物之入機也。侯果曰:聖人成務,不能無心,故有憂。神道鼓物,寂然無情,故無憂也。 盛德大業至矣哉。 論語「堯舜其猶病諸」。孟子「聖人之憂民如此」。蓋聖人開物成務,不能无心。有心則有迹,有迹故有憂也。若道,則物物而不物于物者也。故天地以「神道鼓物,寂然无情」。无情則无累,无累故無憂也。案:「萬物出乎震」,震雷爲鼓,「動萬物者,莫疾乎雷」,故曰「鼓萬物」。乾五爲聖人,五在坎中爲憂,下傳曰「作易者其有憂患乎」。乾元消息,保合太和,各正性命,故「不同憂」。荀爽曰:盛德者天,大業者地也。 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 盛德者天,謂乾爲「德」,乾易顯仁,故「盛德」。大業者地,謂坤爲「業」,坤簡藏用,故「大業」也。王凱沖曰:物無不備,故曰「富有」。變化不息,故曰「日新」。 生生之謂易。 坤廣生爲「富」,一消一息,萬彙豐殖,故「物莫不備,而曰富有」也。乾五動之坤成離,離爲「日」,以乾變坤,以坤化乾,故「變化不息,而曰日新」也。荀爽曰:陰陽相易,轉相生也。 成象之謂乾, 陽極生陰,陰極生陽,一消一息,轉易相生,故謂之「易」。京氏云「八卦相盪,陽入陰,陰入陽,二氣交互不停,故曰『生生之謂易』」。案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。」三才既備,以成乾象也。 爻法之謂坤。 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」,老子德經文。三才,天地人也。乾象六畫,實兼三才。故云「三才既備,以成乾象也」。蓋「在天成象」,八卦皆陽象也。自顯至藏,乾象可見,故以立三才之象矣。案:「爻」謂效也。效乾三天之法,而兩地成坤之卦象也。 極數知來之謂占, 下傳曰「爻也者,效此者也」,故云「爻猶效也」。乾天三畫之卦,兼三才而兩之爲六爻,六陰數爲坤,故云「效乾三天之法,而兩地成坤之卦象也」。孔穎達曰:謂窮極蓍策之數,逆知將來之事,占其吉凶也。 通變之謂事。 蓍策極六畫之數,知來事之吉凶,故謂之「占」。虞翻曰:「事」謂變通趨時,以盡利天下之民,謂之事業也。 陰陽不測之謂神。 下傳曰「變通者,趨時者也」。變通趨時,民不失利,故「謂之事業」。韓康伯曰:神也者,變化之極,妙萬物而爲言,不可以形詁者也,故「陰陽不測」。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,萬物之動,豈有使之然哉。莫不獨化于太虚,歘爾而自造矣。造之非我,理自玄應。化之無主,數自冥運。故不知所以然,而況之神矣。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爲始,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。夫唯知潘校:「知」字原脱,據孔疏補。天之所爲者,窮理體化,坐忘遺照。至虚而善應,則以道爲稱。不思而潘校:「而」字原脱,據孔疏補。玄覽,則以神爲名。蓋資道而同乎道,由神而冥于神者也。 潘校:「測」,原本作「漸」,據陳校本正。也。此皆謂聖人初時,雖法道法神以爲无,體未能全无。但行之不已,遂至全无不測。故云『資道而同于道,由神而冥于神也』」。案:神者,乾元之運,出陽入陰,變化不測,易則神之所爲也,故曰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」。又案:「富有」以下至此,所以申釋前義也。上云「盛德大業」,故曰「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」。「所居而安者,易之象也」,故曰「成象之謂乾」。「所變而翫者,爻之辭也」,故曰「爻法之謂坤」。「動則觀其變而翫其占」,故曰「極數知來之謂占,通變之謂事」。「神无方而易无體」,故曰「生生之謂易,陰陽不測之謂神」。 孔疏云『神也者,變化之極』者,言神之施爲自將,變化之極,以爲名也。云『妙萬物而爲言』者,妙謂微妙也。萬物之體,有變象可尋。神則微妙于萬物而爲言也,謂不可尋求也。云『不可以形詰』者,杳寂不測,无形无體,不可以物之形容,所求而窮詰也。云『造之非我,理自玄應』者,此言神力也。我謂宰主之名也。言物之造作,非由我之主宰所爲。其造化之理,自然玄冥相應,而自然造作也。云『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爲始』者,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,必以太極虚无爲初始。不知所以然,將何爲始也。云『言變化而稱極乎神』者,欲言論變化之理,不知涯際,唯稱極乎神。神則不可神也。云『夫唯知天之所爲者,窮理體化,坐忘遺照』者,言數能知天之所造爲者,會能窮其物理,體其變化,靜坐而忘其事,及遺棄所照之物。任其自然之理,不以他事係心,端然玄寂。如此者,乃能知天之所爲也。言天之道亦如此也。坐忘遺照之言,事出莊子大宗師篇也。云『至虚而善應,則以道爲稱』者,此解道之目也。言至極冥虚而善應于物,則乃目之爲道,故云則以道爲稱。云『不思而玄覽,則以神爲名』者,謂不可思量而玄遠覽見者,乃目之爲神,故云則以神爲名也。云『蓋資道而同乎道』者,此謂聖人設教,資取乎道。行无爲之化,積化而遂同于道。内外皆无也。云『由神而冥于神也』者,言聖人謂教,法此神之不測,无體无方,以垂于教。久能積漸而冥合于神,不可測
夫易,廣矣,大矣。虞翻曰:乾象動直,故「大」。坤形動闢,故「廣」也。 以言乎遠則不禦, 「在天成象」,故云「乾象」。「在地成形」故云「坤形」。下論廣生大生,故探以爲説也。虞翻曰:禦,止也。「遠」謂乾,天高,不禦也。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, 釋言「禦,禁也」,「禁」有「止」義,故云「禦,止也」。左傳曰「天道遠」,故「遠謂乾」。天高且遠,故「不禦」也。虞翻曰:「邇」謂坤。坤「至靜而德方」,故「正」也。 以言乎天地之閒則備矣。 説文「邇,近也」。揚子法言「聖人之言遠如天,賢人之言邇如地」,故「邇謂坤」也。「至靜而德方」,坤文言文。坤翕故靜,德方故正。虞翻曰:謂易廣大悉備,有天地人道焉,故稱「備」也。 夫乾,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 乾天爲大,坤地爲廣,故云「廣大悉備」。言天地之閒,而人在其中矣,故「有天道焉,有地道焉,有人道焉」。易該三才,故「稱備也」。宋衷曰:乾靜不用事,則清靜專一,含養萬物矣。動而用事,則直道而行,導出萬物矣。一專一直,動靜有時,而物無夭瘁,是以大生也。 夫坤,其靜也翕,其動也闢,是以廣生焉。 乾奇爲一,一故專,專則愈直。當其靜不用事,則清靜專一,專者,一之存也,故有含養萬物之德。及其動而用事,則直道而行,直者,一之發也,故有導出萬物之功。靜專動直,皆氣之至健者爲之,故物无夭瘁,而乾之所以大生者在是焉。宋衷曰:「翕」猶閉也。坤靜不用事,閉藏微伏,應育萬物矣。動而用事,則開闢羣蟄,敬導沈滯矣。一翕一闢,動靜不失時,而物無災害,是以廣生也。 廣大配天地, 釋詁「翕,合也」,漢書兒寬傳「合袪于天地神明」,李奇曰「合,閉也」,合有閉義,故曰「翕,閉也」。坤偶爲兩,兩故翕,翕則必闢。當其靜不用事,閉藏微伏,翕者,兩之合也,故有應育萬物之德。及其動而用事,則開闢羣蟄,闢者,兩之分也,故有敬導沈滯之功。靜翕動闢,皆體之至順者爲之,故物无災害,而坤之所以廣生者在是焉。荀爽曰:陰廣陽大配天地。 變通配四時。 坤陰爲「廣」,乾陽爲「大」。「易與天地準」,故「廣大配天地」。虞翻曰:變通趨時,謂十二月消息也。泰大壯夬配春,乾姤遯配夏,否觀剥配秋,坤復臨配冬。謂十二月消息,相變通而周于四時也。 潘校:「皆夏時卦,故『配夏』。否,坤三也」,十一字原脱,據陳校本補。觀,坤四也,剥,坤五也,皆秋時卦,故「配秋」。坤,坤上也,復,乾初也,臨,乾二也,皆冬時卦,故「配冬」。十二月陽息陰消,周于四時,故「變通配四時」。 陰陽之義配日月, 下傳云「變通者,趨時者也」,「時」謂四時,「變通」謂乾坤通變十二消息,即十二辟卦也。泰,乾三也,大壯,乾四也,夬,乾五也,皆春時卦,故「配春」。乾,乾上也,姤,坤初也,遯,坤二也,皆夏時卦,故「配夏」。否,坤三也,荀爽曰:謂乾舍于離,配日而居,坤舍于坎,配月而居之義是也。 易簡之善配至德。 此據鬼易。乾歸合離,坤歸合坎也。坤二五之乾成離,故謂「乾舍于離」。離爲日,故陽配日而居。乾二五之坤成坎,故謂「坤舍于坎」。坎爲月,故陰配月而居。案:陽息稱日,復「七日來復」是也。陰消稱月,臨「八月有凶」是也。詩七月「一之日」「二之日」「三之日」「四之日」,皆陽息之月,故稱日。「五月斯螽動股,六月莎雞振羽,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」,皆陰消之月,故稱月。乾陽主息,坤陰主消,故「陰陽之義配日月」。荀爽曰:乾德至健,坤德至順。乾坤簡易,相配于天地,故「易簡之善配至德」。 子曰:「易其至矣乎。 乾有至健之德,故「易知」,坤有至順之德,故「簡能」。乾象傳曰「天德不可爲首也」,坤彖傳曰「德合无疆」,乾至健,坤至順,故曰「至德」。乾坤,天地之象,易簡,天地之性,故乾坤易簡,配于天地。乾文言曰「元者,善之長也」。乾元稱善。坤彖傳曰「至哉坤元」,坤元即乾元,乾善即坤善,故曰「易簡之善配至德」。崔憬曰:夫言「子曰」,皆是語之别端,此更美易之至極也。 夫易,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。 更端起義,故言「子曰」。易配至德,故曰「至矣乎」。虞翻曰:崇德效乾,廣業法坤也。 知崇體卑。崇效天,卑法地。 乾爲「德」,坤爲「業」,天高故「崇」,地博故「廣」。崇德效乾,廣業法坤,探下文言之也。虞翻曰:「知」謂乾,效天崇,「體」謂坤,法地卑也。 天地設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 乾「神以知來」,故「知謂乾」。知崇所以崇德,故「效天崇」。坤「正位居體」,故「體謂坤」。體卑所以廣業,故「法地卑也」。虞翻曰:「位」謂六畫之位。乾坤各三爻,故「天地設位」。易出乾入坤,上下無常,周流六虚,故「易行乎其中」也。 成性存存,道義之門。」 「位」者,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陰陽配合,即「六畫之位」也。「乾坤各三爻」者,謂泰也,故云「天地設位」。言庖犧「參天兩地」,立此六爻之位也。泰二出乾,上入坤五,坎離交易,成既濟定。乾在下而二之五爲在上,坤在上而五之二爲在下,故「上下无常」。「六虚」謂六位,各得其正,故「周流六虚」。泰互震爲「行」,二五爲「中」,故「易行乎其中矣」。虞翻曰:「知終終之,可與存義也」。乾爲道門,坤爲義門。「成性」謂「成之者性也」。陽在道門,陰在義門,「其易之門邪」。 「知終終之,可與存義也」,乾九三文言文,三當乾終,故曰「知終終之」,乾三即泰三也,泰坤爲義,故曰「可與存義」。茲引乾三文言者,蓋此章言「崇德廣業」,乾九三「子曰君子進德脩業」,虞彼注云「乾爲德,坤爲業。以乾通坤,爲進德脩業」,而知終存義,即進脩之事也。下傳曰「乾坤其易之門邪」,乾彖傳曰「乾道變化」,故出乾爲道門。乾鑿度曰「地靜而理曰義」,故入坤爲義門。「成之者性」,上傳文。天地消息,乾坤相續,易以坤成乾之性,故「成性謂成之者性也」。乾性常存,道義出焉,乾爲陽,故「陽在道門」,坤爲陰,故「陰在義門」,「其易之門」,謂乾坤也。
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。而擬諸其形容,虞翻曰:乾稱「聖人」,謂庖犧也。「嘖」謂初。自上議下稱「擬」。「形容」謂陰,「在地成形」者也。 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 乾五文言曰「聖人作而萬物覩」,故「乾稱聖人」。庖犧以聖人而居天子之位,故「謂庖犧也」。易之屯,太玄準爲礥,初一曰「黄純于潛」,測曰「化在嘖也」,范望注云「陽氣潛在地下,養萬物之根荄,故云化在嘖」,由是言之,嘖者,陽氣之始生也。乾鑿度曰「太初者,氣之始也」,故「嘖謂初」。天下之嘖,謂萬物之初也。乾上坤下,以乾儗坤,故自上議下曰「儗」。易之大義,上經終坎離,下經終既未濟,上繫終乾坤,下繫終六子,則上下經與上下繫,實相表裏也。上經象陽,下經法陰,復爲陽初,姤爲陰初。六日七分之法,陽起中孚,陰起咸,乾元坤元,天地之心,爲易之本,故上繫七爻,起于中孚「鳴鶴在陰」,下繫十一爻,起于咸「憧憧往來」。此傳發端,言聖人見天下之嘖,謂中孚咸也。參同契曰「天道甚浩廣,太玄無形容」,故「形容謂陰」。以其「在地成形」,有容有可儗,故「擬諸其形容」。虞翻曰:「物宜」謂陽,「遠取諸物」,「在天成象」,故「象其物宜」。「象」謂三才,八卦在天也。庖犧重爲六畫也。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。 春官保章氏「以五雲之物,辨吉凶水旱,降豐荒之祲象」,桓六年左傳曰「是其生也,與吾同物」,杜注「謂同日」,周語曰「神之見也,不過其物」,泰象曰「輔相天地之宜」,是天亦言宜也,故曰「物宜謂陽」,「陽」即乾也。天道遠,故「遠取諸物」。以其「在天成象」,故「象其物宜」也。日月在天,成八卦象,謂天三爻,故云「三才,八卦在天也」。以地兩之,故謂「庖犧重爲六畫也」。重爲六畫,仍是三才之象,故六十四卦皆謂之象。虞翻曰:重言「聖人」,謂文王也。「動」謂六爻矣。 而觀其會通, 前之「聖人」謂庖犧,此言「聖人」謂文王也。「道有變動故曰爻」,知「動謂六爻」也。荀爽曰:謂三百八十四爻,陰陽動移,各有所會,各有所通。張璠曰:會者,陰陽合會,若蒙九二也。通者,乾坤交通,既濟是也。 以行其典禮,繫辭焉以斷其吉凶, 荀注:三百八十四爻,陰陽各半,互相動移。各有所會,謂陰陽相會合也。「各有所通」,謂陰陽相變通也。合以觀其統體,通以觀其散殊。張注:乾坤陰陽純,屯蒙則陰陽交矣。易氣自下生,故象于蒙二以陽會陰,而曰「剛柔接也」,雜卦曰「蒙雜而著」,故「會者,陰陽合會」之義。特舉蒙二,以例其餘也。乾二四上通坤,成既濟,故「通者,乾坤交通」之義。特舉既濟,以例其餘也。孔穎達曰:既觀其會通,而行其典禮,以定一爻之通變,而有三百八十四。干此爻下,繫屬文辭,以斷其吉凶。若會通典禮得則爲吉也。若會通典禮失,則爲凶矣。 是故謂之爻。 夫既觀其會合通變,而施行其典法禮儀,則爻之通變于是定。六爻之通變定,而三百八十四爻亦由是定矣。爻位既定,即于各爻之下,繫屬其辭,以斷定吉凶。會通典禮得,謂陰陽得位也。失,謂失位也。得位則吉,失位則凶也。愚案:樂記曰「天高地下,萬物散殊,而禮制行矣」。又曰「天尊地卑,君臣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動静有常,小大殊矣。方以類聚,物以羣分,則性命不同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如此則禮者,天地之别也」。蓋「方以類聚」,即觀其會也。「物以羣分」,即觀其通也。惟性命不同,故必觀會通,以行典禮。上傳云「方以類聚,物以羣分,吉凶生矣」。故必「繫辭焉以斷其吉凶」,而「謂之爻」也。孔穎達曰:謂此會通之事而爲爻也。爻者,效也,效諸物之變通,故上章云「爻者,言乎變也」。 言天下之至嘖,而不可惡也。 前言「謂之象」者,結成卦象之義也。此言「謂之爻」者,結爻義也。虞翻曰:至嘖无情。陰陽會通,品物流宕,以乾開坤,易之至也。元善之長,故「不可惡也」。 言天下之至動,而不可亂也。 虞訓「嘖」爲初,初隱不見,故「无情」。京氏云「嘖,情也」,此云「至嘖无情」,微破其義也。乾彖曰「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」,虞彼注云「乾以雲雨,流坤之形」,故云「陰陽會通,品物流宕,以乾開坤,易之至也」。「開」或作「闢」,字之誤也。至嘖,元善也,元爲善長,善,故「不可惡也」。虞翻曰:以陽動陰,萬物以生,故「不可亂」。「六二之動,直以方」,「動」舊誤作「嘖」也。 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, 「以陽動陰」,即以陽開陰之意也。陽施陰生,故「萬物以生」。「行其典禮」,故「不可亂」。「六二之動,直以方」,坤六二象傳文,引之證以陽動陰之義也。「動」舊作「嘖」,鄭本也。九家本亦作「册」。皆誤,故不從。虞翻曰:以陽擬坤而成震,震爲「言」「議」,爲「後」「動」,故「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」。「安其身而後動」,謂當時也矣。 擬議以成其變化。 「至嘖」「至動」皆乾元,乾元,震初也,故云「以陽擬陰而成震」。震聲,故「爲言爲議」。震「後有則」,故「爲後」。震,動也,故「爲動」。震爲言動,乾元在先,故擬乾元而後言,既有言而後動也。時,消息之時也。坤静爲安,坤形爲身,乾元牝坤,當時出震,故「安其身而後動」。三百八十四爻皆言時,故「謂當時也矣」。虞翻曰:議天成變,擬地成化。「天施地生,其益無方」也。 「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」。 議天成變,乾二五通坤也。擬地成化,坤二五息乾也。陽已出震,故天稱議。陰方牝陽,故地稱擬也。「天施地生,其益无方」,益彖傳文。虞彼注云「乾下之坤,震爲出生,萬物出震,故『天施地生』。陽在坤初爲无方」。注引益彖者,下説中孚成益,故本益卦言之也。孔穎達曰:上略明擬議而動,故引「鳴鶴在陰」,取「同類相應」以證之。此中孚九二爻辭也。 子曰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 中孚九二爻辭文。虞彼注云「中孚,訟四之初。二在訟時,體離爲鶴。在坎陰中,有鳴鶴在陰之象。二動成坤體益,五艮爲子,震巽同聲相應,故『其子和之』。靡,共也。吾,謂五也。離爲爵。爵,位也。五利二變之正應已,故『吾與爾靡之』矣」。此下引七爻,略明擬議之變化也。虞翻曰:君子,謂初也。二變,五來應之,艮爲居。初在艮内,故「居其室」。震爲出言,訟乾爲善,故「出言善」。此亦成益卦也。 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? 二變體復初陽正,故「君子謂初也」。二變得正,五來應二,三至五互艮門闕爲室,爲居。初在艮卦之内,故曰「居其室」。「帝出乎震」,故震爲出。震善鳴爲言。中孚自訟來,訟外體乾乾元爲善。二已變,初以乾體震,故「出言善」。「此亦成益卦」,謂二已變也。虞翻曰:謂二變,則五來應之,體益卦,坤數十。震爲百里,十之,千里也。外謂巽。震巽同聲,同聲者相應,故「千里之外應之」。邇謂坤。坤爲順,二變順初,故「況其邇者乎」。此信及豚魚者也。 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 二變五應,卦體成益。益互坤,坤癸數十。内體震,震驚百里,故「震爲百里」。以坤乘震,十之,故「千里」。外者,在坤震之外,謂五也,其體巽。「雷風相薄」,故「震巽同聲」。「同聲相應」,故「千里之外應之」,謂巽應震也。法言曰「近如地」,故「邇謂坤」。坤,順也,故爲順。中孚二變,成益順初,故曰「況其邇者乎」。巽爲魚,魚謂五。二動五應,故云「此信及豚魚者也」。虞本「豚」作「遯」。三至上體遯,故云「信及遯魚」。虞翻曰:謂初陽動,入陰成坤,坤爲不善也。 則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? 謂益初陽,既動則入陰成坤。坤文言曰「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,虞彼注云「坤積不善」,故知「坤爲不善也」。虞翻曰:謂初變體剥,弑父弑君。二陽「肥遯」,則坤違之而承于五,故「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」。 言出乎身,加乎民, 謂益初已變,至五體剥。初變,姤時也。消至二陰成遯,艮子弑父。消至三陰成否,坤臣弑君。二陽已消,内不順初,外與三四互坤,二與互坤違初而上承于五。初體本坤,與四敵應,是「千里之外」謂四也。四與互坤,承五而不應初,故「千里之外違之」。四且違初,而況二乎。蓋邇謂二,坤也。虞翻曰:震爲出、爲言,坤爲身、爲民也。 行發乎邇,見乎遠。 帝出震爲出,善鳴爲言。坤形爲身,坤衆爲民也。謂益震互坤,故「言出乎身而加乎民」也。虞翻曰:震爲行,坤爲邇,乾爲遠,兑爲見。謂二發應五,則千里之外,故「行發邇見遠」也。 言行,君子之樞機。樞機之發,榮辱之主也。 益震足爲行,互坤地爲邇。訟乾天爲遠。中孚兑見爲見。中孚二發爲陰,上應五陽,二至四爲坤,五在坤外爲「千里之外」。二體坤爲邇,五體乾爲遠,故曰「行發乎邇,見乎遠」也。荀爽曰:艮爲門,故曰樞。震爲動,故曰機也。翟玄曰:樞主開閉,機主發動。開閉有明暗,發動有中否,主于榮辱也。 言行,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,可不慎乎?」 荀注:説文「樞,户樞也」。益互艮爲門闕,故曰樞也。説文「主發謂之機」。大學「其機如此」,鄭注「發動所由」。益内震爲動,故曰機也。翟注:鄭氏云「樞,户樞也。機,弩牙也。户樞之發,或明或闇。弩牙之發,或中或否。以譬言語之發,有榮有辱」。此即翟氏所本也。案:乾坤其易之門耶。乾動入坤爲震,故震爲樞機。乾陽息卦,乾初積善有餘慶,是陽息爲榮也。坤陰消卦,坤初積不善有餘殃,是陰消爲辱也。震爲長子主器,故發動,爲榮辱之主也。虞翻曰:二已變成益,巽四以風動天,震初以雷動地。中孚十一月,雷動地中。艮爲慎,故「可不慎乎」。 「同人先號咷而後笑」。 中孚二變成益,外體巽,四坤入乾,乾爲天,巽爲風,故「以風動天」。内體震,初乾入坤,坤爲地,震爲雷,故「以雷動地」。中孚在卦氣爲子十一月卦,一陽初復,故「雷動地中」。上動天,下動地,故云「動天地」互艮陽小爲慎,故曰「可不慎乎」。易遺文曰「正其始,萬物理,君子慎始。差以毫釐,繆以千里」。又參同契述此義云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。謂萬乘之主,處九重之位,發號出令,順陰陽節。藏器俟時,勿違卦月。謹候日辰,審察消息。纖介不正,悔吝爲賊。二至改度,乖錯委曲。陰冬大暑,盛夏霜雪。二分縱横,不應漏刻。水旱相伐,風雨不節。蝗蟲湧沸,羣異旁出」。言卦氣不效也,即發明此傳之義也。侯果曰:同人九五爻辭也。言九五與六二初未好合,故先號咷。而後得同心,故笑也。引者喻擬議于事,未有不應也。 子曰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。 此同人九五爻辭也。五與二應,乃三敵四攻,所處失義,兩爻不言同人,所以「初未好合而先號咷」。應在互巽,巽聲,故號咷也。爻又曰「大師克相遇」,言二三四既克而後二五同心相遇,故後笑。同人伏震,震爲後,爲笑也。震巽「同聲相應」,故爲「同心之言」。前言中孚二動應五,即言同人二往應五,以明「千里之外應之」之義。故云「引者喻擬議于事,未有不應者也」。虞翻曰:乾爲道,故稱君子也。同人反師,震爲出,爲語,坤爲默,巽爲處,故「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」也。 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 同人伏師,師二乾爻爲道,乾陽君子,故曰「君子之道」。同人反師,謂旁通師也。師在震爲出,爲語,師坤閉爲默,同人二在巽,巽陽藏室爲處,故「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也」。虞翻曰:二人謂夫婦,師震爲夫,巽爲婦。坎爲心,巽爲同。六二震巽,俱體師坎,故「二人同心」。巽爲利,乾爲金。以離斷金,故「其利斷金」。謂夫出婦處,婦默夫語,故同心也。 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」 二人者,夫婦之稱也。師互震長男爲夫,同人互巽長女爲婦。師坎爲心。震巽同聲,故爲同。同人六二,以巽伏震,而師坎具焉,故云「震巽俱體師坎」。震巽夫婦而同坎心,故曰「二人同心」。巽爲近利市三倍,故爲利。「乾爲金」,説卦文。乾二爻變離則爲同人,是以離火斷金,故曰「其利斷金」。震爲出,故云「夫出」。巽爲處,故云「婦處」。坤爲默,故云「婦默」。震爲語,故云「夫語」。夫婦陰陽相應,故曰「同心也」。虞翻曰:臭,氣也。蘭,香草。震爲言,巽爲蘭。離日燥之,故「其臭如蘭」也。案:六二互巽,巽爲臭也。斷金之言,良藥苦口,故香若蘭矣。 潘校:「二互三四」,原本作「三互四五」,據卦象及虞注正。爲巽,「巽爲臭」,説卦文。家語曰「良藥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」。故以斷金之言,爲良藥苦口。素問曰「治之以蘭除陳氣」,是蘭亦藥也。故以良藥爲「香若蘭矣」。 「初六。藉用白茅,无咎。」 虞注:説卦曰「巽爲臭」,虞彼注云「臭,氣也。風至知氣,巽二入艮鼻,故爲臭。繫曰『其臭如蘭』」。是臭氣即巽也。説文「蘭,香草也」。震聲爲言。巽柔爻爲草,故爲蘭。「燥萬物者,莫熯乎火」。離日燥之,芳香發越,故「其臭如蘭」也。桓譚新論曰「蘭可焚而不可滅其馨」,義亦取諸離火也。案:二互三四孔穎達曰:欲求外物來應,必須擬議謹慎,則物來應之。故引大過「初六藉用白茅无咎」之事,以證謹慎之理也。虞翻曰:「其初難知」,陰又失正,故獨舉初六。 子曰:「苟錯諸地而可矣。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 孔注:此大過初六爻辭也。初六與九四爲不義之應,須擬議謹慎,易位相應,則无咎矣。故引之以證謹慎之理也。虞注:「其初難知」,下傳文。初隱不見,故難知。以六居初,陰又失正。虞大過初六爻辭注云「位在下稱藉,巽柔白爲茅,故藉用白茅。失位,咎也。承二過四,應五士夫,故无咎矣」。愚案:中孚初陽得正,且不可不慎。大過初陰失正,愈不可不慎。故次中孚,而獨舉大過初六也。虞翻曰:苟,或。錯,置也。頤坤爲地,故「苟錯諸地」。今藉以茅,故无咎也。 夫茅之爲物薄, 苟或皆語辭。楚詞九章「萬民之生,各有所錯兮」,注云「錯,安也」。玉篇「置,安置也」。故錯訓置也。大過與頤旁通,頤互坤爲地。地有安象,故置諸地而可矣。初陰失位,上承二陽。二應五,初應四。今過四應五,得所藉矣。故「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」。五頤在艮,艮陽小爲慎,故「慎之至也」。虞翻曰:陰道柔賤,故薄也。 而用可重也。 大過初,陰也。陽剛陰柔,陽貫陰賤,故「陰道柔賤」。巽柔爻爲草,故初柔爲茅。賤從戔,集韻「戔有淺小之意」,故「爲物薄」也。虞翻曰:香絜可貫,故可重也。 慎斯術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」 用以藉四,與四易位,則可以薦鬼神,羞王公,故「香絜可貫」。頤坤爲用,艮山爲重,故「用可重也」。侯果曰:言初六柔而在下,苟能恭慎誠絜,雖置羞于地,神亦享矣。此章明但能重慎卑退,則悔吝無從而生。術,道也。 「勞謙君子有終吉」。 大過初六象傳曰「柔在下也」,故「言初六柔而在下」。巽柔有恭慎之象,巽白有誠絜之象,故雖置羞于地下,神亦來享矣。蓋「重慎卑退」,即悔吝不生之道也。説文「術,邑中道也」。鄭注亦云「術,道」。故云「術,道也」。自内曰往。過四應五,初得所藉,故「无所失矣」。孔穎達曰:欲求外物之應,非唯謹慎,又須謙以下人,故引謙卦九三爻辭以證之矣。 子曰:「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 謙卦九三爻辭也。此亦承「千里應之」而言。非惟藉之用茅,慎乃无咎。又必卑以下衆,謙斯有終。謙三象傳曰「勞謙君子,萬民服也」。蓋勞謙民服,即外物來應之徵,故特引之,以證其義也。虞翻曰:坎爲勞,五多功。乾爲德,德言至。以上之貴,下居三賤,故「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」艮爲厚,坤爲至,故「厚之至也」。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。 三互坎爲勞卦,故爲勞。三當升五,故多功。卦自乾上來居于三,故「乾爲德」。乾德入居于坤,坤爲至,故「德言至」。以乾上之貴,下居坤三之賤。上降體坎,故「勞而不伐」。五爲乾位,三可居而不居,故「有功而不德」。三體艮「厚終」爲厚,應在坤「至哉坤元」爲至,故「厚之至也」。虞翻曰:震爲語,五多功。下居三,故「以其功下人者也」。 德言盛,禮言恭。 互震聲爲語,五位多功。上不居五而下居三,故曰「以其功下人者也」。虞翻曰:謙旁通履,乾爲盛德,坤爲禮。「天道虧盈而益謙」,三從上來,同之盛德,故恭。震爲言,故「德言盛,禮言恭」。 謙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」 謙與履旁通,履外體乾。上傳曰「盛德大業」,荀彼注云「盛德者天」,故「乾爲盛德」。上傳又曰「知崇體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」,故「坤爲禮」。「天道虧盈而益謙」,謙彖傳文。虞彼注云「乾盈履上,虧之坤三,故虧盈。貴處賤位,故益謙」。今三從上來同之,是上之盛德,而下于三爲盛德,故恭也。震聲爲言,履離日新,故「德言盛」。「謙以制禮」,故「禮言恭」也。虞翻曰:坎爲勞,故能恭。三得位,故「以存其位者也」。 「亢龍有悔」。 三互坎爲勞,「勞謙」,故能「致恭」。以九居三爲得位,故曰「以存其位者也」。孔穎達曰:上既以謙得保安,此明無謙則有悔。故引乾之上九「亢龍有悔」,證驕亢不謙之義也。 子曰:「貴而无位, 此乾上九爻辭也。承上文而言,謙則有終,亢則有悔。謙之九三,即乾之上九也。下于謙三,則爲君子。反于乾上,則爲亢龍。故引乾上爻辭,以「證驕亢不謙之義也」。虞翻曰:天尊,故貴。以陽居陰,故无位。 高而无民。 天位乎上,其位至尊,故貴。上爲陰位,以陽居之,是夫位也,故无位。虞翻曰:在上,故高。无陰,故无民也。 賢人在下位, 位在上,故高。坤陰爲民,純陽无民。驕亢已極,民不之與,故无民也。虞翻曰:乾稱賢人,下位謂初也。「遯世無悶」,故賢人在下位而不憂也。 而无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」 乾陽君子,故「稱賢人」。初在下,故「下位謂初」。「遯世无悶」,乾初文言文。「在下位而不憂」,乾三文言文。虞彼注云「隱于初,憂則違之,故不憂」。蓋上應在三,三息自下,故曰「賢人在下位」。虞翻曰:謂上无民,故「无輔」。乾盈動傾,故「有悔」。文王居三,紂亢極上,故以爲誡也。 「不出户庭,无咎。」 上亢无民,故「无輔」。乾盈于上,動則必傾,動而入剥,故「有悔」。「文王居三」,爲「賢人在下位」。「紂亢極上」,爲「无輔」。故「以動而有悔」爲誡也。孔穎達曰:又明擬議之道,非但謙而不驕,又當謹慎周密,故引節初周密之事以明之也。 子曰:「亂之所生也,則言語以爲階。 此節初爻辭也。擬議以成變化,變化則擬議之道,非一端可盡。故既引謙三乾上,以明謙而不亢之義。又引「不出户庭」,以明謙性周密之事也。前言乾初,遯在下位。乾初即泰初也。節自泰來,故繼論節初義。詳節卦虞注。虞翻曰:節本泰卦,坤爲亂,震爲生,爲言語,坤稱階,故「亂之所生,則言語以爲階」也。 君不密則失臣,臣不密則失身。 泰三之五成節。泰坤陰爲亂,互震爲生。震善鳴,故爲言語。坤土,故「稱階」。泰三互坤爲震,故「亂之所生,則言語以爲階也」。虞翻曰:泰乾爲君,坤爲臣。爲閉,故稱密。乾三之坤五,君臣毁賊,故「君不密則失臣」。坤五之乾三,坤體毁壞,故「臣不密則失身」。坤爲身也。 幾事不密則害成, 乾坤,謂泰也。「乾爲君」,説卦文。坤文言曰「臣道也」,故爲臣。「坤以藏之」,故稱閉。閉則「退藏于密」,故稱密。乾三之坤五,是君之臣也。乾毁坤賊,是「君不密」爲「失臣」也。坤五之乾三,是臣之君也。坤體毁,乾亦壞。不言乾者,君臣之辭也。是「臣不密」而「失身」也。坤形爲身,故「失身」。虞翻曰:幾,初也。謂二已變成坤,坤爲事,故「幾事不密」。初利居貞,不密初動,則體剥,子弑其父,臣弑其君,故「害成」。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 鄭注云「幾,微也」。「幾者,動之微」,故幾謂初。二變互坤,坤「發事業」爲事,故言「幾事不密」。其實不密者,初也。節初陽利居貞,若不密而妄動,二已變,初至五則體剥也。遯子弑父,否臣弑君,皆初陰消陽而成,故「害成」也。虞翻曰:君子謂初,二動坤爲密,故「君子慎密」。體屯,「盤桓,利居貞」,故「不出也」。 子曰「爲易者,其知盗乎! 初陽得正,故「君子謂初」。二動,互坤爲密。互艮陽小爲慎。故曰「君子慎密」。且二動體屯,屯初九曰「盤桓,利居貞」。内體震爲出,外互艮爲居,爲止,故「不出也」。虞翻曰:「爲易者」謂文王。否上之二成困,三暴慢,以陰乘陽。二變,入宫爲萃。五之二,奪之成解,坎爲盗。故「爲易者,其知盗乎」。 易曰:『負且乘,致寇至』。 將釋解三爻辭也。爻變,故謂「爲易者」爲文王。六十四卦消息。萃,觀上之四。解,臨初之四。從四陰二陽之例。此説文王爻變之例,故不從消息而從爻例也。三陰三陽之例,否上之二成困。困三不正,下暴二,上慢五,故云「三暴慢」。困三象傳曰「據于蒺藜,乘剛也」。故云「以陰乘陽」。二變體萃,困三曰「入于其宫」。互艮爲宫,互巽爲入,故云「入宫爲萃」。萃五之二,奪三成解,體坎爲盗。故曰「爲易者,其知盗乎」。孔穎達曰:此又明擬議之道,當量身而行,不可以小處大,以賤貪貴,故引解六三爻辭以明之矣。 負也者,小人之事也。 此解三爻辭也。承前擬議而言,凡事當量身而行,不可小處大,賤貪貴。若以小人而居貴位,驕矜而不謹慎,必有致寇之患。故引此以明之,義詳解卦虞注。虞翻曰:陰稱小人,坤爲事。以賤倍貴,違禮悖義,故「小人之事也」。 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 三陰失正,故爲小人。困二變入宫,成坤爲事。「負」讀爲「倍」。三以四艮倍五,故云「以賤倍貴」。賤而倍貴,是爲「違禮悖義」,故曰「小人之事也」。虞翻曰:君子謂五。器,坤也。坤爲大車,故乘「君子之器也」。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奪之矣。 否困萃五,皆陽爻得正,故「君子謂五」。「形而下者謂之器」,坤「在地成形」,故器謂坤也。坤爲大轝,三乘其上,故「乘君子之器也」。虞翻曰:小人謂三,既違禮倍五,復乘其車。五來之二成坎,坎爲盗,思奪之矣。「爲易者,知盗乎」,此之謂也。 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。 三陰失位,故「小人謂三」。違禮失正,上倍乎五。五乾乘坤,爲「君子得車」。三復乘之,是「小人而乘君子之器」矣。萃五之二成解,體坎爲盗,又爲思,故「盗思奪之矣」。五之二失正,故「乘君子之器」者,盗也。「奪之」者,亦盗也。故云「爲易者,其知盗乎,此之謂也」。虞翻曰:三倍五,上慢乾君而乘其器,下暴于二。二藏于坤,五來寇二,以離戈兵,故稱「伐之」,坎爲暴也。 慢藏悔盗,野容悔淫。 上謂五,下謂二。五體乾,君象也。三倍五,是「上慢乾君」也。二應五,爲三所乘,是「乘其器而下暴于二」也。困二變,三入宫,互坤爲藏,故「二藏于坤」。萃五之二,寇三成解,故「五來寇三」。「三」誤作「二」也。折三入離,離爲戈兵,以離兵劫取,故稱「伐之」。坎爲盗,故爲暴也。虞翻曰:坎心爲悔,坤爲藏,兑爲見。藏而見,故「慢藏」。三動成乾爲野,坎水爲淫。二變藏坤,則五來奪之,故「慢藏悔盗,野容悔淫」。 易曰:『負且乘,致寇至』。盗之招也」。 二體坎,坎心爲悔。萃坤爲藏,上體兑爲見。藏而見。是「慢藏」也。三互離爲中女,動而成乾。乾爲野,故爲「野容」,鄭氏云「飾其容而見于外曰野」。列女傳載「華孟姬曰『車奔』,姬墮,使侍御者舒幃以自障蔽。曰『妾聞野處,則幃裳擁蔽,所以正心一意,自斂制也』,頌曰。孟姬好禮,執節甚公,避嫌遠别,終不野容」,是其義也。坎心爲欲,又爲水,故云「坎水爲淫」。謂五來成坎也。二變藏坤,五來奪之,謂二藏五來坎淫中也。慢藏野容者,三也。盗淫者,五也。故曰「慢藏悔盗,野容悔淫」。虞翻曰:五來奪三,以離兵伐之。故變寇言戎,以成三惡。二藏坤時,艮手招盗,故「盗之招」。 萃五來二奪三,三互離兵伐之。解象傳曰「自我致戎」,故「變寇言戎」。三陰爲惡,故云「以成三惡」。二變藏坤,四互艮手。艮手招盗,故曰「盗之招也」。
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干寶曰:衍,合也。崔憬曰:案説卦云「昔者聖人之作易也,幽贊于神明而生蓍,參天兩地而倚數」。既言「蓍數」,則是説「大衍之數」也。明倚數之法,當參天兩地。參天者,謂從三始,順數而至五七九,不取于一也。兩地者,謂從二起,逆數而至十八六,不取于四也。此因天地數上以配八卦而取其數也。艮爲少陽,其數三。坎爲中陽,其數五。震爲長陽,其數七。乾爲老陽,其數九。兑爲少陰,其數二。離爲中陰,其數十。巽爲長陰,其數八。坤爲老陰,其數六。八卦之數,總有五十,故云「大衍之數五十」也。不取天數一地數四者,此數八卦之外,大衍所不管也。「其用四十有九」者,法長陽七七之數也。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數,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數焉。蓍圓而神象天,卦方而智象地,陰陽之别也。舍一不用者,以象太極,虚而不用也。且天地各得其數,以守其位,故太一亦爲一數而守其位也。王輔嗣云「演天地之數,所賴者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其一不用也。不用而用以之通,非數而數以之成,即易之太極也。四十有九,數之極也」。但言所賴五十,不釋其所從來,則是億度而言,非有實據。其一不用,將爲法,象太極,理縱可通,以爲非數而成,義則未允。何則?不可以有對無,五稱五十也。孔疏釋「賴五十」,以爲「萬物之策,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,其用此策,大推演天地之數,唯用五十策也」。又釋「其用四十九,則有其一不用」,以爲「策中其所揲蓍者,唯四十有九。其一不用,以其虚无,非所用也,故不數矣」。又引顧歡同王弼所説,而顧歡云「立此五十數以數神,神雖非數,因數而著,故虚其一數,以明不可言之義」也。案:崔氏探玄,病諸先達,及乎自料,未免小疵。既將八卦陰陽,以配五十之數,餘其天一地四,無所禀承,而云「八卦之外,在衍之所不管」者,斯乃談何容易哉。且聖人之言,連環可解,約文申義,須窮指歸。即此章云「天數五,地數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數二十有五,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」。是結大衍之前義也。既云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,即將五合之數配屬五行也。故云「大衍之數五十」也。「其用四十有九」者,更減一以并五,備設六爻之位,蓍卦兩兼終極天地五十五之數也。自然窮理盡性,神妙無方,藏往知來,以前民用斯之謂矣。 分爲二以象兩。 干注:説文曰「衍,水朝宗于海也」。「衍」于文爲水行,水行歸海,合之象也。故云「衍,合也」。言合天地之數而用之,即下經所謂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也。又鄭氏云「衍,演也」。王廙蜀才皆云「衍,廣也」。蓋惟合天地之數,而後可以推演而廣大之也。崔注:此據下經「參天兩地」,以説「大衍之數」。謂艮三,坎五,震七,乾九,兑二,離十,巽八,坤六,合之得五十,故曰「大衍之數五十」也。合之天數一、地數四,爲五十有五。以一四不在八卦之列,止有五十。故云「此八卦之外,大衍所不管也」。蓍圓象天,故法震長陽七七之數,而爲四十有九。卦方象地,故法巽長陰八八之數,而爲六十四也。蓍數取乎陽,卦數取乎陰,故云「陰陽之别也」。捨一不用,「以太極虚而不用」者,太極,理之始,故不用也。「天地各得其數,以守其位」者,謂天地四,守其位不用也。太極,理之始,故「虚而不用」。太一,數之始,故亦守其位而不用也。王注「所賴五十」,出于臆度。孔疏所釋,以「萬物之策,唯用五十」,又謂「其一虚無非所用」,竝引顧説,以神超乎數,故虚一不用,皆無確據。然崔氏所論,亦未協經旨。故李氏復申其説也。案:崔氏著有周易探玄,故云「崔氏探玄」。既病崔氏,未免小疵,即據下經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,以釋「大衍之數五十」。其云「將五合之數,配屬五行」者,即鄭氏舊義也。鄭注云「天一生水于北,地二生火于南,天三生木于東,地四生金于西,天五生土于中。陽无耦,陰无配,未得相成。地六成水于北,與天一竝。天七成火于南,與地二竝。地八成木于東,與天三竝。天九成金于西,與地四竝。地十成土于中,與天五竝。大衍之數五十有五。又明堂月令曰「春,其數八。夏,其數七。秋,其數九。冬,其數六。中央土其數五。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。水火木金,得土而成。故一二三四,得五,爲六七八九。土生數五,成數五,五五爲十,故有地十。揚子太玄曰「一六爲水,二七爲火,三八爲木,四九爲金,五五爲土」。天地之數,五十有五,而五在地之中,故「大衍之數五十」,五爲虚也。其用四十有九,更減以一,竝五,備設六爻之位者,天地之數五十有五,用四十有九,則減五十之一,以竝五十所餘之五,而爲六爻之位。故云「蓍卦兩兼終極天地之五十五之數也」。此本姚信董遇所云,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,其六以象六畫之數,故減之而用四十九。然不知鄭注,尤爲明確。鄭氏云大衍之數五十有五,五行各氣竝,氣竝而減五,惟有五十。以五十之數,不可以爲七八九六。卜筮之占以用之,更減其一,故四十九也。愚案:説文曰「惟初大始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成化萬物」。蓋一者,道之始。即老子德經所謂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。三統曆所謂「太極元氣,含三爲一」是也。蓋天一生水于北,北爲空虚无用之地。一即乾元,藏于復始,虚而不用,實道之主。荀君云「乾初九,潛龍勿用」,故用四十九得其解矣。「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」,「大衍之數五十」者,虚其中不用也。「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」者,虚其始不用也。虚其中,所以四達而不悖。虚其始,所以百變而不窮。崔憬曰:四十九數,合而未分,是象太極也。今分而爲二,以象兩儀矣。 掛一以象三。 衍,合也。故云「四十九數,合而未分」。太極含三爲一,故云「是象太極也」。兩,兩儀也。謂天地分而爲二,值左右兩儀,左象天,右象地,故「以象兩儀矣」。孔穎達曰:就兩儀之中,分掛其一于最小指閒,而配兩儀,以象三才。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。 三,三才,謂天地人也。就兩儀之閒,于天數中,分掛其一于小指閒以象人,所以配兩儀而象三才也。虞氏下注云「扐竝合掛左手之小指」,則此掛一,不在左手,當在右手小指也。崔憬曰:分揲其蓍,皆以四爲數。一策一時,故四策「以象四時」也。 歸奇于扐以象閏。 天有四時,地有四方,人有四德。故「分揲其蓍,皆以四爲數」。乾鑿度所謂「文王推爻,四乃術數」是也。以一策象一時,故「分四策以象四時也」。虞翻曰:奇,所掛一策。扐,所揲之餘。不一則二,不三則四也。取奇以歸扐,扐竝合掛左手之小指爲一扐,則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」,故「歸奇于扐以象閏」者也。 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掛。 奇,所掛之一策,以象三才者也。王制曰「祭用數之扐」,又曰「喪用三年之扐」,考工記「以其圍之阞捎其藪」,皆數之餘也。扐者,左右手四揲之餘也。既數四,四之後必有餘數,或一或二或三或四,故「不一則二,不三則四也」。取兩手所掛之奇,以歸于所揲之扐,竝合兩揲之餘,掛左手小指爲一扐。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」,堯典文。孔傳「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正三百六十日。除小月爲六日,是爲一歲有餘十二日。未盈三歲,是得一月。則置閏焉以定四時之氣節,成一歲之曆象。文元年左傳曰「履端于始,舉正于中,歸餘于終」。歸奇于扐,即歸餘于終也。蓋以揲四象四時,以扐象歲,以歸奇象閏。故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」,而「歸奇于扐以象閏」也。虞翻曰:謂已一扐,復分掛,如初揲之歸奇于初扐。竝掛左手次小指閒爲再扐,則再閏也。又分掛揲之如初,而掛左手第三指閒成一變,則布掛之一爻,謂已二扐,又加一爲三,竝重合前二扐爲五歲,故「五歲再閏,再扐而後掛」,此「參五以變」。據此爲三扐,不言三閏者,閏歲餘十日,五戚閏六十日盡矣。後扐閏餘分,不得言三扐二閏,故從言「再扐而後掛」者也。 天數五,地數五, 經文「後掛」,乾鑿度説文引作「再扐而後卦」。京氏曰「再扐而後布掛」,是「掛」當作「卦」。虞注「布掛之一爻」,以及「再扐後掛」,尋其文義,亦當作「卦」。作「掛」者,皆傳抄之誤也。「謂巳扐復分卦」者,取前過揲之策,復分二掛一也。「如初揲之歸奇于初扐」者,省文也。先竝所揲之餘于初扐,乃取奇歸之,故云「歸奇于初扐」也。初掛一在右手,今則竝掛于左手次小指閒爲再扐,以象再閏也。又分掛揲之,如初揲儀,而竝所揲之餘掛左手第三指閒爲成一變,則布卦之一爻,如七八九六是也。謂前已二扐,又加一爲三扐,並重合前二扐爲五戚,蓋一扐,一歲也。歸奇,一閏。再扐,二歲也。合初扐,三戚也。歸奇,再閏也。三扐,四歲也。合再扐,五歲也。不歸奇,故「五戚再閏」。「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卦」也。以三爲五而成一變,故云「此參五以變」也。據此爲三扐當言三閏,不言者,以閏歲尚餘十日也。素問曰「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,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餘而盈閏矣」。謂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積三十日爲一月。氣盈五日有奇,朔虚五日有奇,故月大小常差六日。約其大數,歲餘十日也。五歲餘五十日,再閏六十日已侵下餘分,故云「五歲閏六十日,盡矣」。又云「後扐閏餘分」者,閏月不能恰盡,必有餘分,故虚三扐象之。然則四時終而計餘,餘分定乃成歲。竝扐象計餘成歲,歸奇則象閏也。不得言三扐二閏者,若言三扐,則似有三歸奇也,故從言「再扐而後卦」。虞翻曰:天數五,謂一三五七九。地數五,謂二四六八十也。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 即下傳「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、天五、地六、天七、地八、天九、地十也」。五奇爲陽,故曰「天數」。五耦爲陰,故曰「地數」。虞翻曰:五位,謂五行之位。甲乾乙坤,相得合木,謂「天地定位」也。丙艮丁兑,相得合火,「山澤通氣」也。戊坎己離,相得合土,「水火相逮」也。庚震辛巽,相得合金,「雷風相薄」也。天壬地癸,相得合水,言陰陽相薄而戰于乾。故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。或以一六合水,二七合火,三八合木,四九合金,五十合土也。 潘校:「五」當重文,據陳校本補。爲土是也。五五則十也。「相得」謂一得五爲六,二得五爲七,三得五爲八,四得五爲九,五得五爲十。昭八年左傳「妃以五成」,皇侃以爲「金木水火得土而成」是也。「有合」者,鄭氏云「五行之次,一曰水,天數也。二曰火,地數也。三曰木,天數也。四曰金,地數也。五曰土,天數也。此五者,陰无匹,陽无耦,故又合之。地六爲天一匹也,天七爲地二耦也,地八爲天三匹也。天九爲地四耦也,地十爲天五匹也。二五陰陽各有合,然後氣相得,施化行」是也。此五行相合天地之數,即大衍之數也。 天數二十有五, 鄭氏云「天地之氣,各有五行」,故「五位謂五行之位」。乾納甲,坤納乙,甲一乙二相得則合木。乾爲天,坤爲地,故謂「天地定位也」。艮納丙,兑納丁,丙三丁四相得而合火。艮爲山,兑爲澤,故「山澤通氣也」。坎納戊,離納己,坎五離六相得而合土。坎爲水,離爲火,故「水火相逮也」。震納庚,巽納辛,震七巽八相得而合金。震爲雷,巽爲風,故「雷風相薄也」。乾天納壬,坤地納癸,壬九癸十相得而合水。天陽地陰,故「陰陽相薄而戰于乾」也。故曰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。此以納甲言之也。「或以」云云者,五行生成之數也。太玄曰「一與六共宗,二與七共朋,三與八成友,四與九同道,五與五相守」。一六爲水,二七爲火,三八爲木,四九爲金,五五虞翻曰:一三五七九,故二十五也。 地數三十。 一三五七九,五奇數合而爲二十五。虞翻曰:二四六八十,故三十也。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, 二四六八十,五耦數合而爲三十。虞翻曰:天二十五,地三十,故五十有五。天地數見于此,故大衍之數,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。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。 合天地奇耦之數,故五十有五。「天地之數見于此,大衍之數略奇五而言五十」者,太玄曰「五與五相守」。地之十仍是五,故略之也。荀爽曰:在天爲變,在地爲化。在地爲鬼,在天爲神。姚信曰:此天地之數,五十有五,分爲爻者,故能成就乾坤之變化,能知鬼神之所爲也。侯果曰:夫通變化,行鬼神,莫近于數。故老耼謂子曰「汝何求道」?對曰「吾求諸數」,明數之妙,通于鬼神矣。 乾之册,二百一十有六。 荀注:在天爲變,陽也。在地爲化,陰也。在地爲鬼,陰也。在天爲神,陽也。姚注:分爲七八九六之爻,一合六,二合七,三合八,四合九,五合十爲十五,共爲五十有五。由七八九六,而乾坤之變化以成,鬼神之情狀可知。侯注:通天地之變化,行天地之鬼神,總不外乎天地之數。故復引孔子「吾求諸數」之言,以明數之爲用,變而无窮,神而莫測。上傳言「極數知來之謂占」,即繼以「通變之謂事」,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」,是其義也。荀爽曰:陽爻之册三十有六,乾六爻皆陽,三六一百八十,六六三十六,合二百一十有六也。陽爻九合四時,四九三十六,是其義也。 坤之册,百四十有四。 老陽之册以九起數,四九故三十有六。乾之六爻皆陽也。一爻三十六,以三六一百八十乘六六三十六,合之爲二百一十有六也。陽爻九,四九三十六,合之爲四時。若少陽以七起數,一爻二十八册,六爻則有一百六十八册也。荀爽曰:陰爻之册二十有四,坤六爻皆陰,二六一百二十,四六二十四,合一百四十有四也。陰爻六,合二十四氣,四六二百四十也。 凡三百有六十,當期之日。 老陰之册以六起數,四六故二十有四。坤之六爻皆陰也。一爻二十四,以二六一百二十乘四六二十四,合之爲一百四十有四也。陰爻六,四六二十四,合之爲二十四氣焉。氣,中氣也。若少陰以八起數,一爻三十二,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册也。陸績曰:日月十二交會,積三百五十四日有奇爲一會。今云「三百六十當期」,則八十三月六日也。十二月爲一期,故云「當期之日」也。 二篇之册,萬有一千五百二十,當萬物之數也。 日月合朔爲交會。每歲有十二交會。除小盡六日,積三百五十四日有奇爲一會。堯典曰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」,故云「三百六十當期積之八十三月六日所以生閏。書孔傳「四時曰朞」。四時十二月,故「十二月爲一期」。册數與日數相當,故曰「當期之日」。案:乾鑿度云「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」,故云「當期之日」。又云「曆」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爲一歲,易以三百六十㭊當期之日,此曆律數也。五歲再閏,故再扐而後卦,以應曆律之數」。侯果曰:「二篇」謂上下經也。共六十四卦,合三百八十四爻。陰陽各半,則陽爻一百九十二。每爻三十六册,合六千九百一十二册。陰爻亦一百九十二。每爻二十四册,合四千六百八册。則二篇之册,合萬一千五百二十,當萬物之數也。 是故四營而成易, 乾鑿度「孔子曰。陽三陰四,位之正也。故易卦六十四,分而爲上下。陽道純而奇,故上篇三十。陰道不純而偶,故下篇三十四。乾坤,陰陽之本始,故爲上篇之始。坎離,始終萬物,故爲上篇之終也。咸恆者,男女之始,故爲下篇之始。既濟未濟爲最終」。故知「二篇,謂上下經也」。合二篇陰陽三百八十四爻,其册有萬一千五百二十。下傳云「庖犧始作八卦,以類萬物之情」,九家注云「六十四卦,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册,册類一物,類萬物之情」,故「當萬物之數」。説苑「孔子曰。察變之動,莫著于五星。天之五星,運氣于五行。其初猶發于陰陽,而化極于萬一千五百二十。蓋萬物之精,上爲列星,故天有萬一千五百二十星,地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物。聖人仰觀俯察,「幽贊于神明而生蓍,觀變于陰陽而立卦,發揮于剛柔而生爻」。故卦爻之册,亦萬有一千五百二十。乾元「萬物資始」,坤元「萬物資生」。乾爲天,坤爲地,艮爲人。艮主星,星主斗,斗合于人,統三才之義。天之五星,運氣于五行,而化極于萬一千五百二十。大衍之數五十,三才五行之合,得有此數也。荀爽曰:營者,謂七八九六也。陸績曰:「分而爲二以象兩」,一營也。「掛一以象三」,二營也。「揲之以四以象四時」,三營也。「歸奇于扐以象閏」,四營也。謂四度營爲,方成易之一爻者也。 十有八變而成卦。 荀注:營之而少陽少陰成老陽老陰,故「營者,謂七八九六也」。陸注:此釋四營成易一爻之義也。乾鑿度曰「易變而爲一,一變而爲七,七變而爲九。九者,氣變之究也。乃復變而爲一」。此一即太極,易也。「四營」者,四變也。又曰「陰陽相竝俱生,陽動而進,陰動而退」。八麗于七,六依于九,九六七八,故成易也。荀爽曰:二揲册,掛左手一指閒。三指間滿,而成一爻。卦六爻,三六十八,故「十有八變而成卦」也。 八卦而小成, 二揲之册,掛左手一指間。三扐滿,然後成一爻。六爻,然後成一卦。六爻則三六一十八變,故「十有八變而成卦也」。侯果曰:謂三畫成天地、雷風、日月、山澤之象。此八卦未盡萬物情理,故曰「小成」也。 引而信之,觸類而長之, 謂三畫已成,則乾天坤地,震雷巽風,離日坎月,艮山兑澤之象著。然此八卦,未嘗引伸觸類而重之,則未盡萬物之情理,故曰「八卦小成」也。虞翻曰:引謂庖犧引信三才,兼而兩之以六畫。觸,動也。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。故「引而信之,觸類而長之」。「其取類也大」,則「發揮剛柔而生爻」也。 天下之能事畢矣。 「引謂庖犧引信三才」者,上五爲天位,四三爲人位,二初爲地位是也。「兼而兩之爲六畫」者,「因而重之」,兼三才爲六畫,如八純卦是也。觸,動。謂六爻變動,以成六十四卦。是「引伸」謂重爲八卦,「觸類」謂變動爲六十四卦也。「稱名也小」,虞彼注云謂「小成」。明取類六十四卦爲大成也。發,動。揮,變。變剛生柔爻,變柔生剛爻。八純卦變爲六十四卦,是「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」。虞翻曰:謂「乾以𥳑能」,「能説諸心,能研諸侯之慮」,故「能事畢」。 潘校:「以知」,原本作「而義」,據陳校本正。坤道也,故言「坤以𥳑能」。「能説諸心,能研諸侯之慮」,下傳文。虞彼注云「乾五之坤,坎爲心,兑爲説,故能説諸心」。「坎心爲慮,乾初之坤爲潘校:「初之坤爲」四字,原本作「五之」,據陳校本補正。震,爲諸侯,故能研諸侯之慮」。諸侯則通乎天下,故「天下之能事畢矣」。愚案「天地設位,聖人成能」。「天下之能事畢」,即「言乎邇則不禦,言乎遠則不禦,言乎天地之閒則備矣」,是也。 顯道神德行, 「乾」當作「坤」,「蓍之德圓而神」,乾道也,「卦之德方以知」,虞翻曰:顯道神德行,乾二五之坤,成離日坎月,日月在天,運行照物,故「顯道神德行」。「默而成,不言而信,存于德行」者也。 潘校:「上」,原本作「下」,據所引繫上文正。文。九家彼注云「默而成,謂陰陽相處也。不言而信,謂陰陽相應也。德者,有實。行者,相應也」。言德行皆陰陽之所爲,故曰「神德行」也。愚案:乾爲道,故曰道。又爲德,震爲行,故曰「德行」。蓋道,至隱也。易則「八卦以象告」,故曰「顯道」。德行,至常也。易則「成變化而行鬼神」,故曰「神德行」。顯則微者使著,神則著者使微,皆易之所爲也。 是故可與酬酢,可與祐神矣。 乾二五之坤,乾成離,坤成坎,故云「成離日坎月」。日月麗天,運行不息,照臨萬物,故曰「顯道」。「默而成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」,上傳九家易曰:陽往爲酬,陰來爲酢。陰陽相配,謂之祐神也。孔子言「大衍」以下,至于「能事畢矣」。此足以顯明易道,又神易德行。可與經義相斟酌也,故喻以賓主酬酢之禮。所以助前聖,發見于神,祕矣。禮飲酒主人酌賓爲獻,賓酌主人爲酢。主人飲之,又酌賓爲酬也。先舉爲酢,答報爲酬,酬取其報。以象陽唱陰和,變化相配。是助天地,明其鬼神者也。 子曰:「知變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爲乎。」 道生一,一生二,是陽爲主而陰爲客也。倉頡篇「主答客曰酬」,故「陽往爲酬」。又曰「客報主人曰酢」,故「陰來爲酢」。陰陽皆神之所爲。馬氏云「祐,配也」。故「陰陽相配,謂之祐神也」。自「大衍」至「能事畢」,皆足以顯明易道,而神其德行。可與六十四卦經義相斟酌,故「喻以賓主酬酢之禮」,而曰「可與酬酢」矣。「祐」與「佑」通。佑者,助也。所以助前聖,發見易道,于神尤祕,故曰「可與祐神矣」。儀禮鄉飲酒「主人坐取爵,實之。賓之席前,西北面獻賓」,故云「主人酌賓爲獻」也。又曰「賓實爵。主人之席前,東南面酢主人」,故云「賓酌主人爲酢」。又曰「卒洗,揖讓升。賓西階上疑立,主人實觶酬賓」,故曰「主人又酌賓爲酬也」。論酬酢之義,則賓先酢而主後酬,酬所以報酢。論飲酒之義,則始于主人獻賓,而後賓酢,故「以象陽唱陰和」。賓既酢而主人又酬,故云「變化相配」。陽爲天、爲神,陰爲地、爲鬼。陽往陰來,「是助天地,明其鬼神」也。愚案:顯,「故可與酬酢」,因其著而著之也。神,「故可與祐神」,因其微而微之也。中庸曰「莫顯乎微」是微者,顯之基也。故下言「神之所爲」。虞翻曰:在陽稱變,乾二之坤。在陰稱化,坤五之乾。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」,「知變化之道者」,故「知神之所爲」。諸儒皆上「子曰」爲章首,而荀馬又從之,甚非者矣。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。 荀前注云「在天爲變」,故云「在陽稱變」。陽變,故「乾二之坤」。又云「在地爲化」,故云「在陰稱化」。陰化,故「坤五之乾」。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」,上傳文。韓彼注稱神爲「變化之極」是也。「變化之道」,即九六消息之道。一陰一陽,變化不測。知陰陽變化之道,故「知神之所爲」。蓋大衍之數,成變化而行鬼神,故知變化之道者,即知神之所爲。諸儒皆以此節爲下章之首,而荀爽馬融從之,故虞君以爲甚非。虞君别傳云「仲翔奏上易注曰經之大者,莫過于易。自漢以來,其讀易者,解之率少。至孝靈之際,穎川荀諝,號爲知易。臣得其注,有愈俗儒。至所謂「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」,顛倒反覆,了不可知。孔子歎易曰「知變化之道,其知神之所爲乎」,以美大衍四象之作,而上爲章首,尤可怪笑。又南郡太守馬融,名有俊才。其所解,復不及諝。孔子曰。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。豈不其然」。是其事也。諝一名爽。崔憬曰:聖人德合天地,智周萬物,故能用此易道,大略有四,謂尚辭、尚變、尚象、尚占也。 以言者尚其辭, 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」,故「德合天地」。「曲成萬物而不遺」,故「智周萬物」。聖人仰觀天文,俯察地理,中取物象,故「能用此易道,大略有四」。即下文尚辭、尚變、尚象、尚占是也。虞翻曰:「聖人之情見于辭」,繫辭焉以盡言也。 以動者尚其變, 「聖人之情見乎辭」者,蓋誠于中,形于外,即春秋傳所謂「言以足志也」。「繫辭」謂爻彖之辭。「書不盡言」,故繫辭以盡其言,所謂「文以足言也」。擬之後言,故「尚其辭」。愚案:説文「辭,説也」。玉篇「説,言也」。是辭即言也。辭有險易,各指所之。擬之後言,則无辭慚、辭枝、辭多、辭游、辭屈之患。故「以言者尚其辭」。陸績曰:變謂爻之變化,當「議之而後動」矣。 以制器者尚其象, 「變動不居」,動即變也。爻者言乎其變,故「變爲爻之變化」。動則觀變,是議之後動,動罔不臧矣。故「以動者尚其變」。荀爽曰:結繩爲网罟,蓋取諸離,此類是也。 以卜筮者尚其占。 象其物宜,言器皆有象,鄭氏謂「存乎器象」是也。十二「蓋取」,皆觀象以造器。荀舉罔罟取離,以類其餘也。故「以制器者尚其象」。虞翻曰:乾蓍稱筮,動離爲龜,龜稱卜。動則翫其占,故「尚其占」者也。 是故君子將有爲也,將有行也,問焉而以言。 白虎通引禮雜記曰「蓍,陽之老也」。蓍數百,乾爲百。蓍所以筮者,故「乾蓍爲筮」。乾二五動爲離,離爲龜。龜所以卜,故「龜稱卜」。古者卜筮皆出于易,而所以占異。祭義曰「易抱龜前南面」。鄭注周禮云「龜知生數一二三四五之神,蓍知成數六七八九十之神」。是卜筮皆不外大衍之數也。洪範曰「立時人作卜筮,三人占」。是卜筮即占也。「占事知來」,動則玩其占,故「以卜筮者尚其占」也。虞翻曰:「有爲」謂「建侯」,「有行」謂「行師」也。乾二五之坤,成震有師象,震爲行、爲言、問。故有爲、有行,凡應九筮之法則筮之。謂問于蓍龜,以言其吉凶。爻象動内,吉凶見外。蓍德圓神,卦德方智。故史擬神智,以斷吉凶也。 其受命也如嚮, 「有爲謂建侯」者,屯震也。「有行謂行師」者,師坎也。乾元動震,二動坎互震,故就震言之,舉例也。又乾二五之坤,成坎互震,有師象,而震侯在其中。震足爲行,震聲爲言、問。有爲有行,謂凡爲與行皆震象,故震神盡知之。春官「筮人掌三易,以辨九筮之名。一曰筮更,二曰筮咸,三曰筮式,四曰筮目,五曰筮易,六曰筮比,七曰筮祠,八曰筮參,九曰筮環」。應此九筮之法,則加之筮也。「問」謂問于蓍龜,「言」謂言其吉凶。陽吉陰凶,陽動則吉,陰動則凶,故「爻象動内,吉凶見外」。卦由蓍而成,故言「蓍德圓神」,竝及「卦德方智」。「史」謂筮史。史擬蓍卦之神智,以斷其吉凶也。虞翻曰:言神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不言善應。乾二五之坤成震巽,巽爲命,震爲嚮,故「受命」。同聲相應,故「如嚮」也。 无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。 「知幾其神」,故「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」。蓍龜不言,而示以吉凶,故「不言善應」。乾二五之坤成震,則坤二五之乾成巽,故震巽常相應。巽申命爲命,震善鳴故爲嚮。「嚮」本或作「響」,古字通也。「命」謂命蓍命龜之辭。巽爲命,故「受命」。震巽同聲相應,故「受命如響」也。虞翻曰:遠謂天,近謂地。幽謂陰,深謂陽。「來物」謂乾神。「神以知來」,「感而遂通」,謂「幽贊神明而生蓍」也。 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與於此? 左傳「天道遠」,故「遠謂天」。法言「近如地」,故「近謂地」。説文「幽,隱也。陰,闇也」。陰闇,故「幽謂陰」。釋言「潛,深也」。「陽氣潛藏」,故「深謂陽」。「來物謂乾神」者,乾神知來,故「知來物」。「感而遂通」,故「遂知來物」。所以知者,知以蓍也。乾爲蓍,故謂「幽贊神明而生蓍也」。虞翻曰:「至精」謂乾,純粹精也。 參五以變,錯綜其數。 乾本純粹至精,故「至精謂乾,純粹精也」。昭七年左傳「是以有精爽,至于神明」。蓋惟精,故明。「受命如嚮」,「遂知來物」,可謂神明之至矣。故曰「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與于斯」。虞翻曰:逆上稱錯。綜,理也。謂「五歲再閏,再扐而後掛」,以成一爻之變,而倚六畫之數。卦從下升,故「錯綜其數」,則「三天兩地而倚數」者也。 通其變,遂成天地之文。 説卦曰:「易,逆數也」,故「錯稱逆上」。劉向列女傳「推而往,引而來,綜也」。綜有文理,易順性命之理,有陰陽往來之義,故云「綜,理也」。參,三也。一掛兩揲兩扐爲「五歲再閏」。「掛」當爲「卦」。「再扐而後卦」,凡三變而成一爻,是三其五以成一爻之變,故曰「參五以變」。倚,立也。一爻之變,七九八六也。易始于一,壯于七,究于九,故三畫而成乾。陰竝陽生,一而二,七而八,九而六,故「參天兩地」,以立六畫之數也。易氣從下生,以下爻爲始,故云「卦從下升」,即所謂「逆上稱錯」也。錯爲六畫,綜爲參兩,故「參天兩地而倚數」也。虞翻曰:變而通之,觀變陰陽始立卦。乾坤相親,故「成天地之文」。「物相雜,故曰文」。 極其數,遂定天下之象。 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」,故「通其變」,謂「變而通之」也。卦謂「八卦而小成」也。乾陽變而成震坎艮,坤陰變而成巽離兑,故「觀變陰陽始立卦」也。獨陽不生,獨陰不生,故乾坤不親則文不生。乾坤相親則陰陽雜,故「成天地之文」也。「物相雜,故曰文」,下傳文。虞彼注云「乾,陽物。坤,陰物。純乾純坤之時,未有文章。陽物入坤,陰物入乾,更相雜,成六十四卦,乃有文章,故曰文」。虞翻曰:數,六畫之數。「六爻之動,三極之道」,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。 非天下之至變,其孰能與於此? 言六畫之數,而三百八十四爻皆在其中。「兼三才而兩之,故六」。三極,三才也。故「六爻之動,三極之道也」。爻有陰陽,陽吉陰凶,故「定天下吉凶之象也」。虞翻曰:謂「參五以變」,故能成六爻之義,「六爻之義易以貢」也。 易无思也,无爲也, 參其五,以成一爻之變,故變謂「參五以變」。「兼三才而兩之」,故「能成六爻之義」。「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」,爲六十四卦,則六爻變易,告以吉凶,故曰「非天下之至變,其孰能與于斯」。虞翻曰:「天下何思何慮,同歸而殊塗,一致而百慮」。故无所爲,謂「其静也專」。 寂然不動, 此引下傳文,以釋「无思无爲也」。乾伏坤初,何思何慮,故「无思」。塗雖殊而歸則同,慮雖百而致則一,故「无爲」。蓋乾元未動,「潛龍勿用」,故「无思无爲也」。陽奇故一,一故專。「陽氣潛藏」,故「其静也專」。虞翻曰:謂隱藏坤初,機息矣。專,故「不動」者也。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 乾元隱藏坤初,寂然无爲,其機息矣。「其静也專」,故「不動」也。虞翻曰:感,動也。以陽變陰,通天下之故,謂「發揮剛柔而生爻」者也。 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與於此? 乾鑿度曰「虚无感動」,鄭氏謂「虚无也,故能感天下之動」。乾動坤初,以陽變陰。變則通,故能「通天下之故」。虞注説卦傳云「發,動。揮,變。變剛生柔爻,變柔生剛爻,以三爲六」。故謂「發揮剛柔而生爻」也。虞翻曰:至神謂易,隱初入微,「知幾其神乎」。韓康伯曰:非忘象者,則无以制象。非遺數者,則无以極數至精者,无籌策而不可亂。至變者,體一而无不周。至神者,寂然而无不應。斯蓋功用之母,象數所由立,故曰非至精、至變、至神,則不能與于此也。 夫易,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。 虞注:乾元隱初入微,「幾者動之微」,君子知微,故曰「知幾其神」。易以至无含至有神則「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」,故「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與于斯」。韓注:孔氏正義曰「云夫『非忘象者則无以制象』者,凡自有形象者,不可制他物之形象。猶若海不能制山之形象,山不能制海之形象。遺忘己象者,乃能制衆物之形象也。『非遺數者无以極數』者,若以數數物,則不能極其物數。猶若以萬而數,則不能苞億。以一億而數,則不能苞千億萬億。遺去數名者,則无所不苞。是非遺去其數,无以極盡于數也。言『至精者,无籌策而不可亂』者,以其心之至精,理在玄通,无不記憶,雖无籌策而不可亂也。言『至變者,體一而无不周』者,言至極曉達變理者,能體于純一之理,其變通无不周徧。言雖萬類之變,同歸于一變也。『斯蓋功用之母,象數所由立』者,言至精、至變、至神三者,是物之功用之母。物之功用,象之與數。由此至精、至變、至神所由來,故云『象數所由立』也。言象之所以有象者,豈由象而來,由太虚自然而有象也。數之所以有數者,豈由數而來,由太虚自然而有數也。是太虚之象,太虚之數,是其至精,至變也。由其至精,故能制數。由其至變故能制象。若非至精、至變、至神,則不得參與妙極之主理也。荀爽曰:謂伏羲畫卦,窮極易幽深。文王繫辭,研盡易幾微者也。 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。 伏羲畫六十四卦,窮極易之幽深。文王繫爻彖之辭,研盡易之幾微。故曰「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」。案:王注「極未形之理則曰深,適動微之會則曰幾」。孔疏「極深」者,則前經初一節云「君子將有爲,將有行問焉而以言。其受命如響,无有遠近幽深」,是「極深」也。「研幾」者,上經次節云「參伍以變,錯綜其數。通其變,遂成天地之文。極其數,遂定天下之象」,是「研幾」也。虞翻曰:深謂「幽贊神明」。「无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」,故「通天下之志」,謂蓍也。 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。 深謂「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也。蓍圓而神,神以知來,故「无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」。志藏于深,故「唯深,能通天下之志」。蓍由聖人幽贊而生,故深「謂蓍也」。此所謂至精也。虞翻曰:務,事也。謂易研幾開物,故「成天下之務」,謂卦者也。 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 説文「務,趣也。从力,敄聲」。訓事者,謂趣赴此事也。「夫易,開物成務」,虞彼注云「以陽闢坤,謂之開物。以陰翕乾,謂之成務」。蓋幾者動之微,乾陽研幾,故能開物。務則由微而著矣。坤陰成乾,故成天下之務。卦方以知,知以藏往,其幾隱矣。故幾「謂卦也」。此所謂至變也。虞翻曰:神謂易也,謂日月斗在天。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,從天西轉,故「不疾而速」。星「寂然不動」,隨天右周,「感而遂通」,故「不行而至」者也。 子曰:「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,此之謂也。」 「神謂易也」者,陰陽不測,是乃易也。易有天道焉,有地道焉,有人道焉。日合于天統,月合于地統,斗合于人統。「六爻之動,三極之道」,故舉「日月斗在天」,以言神之用也。賈逵論曆曰「五紀論日月循黄道,南至牽牛,北至東井,率日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七也」。周書武順曰「天道尚左,日月西移」,故「從天西轉」。續漢書律曆志曰「天之動也,一晝一夜而運過周。日之所行與運周。日月相推,日舒月速」。案:漢法天一日一夜過周一度。日亦一日一夜起度端,終度端。月又速于日,故「不疾而速」也。星寂然不動,謂斗也。太玄曰「斗振天而進」,范望注云「振,動也。斗衝隨天左囘,故言進」。又曰「斗之南,左行而右還」,故「隨天右周」也。漢書天文志曰「斗爲帝車,運于中央,臨制四海,分陰陽,建四時,均五行,移節度,定諸紀,皆繫于斗」。故「感而遂通,不行而至也」。又日月者,六十四卦消息所出。斗與日月相會,正建十二次,卦氣消息出焉。曆家以斗爲陽氣,皆神之可見者也。上注「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」,謂陽隱藏坤中,以陽動陰,發揮剛柔,是言乾元,非言星也。以斗隨天,故以斗爲天之消息耳。乾道復子姤午,出震入兑,唯斗可見,故言之也。北辰在斗,是天之太極也。侯果曰:言易唯深,唯神,藴此四道。因聖人以章,故曰「聖人之道」矣。 言此以结上經尚辭、尚變、尚象、尚占之道也。不言「唯幾」,當是脱文。言惟深、唯幾、唯神,故能藴此四道。四道因聖人之至精、至變、至神以章,故曰「聖人之道」。
天一,水甲。 地二, 鄭氏所謂「天一生水于北」是也。日行青道,甲一乙二。火乙。 天三, 「地二生火于南」,甲乾乙坤,相得合木。木丙。 地四, 「天三生木于東」,日行赤道,丙三丁四。金丁。 天五, 「地四生金于西」,丙艮丁兑,相得合火。土戊。 地六, 「天五生土于中」,日行黄道,戊五己六。水己。 天七, 「地六成水于北」,一六合水。戊坎己離,相得合土。火庚。 地八, 「天七成火于南」,二七合火也。日行白道,庚七辛八。木辛。 天九, 「地八成木于東」,三八合木也。庚震辛巽,相得合金。金壬。 地十。 「天九成金于西」,四九合金也。日行黑道,壬九癸十。土癸。此則大衍之數五十有五,蓍龜所從生。聖人「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」。此上虞翻義也。 子曰:「夫易,何爲而作也? 「地十成土于中」,五十合土也。天壬地癸,相得合水。陽數奇,一三五七九,合之二十五。陰數偶,二四六八十,合之爲三十。總之爲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也。「幽贊神明而生蓍」,以此生之。鄭注周禮云「龜知生數一二三四五之神,蓍知成數六七八九之神」。是卜筮皆不外大衍之數,故云「蓍龜所從生」也。聖人隱以通神明之德,顯以類萬物之情,皆恃此數也。虞翻曰:問易何爲取天地之數也。 夫易,開物成務, 設問以起義也。天地之數,即七八九六之數。陸績曰:開物謂庖犧引信八卦,重以爲六十四,觸長爻册,至于萬一千五百二十,以當萬物之數,故曰「開物」。聖人觀象而制网罟耒耜之屬,以成天下之務,故曰「成務」也。 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」 引伸,卦變也。故爲六十四卦。觸長,爻變也。故爻册至于萬一千五百二十,以當萬物之數。以爻册當物,故曰「開物」。「以制器者尚其象」,故聖人觀象而制网罟之屬,即十二「蓋取」是也。天下之務皆由此成,故曰「成務」。虞翻曰:以陽闢坤,謂之「開物」。以陰翕乾,謂之「成務」。冒,觸也。「觸類而長之」,如此也。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, 「夫乾,其動也闢」,以乾闢坤,故曰「開物」。「夫坤,其靜也翕」,以坤翕乾,故曰「成務」。周語曰「宜觸冒人」,故云「冒,觸也」。「觸類而長之」,以成六十四卦,「天下之能事畢矣」。故曰「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」。又以陽闢坤,息而出震,震在庚,其數七,是陽彖數也。以陰翕乾,消而退巽,巽在辛,其數八,是陰彖數也。息變而進七之九,消變而退八之六。九六相變,所以觸類而長。易變而爲一,一變而爲七,七變而爲九。陰竝陽一而二,七而八,九而六。七八九六而天地之數備。一三五,九也。二四,六也。五,九也。十,六也。故曰「如斯而已者也」。九家易曰:凡言「是故」者,承上之辭也。謂「以動者尚其變」。變而通之,「以通天下之志」也。 以定天下之業, 「是故」爲承上之辭,釋其凡也。承上文「以動者尚其變」也。變而通之,故能「通天下之志」。案:虞上「通天下之志」注云「謂蓍也」。聖人「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,故能開物,而通天下之志,所謂「深」也。九家易曰:謂「以制器者尚其象」也。凡事業之未立,以易道決之,故言「以定天下之業」。 以斷天下之疑。 承上文「以制器者尚其象」也。「立成器以爲天下利」,故凡事業未立,則取象于易以決之。決則定矣,故「以定天下之業」。案:虞注「成天下之務」:「謂卦也」。務,事務,即事業也。「八卦生吉凶,吉凶生大業」,故能成務,以定天下之業,所謂「幾」也。九家易曰謂「卜筮者尚其占」也。「占事知來」,故「斷天下之疑」。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 承上文「以卜筮者尚其占」也。「占事知來」則无疑,故「斷天下之疑」。「斷」或作定者,誤也。案:虞「冒天下之道」注云「冒,觸也」。觸類而長,以成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故能觸類旁通,「以斷天下之疑」,所謂「神」也。崔憬曰:蓍之數,七七四十九,象陽圓。其爲用也,變通不定,因之以知來物,是「蓍之德圓而神」也。卦之數,八八六十四,象陰方。其爲用也,爻位有分,因之以藏往知事,是「卦之德方以知」也。 六爻之義易以貢。 「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」,是蓍之數七也。七七四十九,陽數也,乾爲圜,故象陽之圓也。蓍之用,變通无定,「无有遠近幽深,遂知來物」,是「蓍之德圓而神」,即下文所謂「神以知來」是也。「四營而成易,十有八變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」,是卦之數八也。八八六十四,陰數也,坤爲方,故象陰之方也。卦之用,位列爻分,以定天下吉凶之象,是「卦之德方以知」,即下文「知以藏往」是也。韓康伯曰:貢,告也。六爻之變易,以告吉凶也。 聖人以此先心, 「八卦以象告」,故云「貢,告也」。蓍七卦八,「爻者,言乎變者也」。六爻之義,九六相變易,則吉凶自見,故曰「易以貢」。韓康伯曰:洗濯萬物之心者也。 退藏於密, 「先」,劉瓛王肅韓康伯本作「洗」,故云「洗濯萬物之心」。尋古洗濯字皆作「洒」,無作「洗」者,蔡邕石經及京荀虞董遇張璠蜀才皆作「先」,今從之。下云「神以知來」,祭義曰「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,立以爲易。易抱龜南面,天子卷冕北面。雖有明知之心,必進斷其志焉,示不敢專,以尊天也」。是「聖人以此先心」之義也。陸績曰:受蓍龜之報應,決而退藏之于心也。 吉凶與民同患。 聖人以吉凶命蓍龜,而蓍龜報應之,聖人則受而「退藏于密」。「密」即「心」也,故云「決而退藏之于心也」。此兩節以虞義爲長,説具下。虞翻曰:「聖人」謂庖犧。以蓍神知來,故以先心。陽動入巽,巽爲退伏,坤爲閉户,故「藏密」。謂齊于巽以神明其德。陽吉陰凶,坤爲民,故「吉凶與民同患」,謂「作易者,其有憂患」也。 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。 畫卦始于庖犧,故「聖人謂庖犧」。下云「神以知來」,故云「以蓍神知來」。乾爲蓍。復之一陽,即乾初也。復見天地之心,乾神知來,故「以此先心」。乾陽初動,入陰成巽。雜卦曰「兑見而巽伏」,又巽象退辛,故爲退伏。由巽入坤,「闔户謂之坤」,故爲閉户。退伏爲藏,閉户爲密,故「退藏于密」。説卦曰「齊乎巽。齊也者,言萬物之絜齊也」。巽陽藏室,神明在内,故「齊于巽以神明其德」,謂以卦德藏往,巽八之智也。乾陽爲吉,坤陰爲凶,坤衆爲民。表吉凶之象,以同民所憂患之事。蓋作易者本有憂患,故即九六變易,以定吉凶,與民同患也。蓋先心則无思,藏密則无爲,「吉凶與民同患」,則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也。虞翻曰:乾神知來,坤知藏往,「來」謂先心,「往」謂藏密也。 其孰能與於此哉? 「乾神知來」,謂「蓍之德圓而神」也。「坤知藏往」謂「卦之德方以知」也。聖人取七八九六之數,知來而藏往。未來者以此知之,故「來謂先心」。已往者以此藏之,故「往謂藏密」。蓋易例,以未來者屬乾,已往者屬坤也。虞翻曰:誰乎能爲此哉?謂古聰明睿知之君也。 古之聰明睿知,神武而不殺者夫! 孰,誰也。言誰能爲此者,以起下文「古之聰明睿知」之義也。虞翻曰:謂大人也。庖犧在乾五,動而之坤,與天地合聰明。在坎則聰,在離則明。神武謂乾,睿知謂坤。乾坤坎離,反復不衰,故「而不殺者夫」。 是以明於天之道,而察於民之故, 「大人」謂九五大人也。乾「利見大人」,虞彼注云「謂若庖犧觀象于天,造作八卦」,又下注云「文王書經,繫庖犧于乾五」,故云「庖犧在乾五」。乾五動之坤,即坤五動之乾。乾爲天,坤爲地。故「與天地合聰明」者,乾五之坤,成坎體比,故「在坎則聰」。坤五之乾,成離體大有,故「在離則明」。乾陽爲神,乾剛爲武,故「神武謂乾」。洪範曰「思曰睿」,思于五行屬土,坤地爲土,坤知藏往,故「睿知謂坤」。「殺」讀爲衰。士冠禮曰「以官爵人,德之殺也」。鄭彼注云「殺猶衰也」。反覆不衰之卦有八: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。今乾坤動成坎離,故云「乾坤坎離,反覆不衰」。「殺」,馬鄭王肅讀所戒反,義與虞同。陸績韓康伯讀如字者,誤也。虞翻曰:乾五之坤,以離日照天,故「明天之道」。以坎月照坤,故「察民之故」。坤爲民。 是興神物,以前民用。 「乾五之坤」,離上乾下,故「以離日照天」。乾爲天爲道,故「明天之道」。坤五之乾,坎上坤下,故「以坎月照坤」。坤爲民,故「察民之故」。下傳曰「又明于憂患與故」,虞彼注云「知以藏往,故知事故」,而稱「民之故」也。陸績曰:神物,蓍也。聖人興蓍,以别吉凶,先民而用之,民皆從焉,故曰「以前民用」也。 聖人以此齊戒, 乾爲神、爲物,又爲蓍,故「神物謂蓍也」。興神物,謂「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也。管子曰「能存能亡者,蓍龜與龍也。爲萬物先,爲禍福正」,「爲禍福正」,即「别吉凶」也,「爲萬物先」,即「先民用而皆從也」。乾伏坤,坤爲民爲用,乾在坤先,故曰「以前民用」。韓康伯曰:洗心曰齊,防患曰戒。 以神明其德夫。 此亦取乾坤坎離之義也。坤初四之乾成巽,巽絜齊相見,故曰齊。坎離相合成既濟,既濟「思患豫防」,故曰戒。陸績曰:聖人以蓍能逆知吉凶,除害就利,清絜其身,故曰「以此齊戒」也。吉而後行,舉不違失。其德富盛,見稱神明,故曰「神明其德」也。 是故闔户謂之坤, 聖以蓍神知來,趨吉避凶,即以此絜齊其身,故曰「以此齊戒」也。惟其吉而後行,故「舉无違失」。所以「其德富盛,見稱神明」,謂爲神明所歆享,故曰「神明其德」。案:乾爲神、爲大明,故曰神明。「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,「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」,故曰「神明其德夫」。又案:「前民用」,即「以此先心」。「齊戒」「神明」,即「退藏于密」也。虞翻曰:闔,閉翕也。謂從巽之坤。坤柔象夜,故以閉户者也。 闢户謂之乾。 説文「闔,閉也」。「坤其静也翕」,故云「闔,閉翕也」。「從巽之坤」,謂從午至亥。剛柔者,晝夜之道,故「坤陰柔象夜」。「乾坤,易之門」,「故以閉户」。此少陰八,不變者也。虞翻曰:闢,開也。謂從震之乾。乾剛象晝,故以開户也。 一闔一闢謂之變, 「闢,開也」,説文文。「從震之乾」,謂從子至巳。乾陽剛象晝,「故以開户」。此少陽七,不變者也。虞翻曰:陽變闔陰,陰變闢陽。「剛柔相推,而生變化」也。 往來不窮謂之通。 「陽」謂老陽,九也。陽變爲陰,故闔。「陰」謂老陰,六也。陰變爲陽,故闢。陽主變,陰主化。剛推柔生變,柔推剛生化。故「剛柔相推,而生變化也」。荀爽曰:謂一冬一夏,陰陽相變易也。十二消息,陰陽往來无窮已,故通也。 見乃謂之象,形乃謂之器。 陰常居大冬,然一陽生于冬至。陽常居大夏,然一陰生于夏至。故云「一冬一夏,陰陽相變易也」。「十二消息」者,復臨泰大壯夬乾,陽息之卦也。姤遯否觀剥坤,陰消之卦也。乾坤十二畫,一往一來,循環无已,陽息陰消,推而行之,故「謂之通」也。荀爽曰:謂日月星辰,光見在天而成象也。萬物生長,在地成形,可以爲器用者也。 制而用之謂之法, 日月星辰,光見于天,是「在天而成象」者也。「天垂象,見吉凶」,故「見乃謂之象」。萬物生長,皆在于地,是「在地成形」,可爲器用者也。坤爲器,「形而下者謂之器」,故「形乃謂之器」。荀爽曰:謂觀象于天,觀形于地。制而用之,可以爲法。 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謂之神。 法莫大乎規矩。觀象于天,取其大規在上也。觀形于地,取其大矩在下也。因其規矩,制爲方圓而用之,故「可以爲法」。「法象莫大乎天地」,故「謂之法」也。陸績曰:聖人制器以周民用,用之不遺,故曰「利用出入」也。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,故「謂之神」也。 是故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 「立成器以爲天下利」。「制器以周民用」,即「立成器」也。用之不遺,故「利用出入」,即「以爲天下利」也。乾爲美利,故曰利。坤爲用,故曰用。出乾爲復,入坤爲姤。乾坤出入,其用无窮,故曰「利用出入」。「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」,即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,故「謂之神」也。干寶曰:發初言「是故」,總衆篇之義也。虞翻曰:太極,太一。分爲天地,故「生兩儀」也。 兩儀生四象, 干注:總衆篇之義,故以「是故」發端,釋凡例也。虞注:馬氏云「易有太極,謂北辰也」。「太極,太一」者,乾鑿度曰「太一取七八九六之數,以行九宫。四正四維,皆合于十五」。鄭彼注云「太一者,北辰之神名也。居其所,曰太一。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閒,曰天一」。又引星經曰「天一,太一,主氣之神」。然則太一即乾元也。在天爲北辰,在易爲神。虞注「斗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」,即指此也。太一者,極大曰太,未分曰一,鄭氏所謂「未分之道」是也。太極者,説文「極,棟也」。逸雅「棟,中也。居屋之中也」。是極者,中也。未分曰一,故謂之太一。未發爲中,故謂之太極。在人爲皇極,即鄭氏所謂「極中之道」是也。釋詁曰「儀,匹也」,天地相配,故稱「兩儀」。禮運曰「夫禮,必本于太一,分爲兩儀」。吕氏春秋曰「太一出兩儀」,即分爲天地,故生兩儀之義也。鄭氏又云「太極函三爲一,相竝俱生」,是太極生兩儀而三才已具矣。虞翻曰:四象,四時也。「兩儀」謂乾坤也。乾二五之坤,成坎離震兑。震春兑秋,坎冬離夏,故「兩儀生四象」。歸妹卦備,故彖獨稱「天地之大義也」。 四象生八卦。 「四象,四時也」者,謂日月之行,春甲乙,夏丙丁,秋庚辛,冬壬癸,四時之閒戊己。甲丙戊庚壬,陽也,爲天象。乙丁己辛癸,陰也,爲地象。月令「春其日甲乙,夏其日丙丁,秋其日庚辛,冬其日壬癸,中央其日戊己」。鄭彼注云「日之行春,東從青道,發生萬物。月爲之佐。時萬物皆解莩甲,自抽軋而出,故名甲乙。日之行夏,南從赤道,長育萬物。月爲之佐。時萬物皆炳然著見而彊大,故名丙丁。日之行四時之閒,從黄道。月爲之佐。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,其含秀者,抑屈而起,故名戊己。日之行秋,西從白道,成熟萬物。月爲之佐。萬物皆肅然改更,秀實新成,故名庚辛。日之行冬,北從黑道,閉藏萬物。月爲之佐。時萬物懷任于下,揆然萌芽,故名壬癸」。此四時之象也。又言「兩儀謂乾坤也」者,謂庖犧觀天象以畫卦,幽贊神明以擬太極,乃立乾坤以象天地。以太極之一七九爲乾坤之三畫,是亦太極生兩儀也。此與天地四時之文不屬,每句各具二義耳。云「乾二五之坤」者,遂言庖犧四象也。二五中氣即太極,非爻名也。云「成坎離震兑」者,太極乾元,一施爲坎,再施爲離。一息爲震,再息爲兑也。云「震春、兑秋、坎冬、離夏者」,此庖犧所定,以則四象也。離以象日,晝中正南,故爲夏。坎以象月,夜中正北,故爲冬。震陽出以象雷,故爲春。兑陽成以象雨,故爲秋也。故「兩儀生四象」者,言有乾坤,然後生震兑坎離四象也。歸妹彖曰「歸妹,天地之大義也」。歸妹自泰來,備震兑坎離四象,故引以明之。虞彼注云「乾天坤地,三之四,天地交」。又云「震東、兑西、離南、坎北,六十四卦,此象最備四時正卦,故天地之大義也」。虞翻曰:乾二五之坤,則生震坎艮。坤二五之乾,則生巽離兑。故「四象生八卦」,乾坤生春,艮兑生夏,震巽生秋,坎離生冬者也。 八卦定吉凶, 此言乾生震坎艮,坤生巽離兑者,蒙上注義,先言庖犧八卦也。既象乾之息,乃復象其消,反兑爲巽以象風,反震爲艮以象霆。消息既備,則乾退而就坎,坤進而就離,故分震坎艮屬天,巽離兑屬地。三索交乾坤,以成六子之爻。十五日,乾象西北,西北坎前。坤陰所積,乾就坤以交陰,則生三男也。坤不位東南者,陽先陰後,不敢敵陽,故位離後西南。震兑之閒,陽盛之位。坤亦就乾以交陽,則生三女也。艮在甲癸之閒,故位東北。震巽相薄,陽動入巽,故位乎東南以受震。此乾坤生六子之義也。云「故四象生八卦」者,下傳注云「乾坤與六子,俱名八卦而小成」,謂此也。云「乾坤生春」者,此乃言在天八卦,生于四時也。「生春」猶言生乎春也。月行至甲乙,而乾坤象見,是乾坤生乎春也。云「艮兑生夏」者,月行至丙丁,艮兑象見也。云「震巽生秋」者,月行至庚辛,震巽象見也。云「坎離生冬」者,坎離在中不可象,日月會于壬癸,而坎離象見,故生乎冬也。虞翻曰:陽生則吉,陰生則凶。謂「方以類聚,物以羣分,吉凶生矣」。已言于上,故不言「生」而獨言「定吉凶」也。 吉凶生大業。 「陽生則吉」者,陽主息,故吉也。「陰生則凶」者,陰主消,故凶也。引上傳文以明吉凶者,八卦六位有正有不正,故吉凶生。虞上注云「得正言吉,失正言凶」是也。云「已言于上」者,已言繫初也。前既言「生」,故此獨言「定」也。荀爽曰:一消一息,萬物豐殖,「富有之謂大業」。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。 春夏生物,秋冬成物,故「一消一息,萬物豐殖」。乾主施,坤主生,「坤化成物」,故「富有之謂大業」。吉凶相推,萬物成化,若觸類而長,備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之義也。翟玄曰:見象立法,莫過天地也。 變通莫大乎四時。 「成象之謂乾,效法之謂坤」,乾言象,坤言法,故「見象立法,莫過于天地」,所謂「太極生兩儀」也。荀爽曰:四時相變,終而復始也。 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 「變通者,趨時者也」,故配四時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四序推遷,終而復始,故「變通莫大乎四時」,所謂「兩儀生四象」也。虞翻曰:謂日月縣天,成八卦象。三日莫,震象出庚,八日,兑象見丁,十五日,乾象盈甲,十七日旦,巽象退辛,二十三日,艮象消丙,三十日,坤象滅乙,晦夕朔旦,坎象流戊,日中則離,離象就己,戊己土位,象見于中。日月相推而明生焉,故「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」者也。 崇高莫大乎富貴。 此以納甲言之也。日月之晦朔弦望有八卦象,故「謂日月縣天,成八卦象」也。震納庚,月三日哉生明,故「震象出庚」。兑納丁,月八日上弦,故「兑象見丁」。乾納甲,月十五日朢,故「乾象盈甲」。皆在暮也。巽納辛,月十七日哉生魄,故「巽象退辛」。艮納丙,月二十三日下弦,故「艮象消丙」。坤納乙,月三十日晦,故「坤象滅乙」。皆在旦也。此云「三十日」,以大分言之。文言注作「二十九日」是也。二十九日、三十日爲晦夕,一日爲朔旦,故「坎象流戊」。晝爲日中,故「日中則離,離象就己」。戊己中央土位,故「象見于中」。參同契所謂「晦朔之閒,合符行中」。此天地雜,保太和,日月戰,陰陽合德之時也。「明兩作」,「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」,故「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」,所謂「四象生八卦」也。虞翻曰:謂乾正位于五,五貴坤富。以乾通坤,故「崇高莫大乎富貴」也。 備物致用,立成器以爲天下利,莫大乎聖人。 乾正位于五,五位天子,坤爲富,故「五貴坤富」。乾五即太極之神也。「探嘖索隱」,則爲乾初。正位則爲乾五。變化消息,皆乾五所爲。以乾之貴,據坤之富,爲「以乾通坤」。山在地上稱崇,是崇謂坤。謂天蓋高,是高謂乾。釋詁「崇,重也」,坤爲重。鄭儀禮注「崇,充也」,謂相充實也。崇言富,高言貴,故「崇高莫大乎富貴」。此下皆言「吉凶生大業」也。虞翻曰:神農黄帝堯舜也。民多否閉。取乾之坤,謂之備物。以坤之乾,謂之致用。乾爲物,坤爲器用。否四之初,耕稼之利。否五之初,市井之利。否四之二,舟楫之利。否上之初,牛馬之利。謂十二「蓋取」,以利天下。通其變,使民不倦。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聖人作而萬物覩,故曰「莫大乎聖人」者也。 探嘖索隱,鈎深致遠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娓娓者,莫善乎蓍龜。 古者庖犧氏始作八卦,包犧氏没,神農氏作,神農氏没,黄帝堯舜氏作,故聖人謂神農以下也。中古之世,草昧初開,民多否閉。乾爲物,取乾之坤爲「備物」。坤爲用,以坤之乾爲「致用」。乾爲物者,「精氣爲物」也。坤爲器用者,形下爲器,致役爲用也。天地不交,其象爲否,故制器尚象,多因否來。否四之初爲益,「利用大作」,故云「耕稼之利」。否五之初爲噬嗑,「日中爲市」,故云「市井之利」。風俗通曰「古者二十五畝爲一井,因爲市」,交易,故稱市井也。否四之二爲涣,「挎木爲舟,掞木爲檝」,故云「舟檝之利」。否上之初爲随,「服牛乘馬」,故云「牛馬之利」。十二「蓋取」,謂自離以下也。自否變而外,總不外乎乾坤六位往來也。十三卦皆利天下之事,故云「以利天下」。陽窮變陰,陰窮變陽,通乾坤之變,故「使民不倦」。乾爲神,坤爲化,乾神之坤,坤化萬物,故「使民宜之」。神農以下,皆聖人有制作,而爲天下所利見者也。故曰「聖人作而萬物覩」。乾五大人,聖人而在天子之位者也。故「莫大乎聖人」。虞翻曰:探,取,嘖,初也。初隱未見,故「探嘖索隱」,則「幽贊神明而生蓍」。初深,故曰鈎深。致遠謂乾。乾爲蓍。乾五之坤,大有離爲龜。乾生知吉,坤殺知凶,故「定天下之吉凶,莫善于蓍龜」也。侯果曰:亹,勉也。夫幽隱深遠之情,吉凶未兆之事,物皆勉勉然願知之,然不能也。及蓍成卦,龜成兆也,雖神道之幽密,未然之吉凶,坐可觀也。是蓍龜成天下勉勉之聖也。 潘校:「願」字原脱,據侯注補。知之,必蓍成卦,龜成兆,然後幽遠難窺、吉凶未著者,可坐而觀也。故趨吉避凶,勉勉爲善,優入于聖域而無難,是蓍龜能成天下勉勉之聖也。白虎通曰「聖人獨見先睹,必問蓍龜何?或曰清微無端緒,非聖人所及,聖人亦疑之」,洪範曰「七稽疑,汝則有大疑,謀及卜筮」,皆成天下娓娓之事也。娓,説文「美也」,義亦可通。前皆言大,此獨言善者,蓍龜皆始于乾坤之元。「元者善之長」,故曰「莫善乎蓍龜」。 是故天生神物,聖人則之。 虞注:「探,取」,釋詁文。「嘖,初也」,詳前「見天下之嘖」注,謂乾初也。「索」亦取也。乾初隱于坤下,伏而未見,故必探其嘖,索其隱。乾爲神明、爲蓍,乾伏坤初,故「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。乾初九曰「潛龍勿用」,釋言「潛,深也」。初深故曰「鈎深」。説文「鉤,曲也」。曲以取之,故曰鉤深也。天道遠,故遠。謂乾致遠,謂陽息也。雜記曰「蓍,陽之老也」,故「乾爲蓍」。乾五之坤體大有,外卦離,離爲龜。乾陽生物,故「知吉」。坤陰殺物,故「知凶」。所以「定天下之吉凶,莫大乎蓍龜也」。侯注:「娓娓」諸本皆作「亹亹」。虞君章末注云「娓娓,進也」,是虞本原作「娓娓」。陸氏釋文,亦未詳也。釋詁「亹亹,蠠没,勉也」,故云「亹,勉也」。言未來之事,人皆勉勉然願孔穎達曰:謂生蓍龜,聖人法則之,以爲卜筮者也。 天地變化,聖人效之。 「神物」,蓍龜也。法龜以爲卜,法蓍以爲筮。神物,天之所生。法物,實法天也。陸績曰:天有晝夜四時變化之道,聖人設三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。 天垂象,見吉凶,聖人象之。 「剛柔者,晝夜之象也」,故云「天有晝夜」。「變通配四時」,故云「四時」。晝陽爲「變」,夜陰爲「化」,春夏爲「變」,秋冬爲「化」,故云「晝夜四時變化之道」。剛柔變化,而後有爻,「爻也者,效此者也」。故云「聖人設三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」。荀爽曰:謂「在旋機玉衡,以齊七政」也。宋衷曰:天垂陰陽之象,以見吉凶,謂日月薄蝕,五星亂行。聖人象之,亦著九六爻位,得失示人,所以有吉凶之占也。 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 荀注:虞書「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」,孔傳「在,察也。璿,美玉。機衡,正天文之器,可轉運者。七政,日月五星各異政」。五星異政,是「天垂象,見吉凶」也。作機衡以齊七政,是「聖人象之」也。宋注:春官保章氏「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,以觀天下之遷,辨其吉凶」。蓋陽生爲吉,陰殺爲凶,故「天垂陰陽之象,以見吉凶」。吉謂日月合璧,五星聯珠。凶即「日月薄蝕,五星亂行」。聖人法天之象,著爲「九六爻位」。陰陽變化,得正則吉,失正則凶,故「得失示人,所以有吉凶之占也」。案:「天垂象」,即天有八卦之象也。「八卦定吉凶」,故曰「見吉凶」。聖人則之,謂陰陽消息,剛柔變化,而成六十四卦也。鄭玄曰:春秋緯云「河以通乾出天苞,洛以流坤吐地符」。河龍圖發,洛龜書成。河圖有九篇,洛書有六篇也。孔安國曰:河圖,則八卦也。洛書,則九疇也。侯果曰:聖人法河圖洛書,制曆象以示天下也。 易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 鄭注:「河以通乾出天苞」,所謂天不愛其道也。「洛以流坤吐地符」,所謂地不愛其寶也。乾鑿度曰「河圖龍出,洛書龜予」。茲云「河龍圖發」,即「河出圖」也。「洛龜書成」,即「洛出書」也。河圖洛書者,王者受命之符,聖人據之以立易軌,故曰「聖人則之」。河圖九篇,洛書六篇,緯書之數。孔注:河圖者,一六居北爲水,二七居南爲火,三八居東爲木,四九居西爲金,五十居中爲土。此即大衍之數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分掛揲歸以成八卦,故云「河圖,則八卦也」。洛書者,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爲肩,六八爲足,五居中。此即乾鑿度太乙下行九宫之法,而箕子據之以衍洪範,故云「洛書,則九疇也」。侯注:「天數五,地數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」者,河圖也。變之而縱横皆十五,所謂「參伍以變」,即「太乙下行九宫法」者,洛書也。其實洛書即從河圖變出,皆不外天地奇耦之數。由天地奇耦之數,揲之而爲爻,而曆象具焉。乾鑿度曰「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爲一歲,易以三百六十析當期之日,此律曆數也」。故云「聖人法河圖洛書,制曆象以示天下也」。愚案:萬物生于天,故生神物者,天也。天交于地,而變化生焉。天變于上則見吉凶,地化于下則出圖書。變化,承神物言之。吉凶圖書,又承變化言之也。侯果曰:「四象」謂上「神物」也,「變化」也、「垂象」也、「圖書」也。四者治人之洪範,易有此象,所以示人也。 繫辭焉,所以告也。 何氏云「四象謂『天生神物,聖人則之』,一也。『天地變化,聖人效之』,二也。『天垂象,見吉凶,聖人象之』,三也。『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』,四也」。此與侯氏義同。四者皆治人之大法,故即此象以示人也。案:鄭氏曰「布六于北方以象水,布八于東方以象木,布九于西方以象金,布七于南方以象火」。孔氏謂「諸儒有以四象爲七八九六」者,此也。又案:大衍之數分二象兩,掛一象三,揲四象時,歸奇象閏,是謂四象。謂七八九六四營而成一變,十有八變而成卦。卦者,掛也。乾鑿度「掛示萬物」,故曰「所以示也」。蓋言大衍四象,而七八九六在其中矣。虞翻曰:謂繫彖象之辭,「八卦以象告」也。 定之以吉凶,所以斷也。 「繫辭」者,謂文王所作彖辭象辭也。「八卦以象告」,下傳文。虞彼注云「在天成象,乾二五之坤,則八卦象成。兑口震言,故以象告也」。虞翻曰:「繫辭焉以斷其吉凶」,「八卦定吉凶」,「以斷天下之疑」也。 易曰:「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。」 彖爻之辭,皆有吉有凶。辨吉凶者存乎辭,故「繫辭焉斷其吉凶」。七八九六得正吉,失正凶,故「八卦定吉凶」。易「以斷天下之疑」,故「所以斷也」。侯果曰:此引大有上九辭以證之義也。大有上九,「履信思順」,「自天右之」。言人能依四象所示,繫辭所告,又能思順,則天及人皆共右之,「吉无不利」者也。 子曰:「右者,助也。 章首言「天生神物」,故又引大有上九爻辭,以證則天之義也。惟其「履信思順」,是以「自天右之」。言人能依四象所示,繫辭所告,則爲履信而不疑矣。又能思順乎天,則天及人共右,吉且无不利,又何凶之有焉?虞翻曰:大有兑爲口,口助稱右。 天之所助者,順也。 大有五承上九,互兑爲口。説文曰「右手口相助也」。故云「口助稱右」。虞翻曰:大有五以陰順上,故爲「天所助者,順也」。 人所助者,信也。 大有本乾,上于三才爲天位。五自坤來,坤爲順,故「以陰順上」。五雖失位,而爲上所助者,以其順也。又下注云「比坤爲順」,則此謂大有通比。五本比坤二,順上而乾應之爲兑,故曰「天所助者,順也」。虞翻曰:信,謂二也。乾爲人、爲信,「庸言之信」也。 履信思乎順,有以尚賢也。 「信,謂二也」者,以二體乾也。乾陽生爲人。天行至信爲信,故乾九二曰「庸言之信」。體乾九二,謂二應乎五,而三與之成兑,故曰「人之所助者,信也」。虞翻曰:大有五應二而順上,故「履信思順」。比坤爲順,坎爲思。乾爲賢人,坤伏乾下,故「有以尚賢」者也。 是以『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』也。」 大有二五相應以順上。大有與比旁通,坤爲履乾。「比坤爲順」,比内體坤爲順。外體坎,坎心,故爲思。乾上九曰「賢人在下位」,謂乾三也,故「乾爲賢人」。大有成比,故「坤伏乾下」。「有」讀爲「又」,别本亦作「又」。以乾在坤上,故「又以尚賢也」。崔憬曰:言上九履五「厥孚」,履人事以信也。比五而不應三,思天道之順也。崇四「匪彭」,「明辯」于五,「又以尚賢也」。以「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」,重引易文以證成其義。 大有六五「厥孚交如」,虞彼注云「孚,信也」。上九下履五孚,是「履人事以信也」。陰與陽比,故「比五」。上與三爲敵應,故「不應三」。五陰爲順而承陽,是「思天道之順也」。九四「匪其彭无咎」,象曰「明辯晳也」。彭,三也。四不比三爲「匪彭」。由四至上體離爲「明辯」。故云「崇四匪彭,明辯于五」。四承五明,上來比之,故「又以尚賢也」。乘五孚爲「履信」,比五陰爲「思順」,崇五明爲「尚賢」。蓋「大有柔得尊位大中,而上下應之」,五爲卦主故也。此章始言「天生神物」,終言「天右」,則天之聖,故重引易文「自天右之,吉无不利」,以證成其義也。繫上下凡三引大有上九爻辭,以見列聖用易,皆獲天人之助,致既濟之功是所謂易之道也。
子曰:「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」虞翻曰:謂書易之動,九六之變,不足以盡易之所言。言之,則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。 潘校:「下」,原本作「上」,據所引繫下文正。云「易之爲書也」,故「書」謂易。乾陽六爻,動而成六十四卦,故云「書易之動」。書有盡而言无盡,故「九六之變,不足以盡易之所言」。言有盡而意无盡,故「言之,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」。 然則聖人之意,其不可見乎? 下傳候果曰:設疑而問也。欲明立象可以盡聖人言意也。 子曰:「聖人立象以盡意, 欲明立象以盡言盡意之義,故設疑問以發端也。崔憬曰:言伏羲仰觀俯察,而立八卦之象,以盡其意。 設卦以盡情僞, 伏羲仰觀天文,俯察地理,立爲八卦之象。陰陽變化,盡在其中。而聖人之意,盡于象矣,故曰「立象以盡意」。崔憬曰:「設卦」謂「因而重之」爲六十四。卦之情僞,盡在其中矣。 繫辭焉以盡其言, 「設卦」謂因八卦重之爲六十四卦。虞下傳注云「情,陽,僞,陰也」。三百八十四爻陰陽變化,而易之情僞,盡在其中,故曰「設卦以盡情僞」。崔憬曰:文王作卦爻之辭,以繫伏羲立卦之象。象既盡意,故辭亦盡言也。 變而通之以盡利, 立卦象者,伏羲也。因卦象而繫彖爻之辭者,文王也。陰陽變化,无所不備,故立象足以盡意。吉凶悔吝,无所不有,故繫辭亦足以盡言也。陸績曰:變三百八十四爻,使相交通,以盡天下之利。 鼓之舞之以盡神。」 因八卦四十八爻,變而爲三百八十四爻。九六之變,使相交通,所謂「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」,「變通者,趨時者也」,又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」,故「變通以盡利」也。虞翻曰:神,易也。陽息震爲鼓,陰消巽爲舞,故「鼓之舞之以盡神」。荀爽曰:鼓者,動也。舞者,行也。謂三百八十四爻,動行相反其卦,所以盡易之神也。 潘校:「上」,原本作「下」,據所引繫上文正。曰「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」,故云「鼓者,動也」。隱五年左傳曰「夫舞,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」,故云「舞者,行也」。「三百八十四爻,動行相反其卦」者,如「否泰反其類」是也。六十四卦皆有反對,言卦及反對,始盡易之神也。 乾坤,其易之緼邪? 虞注:「易无思也,无爲也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與于斯」,故云「神,易也」。揚子曰「鼓舞萬物者,其風雷乎」。陽初息震,震爲雷,雷聲動萬物,故言爲鼓。陰初消巽,巽爲風,風散動萬物,故言爲舞也。鼓舞者,消息也。消息明則言意盡,言意盡則神盡,故曰「鼓之舞之以盡神」。荀注:上傳虞翻曰:緼,藏也。易麗乾藏坤,故爲「易之緼」也。 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 論語「韞匵而藏諸」,馬注云「韞,藏也」。「韞」與「緼」古今字,故云「緼,藏也」。易,交易也。乾坤易則成坎離,離麗乾,坎藏坤。坎離爲乾坤二用,故爲「易之緼」。此下言盡神在乾坤,故言乾坤爲易緼,以起其端也。侯果曰:緼,淵隩也。六子因之而生,故云「立乎其中矣」。 乾坤毁,則无以見易。 王注亦云「緼,淵奥也」。孔疏謂爲「易之川府奥藏」是也。乾坤成列,而六子因之以生,六子生而六十四卦定,故曰「易立乎其中」。又「成列」謂乾坤各三爻,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」。中,正也。一陰一陽,各正性命,故「易立乎其中」也。荀爽曰:毁乾坤之體,則无以見陰陽之交易也。 易不可見,則乾坤或幾乎息矣。 陰陽交則易立。若乾坤體毁,則陰陽不交,故「无以見易」也。謂分陰分陽,重爲六爻。乾成則坤毁,坤成則乾毁,六位不皆正,則易道不見也。侯果曰:乾坤者,動用之物也。物既動用,則不能无毁息矣。夫動極復靜,靜極復動。雖天地至此,不違變化也。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 「乾,陽物也。坤,陰物也」。「夫乾,其動也專」,「坤,其動也闢」。故云「乾坤者,動用之物也」。物有動而无靜,則陰陽不交,而乾坤或幾乎息絶。蓋動極復靜,靜極復動。故天地至此,不能違乎變化。此九六變化,所以爲「易之緼」也。崔憬曰:此結上文,兼明易之形器,變通之事業也。凡天地萬物,皆有形質。就形質之中,有體有用。體者,即形質也。用者,即形質上之妙用也。言有妙理之用,以扶其體,則是道也。其體比用,若器之于物。則是體爲形之下,謂之爲器也。假令天地圓蓋方軫,爲體爲器,以萬物資始資生,爲用爲道。動物以形軀爲體爲器,以靈識爲用爲道。植物以枝幹爲器爲體,以生性爲道爲用。 化而財之謂之變, 經言「是故」,故云「此結上文」。「易之形器」,即下文「變通事業」所由始,故言「兼明易之形器,變通之事業也」。天地萬物有形質,即有體用。體用有二,以本末言,則體爲本而用爲末。以頑靈言,則體爲頑而用爲靈。今云「體者即形質」,其頑然者也。「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」,其靈然者也。妙理,即道也。故「言有妙理之用,以扶其質,則是道也」。其體之比用,猶器之于物。故體爲形之下,而謂之器也。天地之方圓,動植之形軀枝幹,爲體爲器,皆形而下者也。天地之資始資生,動植之靈識生性,皆形而上者也。形而上者,無形者也,故謂之道。形而下者,有形者也,故謂之器。案:乾爲道,天成位于上,垂象爲道,故「形而上者謂之道」。坤爲形、爲器,地成位于下,五行之用爲器,故「形而下者謂之器」。翟玄曰:化變剛柔而財之,故謂之變也。 推而行之謂之通。 「財」與裁通。陽變陰化,陽剛陰柔,故云「化變剛柔」。財,財成也。「天地交泰,后以財成天地之道」,泰坤女主,故稱后。陰化承陽之變,以財成其道,故「化而財之謂之變」。此承上文形上之道,寓乎形下之器,是乾坤交矣。坤爲形,故言化以成變也。翟玄曰:推行陰陽,故謂之通也。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,謂之事業。 「泰者,通也」。伏艮手爲推,互震足爲行。乾陽坤陰,故推行陰陽謂之通也。陸績曰:變通盡利,觀象制器,舉而措之于天下。民咸用之,以爲事業。九家易曰:謂聖人畫卦爲萬民事業之象,故天下之民尊之,得爲事業矣。 潘校:「民」,原本作「物」,據陳校本正。事業之象」者,即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是也。故「天下之民尊之,得爲事業」者,即「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業」是也。 是故夫象,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, 陸注:變通以盡利,觀象以制器,立成器以爲天下利,故曰「舉而錯之天下」。坤爲民、爲用、爲事業,故「民咸用之,以爲事業」。所謂「通變之謂事」也。蓋當泰交之時,地平天成,事業丕著,財成乎后,左右乎民。故終言事業,以結章首形器之義。而形上之道,即寓其中矣。九家注:「謂聖人畫卦爲萬民崔憬曰:此重明易之緼,更引易象及辭以釋之。言伏羲見天下之深嘖,即易之緼者也。 而擬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 此重明乾坤爲易之緼,更引易象及爻卦與辭以釋其義也。虞訓「嘖」爲「初」。在初爲深,故云「深嘖」。蓋乾伏坤初,爲易之緼,故「言伏羲見天下之深嘖,即易之緼也」。陸績曰:此明説立象盡意,設卦盡情僞之意也。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,而觀其會通,以行其典禮。 嘖,至深也。形容物宜,至顯也。「聖人見天下之嘖,而擬諸形容,象其物宜」,則无微不顯矣,「是故謂之象」。故云「此明説立象盡意,設卦盡情僞之意也」。侯果曰:典禮有時而用,有時而去,故曰「觀其會通」也。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,是故謂之爻。 樂記曰「三王異世,不相襲禮」,故「典禮有時而用,有時而去」。非「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」者,不能行也。崔憬曰:言文王見天下之動,所以繫象而爲其辭,謂之爲爻。 極天下之嘖者,存乎卦。 畫卦象之聖人,伏義也。繫爻辭之聖人,文王也。「爻也者,效天下之動者也」,故文王見天下之動,因其象而繫之辭也。「辨吉凶者存乎辭」故「繫辭以斷其吉凶」,而謂之爻也。陸績曰:言卦象極盡天下之深情也。 鼓天下之動者,存乎辭。 京氏云「嘖,情也」。在初,故爲「深情」。咸恆萃彖傳言「觀其所感、所恆、所聚,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」。大壯彖傳曰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」。是「卦象極天下之深情也」。故曰「極天下之嘖者,存乎卦」,所謂「設卦以盡情僞」也。宋衷曰:欲知天下之動者,在于六爻之辭也。 化而財之存乎變,推而行之存乎通。 「吉凶悔吝生乎動」,三百八十四爻,吉凶悔吝之辭,皆所謂鼓天下之至動也。故「欲知天下之動者,在于六爻之辭」,所謂「繫辭以盡言」也。崔憬曰:言易道陳陰陽變化之事,而裁成之,存乎其變。推理達本而行之,在乎其通。 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 陽變陰化,言「化」以該變也。而財成,則存乎變。推陰陽之理,以達變化之本,而行之,則存乎通。所謂「鼓之舞之以盡神」也。荀爽曰:「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」也。崔憬曰:言易神无不通,明无不照。能達此理者,「存乎其人」,謂文王,述易之聖人。 默而成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 荀注:「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」,下傳文,虞彼注云「其人,謂乾爲賢人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不言而信,謂之德行,故不虚行也」。崔注:乾爲神,故「神无不通」。又爲大明,故「明无不照」。能達此作易之理者,常「存乎其人」。「其人」謂誰?謂文王,繫辭爲述易之聖人也。案:「聖人之作易也,幽贊于神明而生蓍」。管子曰「獨則明,明則神」。由明而神,即中庸所謂「自明誠」。賢人之學,反之者也。「神而明之」,即中庸所謂「自誠明」,聖人之德,性之者也。「存乎其人」,謂「待其人而後行」也。九家易曰:「默而成」,謂陰陽相處也。「不言而信」,謂陰陽相應也。德者,有實。行者,相應也。崔憬曰:言伏羲成六十四卦,不有言述,而以卦象明之。而人信之,在乎合天地之德,聖人之行也。 九家注:「默而成,謂陰陽相處也」者,董子曰「陽常居大夏,陰常居大冬」是也。「不言而信,謂陰陽相應也」者,乾鑿度曰「動于地之下,則應于天之下。動于地之中,則應于天之中。動于地之上,則應于天之上。初以四,二以五,三以上,此之謂應」是也。「陰陽相處」,言其德也,故「德者,有實」。「陰陽相應」,言其行也,故「行者,相應也」。崔注:言伏羲仰觀俯察,成六十四卦,未有言述,是「默而成」也。但示以六十四卦之象,而人皆信之,是「不言而信」也。合乎聖人之德,天地之行。聖人而與天地參,故能如此,是「存乎德行」也。案:乾伏坤初,坤爲默。乾「在天成象」,坤「在地成形」,故爲成。乾初震,震爲言,乾爲信。又爲德,震爲行。乾元伏于坤初,寂然不動,乾體自正。故「默而成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