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卦曰:「有天地,然後有萬物。有萬物,然後有男女。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有父子,然後有臣君。有臣君,然後有上下。有上下,然後禮義有所錯。」韓康伯曰:言咸卦之義也。咸「柔上而剛下」,「感應以相與」。夫婦之象,莫美乎斯。人倫之道,莫大夫婦。故夫子慇懃深述其義,以崇人倫之始,而不係之離也。先儒以乾至離爲上經,天道也。咸至未濟爲下經,人事也。夫易六畫成卦,三才必備,錯綜天人,以効變化。豈有天道人事,偏於上下哉。斯蓋守文而不求義,失之遠矣。 此言咸卦之義,而不出其名者,與上經不言乾坤同也。「柔上而剛下」「感應以相與」,咸彖傳文。以「男下女」,故云「夫婦之象,莫美乎斯」。由夫婦而上溯于天地者,溯夫婦所從來也。由夫婦而推之禮義者,推夫婦所終極也。故云「人倫之道,莫大夫婦」。「夫子述其義以崇人倫,而不係之離也」者,離坎合而爲既未濟。既濟以女下男,不合夫婦之正。未濟以男下女,而究爲男之窮。故「不係之離也」。尋上經首乾坤,爲陰陽之分。下經首咸恆,爲陰陽之合。而咸又二少相感,以「男下女」,得夫婦之正,爲人倫之始,故配乾坤而冠下經之首焉。先儒以上經爲明天道,下經爲明人事。韓不取其説者,蓋六畫既成,三才斯備。天人交錯,變化以生。未有言天而不及人,言人而不及天者也。以天人分爲上下,特泥其辭而未達其理,故云「失之遠矣」。
䷞艮下兑上咸。亨利貞。取女吉。虞翻曰:「咸,感也。」坤三之上成女,乾上之三成男。乾坤氣交以相與,「止而説,男下女」,故「通利貞,取女吉」。鄭玄曰:「咸,感也。」艮爲山,兑爲澤,山氣下,澤氣上,二氣通而相應,以生萬物,故曰「咸」也。其于人也,嘉會禮通,和順于義,幹事能正。三十之男,有此三德,以下二十之女,正而相親説,取之則吉也。 虞注:「咸,感也」,彖傳文。卦自否來,坤三之上成兑女,乾上之三成艮男。三上易位,故云「乾坤氣交以相與」。「止而説,男下女」,彖傳文。乾坤通,故「亨」。二正乎内,五正乎外,故「利貞」。六爻陰陽相應,故「取女吉」。鄭注:「艮爲山」,「兑爲澤」,説卦文。山氣下降,澤氣上升,二氣感通,陰陽相應,萬物以生,感之所以有取於「咸」也。其于人則有三德。「亨者,嘉之會也」。惟「嘉會禮通」,故「亨」。「利者,義之和也」。惟「和順于義」,故「利」。「貞者,事之幹也」。惟「幹事能正」,故「貞」。不言元者,「大哉乾元」,「至哉坤元」,天地之德,存乎物先,故不言也。媒氏令男三十而妻,女二十而嫁。注云「二三者,天地相承覆之數也」。説卦「參天兩地而倚數」,天三覆,地二載,是男三十女二十,合天地「大衍之數五十」。男有「亨利貞」之德,以下于女,内外皆「正而相親説,故取則吉也」。
彖曰:「咸,感也。柔上而剛下,二氣感應以相與。蜀才曰:此本否卦。案:六三升上,上九降三,是「柔上而剛下,二氣交感以相與」也。 止而説,男下女,是以亨利貞,取女吉也。 感,陰陽相感也。「咸」「感」古今字也。卦自否來。否六三升上,是爲「柔上」。上九降三,是爲「剛下」。陰陽二氣,交而成咸,故「感應以相與」。鄭注云「與猶親也」。王肅曰:山澤以氣通,男女以禮感。男而下女,初婚之所以爲禮也。通義正,取女之所以爲吉也。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, 艮山爲止,兑澤爲説,故云「止而説」。艮男在下,兑女在上,故云「男下女」。乾文言曰「同氣相求」,説卦曰「山澤通氣」,故云「山澤以氣通」。春官大宗伯「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」,故云「男女以禮感」。儀禮士昬禮凡「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徵、請期、親迎」諸禮,皆「男下女」之事。郊特牲曰「男子親迎,男先於女,剛柔之義也」,故云「初昬之所以爲禮也」。「亨利貞」則通其義而得正,故云「取女之所以爲吉也」。荀爽曰:乾下感坤,故萬物化生于山澤。陸績曰:天地因山澤孔竅以通其氣,化生萬物也。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 荀注:否上之三,故云「乾下感坤」。中庸言天覆萬物,地載萬物,而歸功於山之廣生,水之不測,故云「萬物化生于山澤」。陸注:説卦曰「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」,故云「天地因山澤孔竅以通其氣」。説文「山,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」。白虎通「水位在北方,陰氣在黄泉之下,任養萬物」。故云「化生萬物也」。愚案:下經首言夫婦,而必推原于天地萬物,彖辭與序卦,其義一也。先儒謂下經專明人事,韓氏于序卦傳注駁之,是矣。虞翻曰:乾爲聖人。初四易位成既濟,坎爲心爲平,故「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」,此「保合太和」「品物流形」也。 觀其所感,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」 「乾爲聖人」,謂否五也。初四失正,易位成既濟定。既濟有兩坎,坎亟心爲心,體兑爲和,坎水爲平,乾五下感坤衆,故曰「聖人感人心」。否乾天坤下,兑和坎平,故曰「天下和平」。「保合太和」「品物流形」,乾坤交而爲既濟時也。故引乾彖以明「天下和平」之義。虞翻曰:謂四之初,以離日見天,坎月見地,縣象箸明,萬物見離,故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」也。 潘校:「繫上」原作「説卦」,據所引繫上文正。曰「縣象箸明,莫大乎日月」。説卦潘校:「説卦」,原承上作「又」,據所引説卦文正。曰「離者,明也,萬物皆相見」。此「萬物之情可見」也。 四之初成既濟,有離日坎月。坤之乾成離,故「以離日見天」。乾之坤成坎,故「坎月見地」。乾天坤地,此「天地之情可見」也。繫上
象曰:「山上有澤,咸。崔憬曰:山高而降,澤下而升,「山澤通氣」,咸之象也。 君子以虚受人。」 山至高,今降在下,降以氣也。澤至下,今升在上,升以氣也。「山澤通氣」,説卦文。通則感,感即咸,故云「咸之象也」。虞翻曰:君子謂否乾。乾爲人,坤爲虚。謂坤虚三受上,故「以虚受人」。艮山在地下爲謙,在澤下爲虚。 乾三爲君子,乾上之三,故「君子謂否乾」。人得陽以生,故「乾爲人」。陽實陰虚,故「坤爲虚」。三自乾上來,是「坤虚三受上」。乾坤感應,陽施陰受,故「以虚受人」。謙咸二卦皆山在下。「山在地下爲謙」者,山卑自牧也。「在澤下爲虚」者,山虚能受也。二卦皆乾上之三,謙指乾上虧盈之義,咸指坤三虚受之義。
象曰:「咸其母,志在外也。」虞翻曰:母,足大指也。艮爲指,坤爲母,故「咸其母」。失位遠應,之四得正,故「志在外」,謂四也。 「母」,古文「拇」,子夏傳作「𧿹」,馬鄭薛皆云「足大指也」。繫下曰「近取諸身」,咸言人事,故六爻皆取象于身,而初則象足。「艮爲指」,「坤爲母」,皆説卦文。荀氏云「母,陰位之尊」。「母」「拇」同物。初與四應,四感初,初爲足,故「咸其母」也。六居初爲「失位」,應在四爲「遠應」。初四易位皆得其正,故「之四得正」。初利之四,故「志在外」。「在外」者,四屬外卦也。之四互兩坎,故稱志。
象曰:「雖凶居吉,順不害也。」崔憬曰:腓,腳膞。次于母上,二之象也。得位居中,于五有應,若感應相與,失艮止之禮,故凶。居而承比于三,順止而隨于禮當,故吉也。 腓,腳膞,即鄭氏所云「膞腸」是也。腳膞次于母上象二,故二爲腓。六爲「得位」,二爲「居中」。二正應五,故「于五有應」。但二在艮中,宜守艮止。若感應于五,變以相與,是「失艮止之禮」,故凶也。若居而承比于三,以全艮止,是順以止也。三言「執隨」,謂二隨三,故「隨于禮當」,爲吉也。蓋二以陰居陰,爻位相得,宜靜而有常。若虚中易感,動則失正,故感則凶,居則吉也。二本否坤,故曰順。又坤陰爲害,三來坤壞,二在坤中,故曰「順不害也」。
九三。咸其股,執其隨,往吝。崔憬曰:股,䏶而次于腓上,三之象也。剛而得位,雖欲感上,以居艮極,止而不前。二隨于己,志在所隨,故「執其隨」,下比二也。而遂感上,則失其正義,故往吝窮也。 「股䏶而次于腓上」象三,故三爲股。以九居三,是「剛而得位」。與上應,故「欲感上」。居艮之極,「止而不前」之象。二承三,故「二隨于己」。三乘二,故「志在所隨」。「執其隨」者,下比于二也。不比二而遂感上,失艮止之義,故往則吝窮也。
象曰:「咸其股,亦不處也。志在隨人,所執下也。」虞翻曰:巽爲股,謂二也。巽爲隨。艮爲手,故稱執。三應于上,初四已變歷險,故往吝。巽爲處女也。男已下女,以艮陽入兑陰,故「不處也」。凡士與女未用,皆稱「處」矣。志在于二,故「所執下也」。 「巽爲股」,説卦文。二三體皆巽,二感三,故「咸其股」。巽象曰「隨風巽」故「巽爲隨」。「艮爲手」,説卦文。以手執物,故「稱執」。三應于上必歷四。初四易位成坎險,應上則必歷險,「故往吝」也。巽爲伏,故「爲處女」。在咸之家,已有男下女之象,以艮陽上入兑陰,故二三同在巽體,「亦不處也」。士未用稱處士,女未嫁稱處女。二陰爲女,三陽爲士。三乘二,是志在于二,故「所執下也」。愚案:腓股爲物,皆感而易動。五感二,故戒以居吉。上感三,三欲動,故曰「亦不處也」。亦,亦二也。初三易位則體隨,初在下,故「所執下也」。上雖咸其股而不處,已則執其隨而不往,于感應之時,守艮止之義,庶不誤于所感,若不能固執而妄隨,則往見吝矣。
九四。貞吉悔亡。憧憧往來,朋從爾思。虞翻曰:失位,悔也。應初動得正,故「貞吉而悔亡」矣。憧憧,懷思慮也。之内爲來,之外爲往。欲感上隔五,感初隔三,故「憧憧往來」矣。兑爲朋,少女也。艮初變之四,坎心爲思,故曰「朋從爾思」也。 四失位,宜有悔。與初易位成既濟,六爻皆正,故「貞吉而悔亦亡矣」。憧憧,説文曰「意不定也」。言懷思慮而不定也。「之内爲來,之外爲往」,易例也。欲感上而隔于五,欲感初而隔于三,故有憧憧之象。四爲咸心,无所不感,初上舉其遠者,故有往來之象。兑以「朋友講習」,故爲朋。三索得女爲少女,謂上也。初四易位,變坎心爲思。四既正,則上亦從四。與上非男女之感,易兑女爲朋象,故曰「朋從爾思也」。
象曰:「貞吉悔亡,未感害也。虞翻曰:坤爲害也。今未感坤初,體遯弑父,故曰「未感害也」。 憧憧往來,未光大也。」 否坤陰爲害。初至五體遯,有艮子弑父之害。今未感坤初,不遇遯艮弑父,故曰「未感害也」。愚案:初四易位,各得其正,坤害不見,故曰「未感害」。下繫説此爻曰:「詘信相感而利生焉」,感而利生,故「未感害也」。虞翻曰:未動之離,故「未光大」也。 潘校:「四」,原本作「五」,據卦象正。動則成離,離爲光大。未動,故「未光大」。謂感上亦以求正也。愚案:離爲光,乾爲大。往則成離,來則離毁,故「未光」。往則乾毁,來亦乾毁,故「未大」。 四
九五。咸其脢,无悔。虞翻曰:脢,夾脊肉也。謂四已變,坎爲脊,故「咸其脢」。得正,故「无悔」。 「脢,夾脊肉」者,謂在背也。四變則五體坎,坎爲美脊,故「咸其脢」。五得正位,故「无悔」。又王弼注「脢者,心之上、口之下」。孔疏、子夏易傳曰「在脊曰脢」。馬融曰「脢,背也」。鄭玄云「脢,脊肉也」。王肅云「脢在背而夾脊」。説文云「脢,背肉也」。雖諸説不同,大抵皆在心上。輔嗣以四爲心神,上爲輔頰,五在上四之閒,故直云「心之上、口之下」也。案:脢爲不動,故五不應。舍二感上,嫌有悔。得中得位,故无悔。
象曰:「咸其脢,志末也。」案:末,猶上也。四感于初,三隨其二,五比于上,故「咸其脢」。「志末」者,謂五志感于上也。 潘校:「上」,原本作「五」,據陳校本正。爲「咸其脢」。五志在感上,故曰「志末也」。 大過「本末弱」,繫下「其上易知」,末即謂上,故云「末猶上也」。四應初,故「感于初」。三乘二,故「隨其二」。五承上,故「比于上」,
上六。咸其輔頰舌。虞翻曰:耳目之閒稱「輔頰」。四變爲目,坎爲耳,兑爲口舌,故曰「咸其輔頰舌」。 輔頰在耳目之閒,與舌不相接而相通。上應三,四變離爲目,坎爲耳,三在離坎之閒,故曰「輔頰」。九家説卦曰「兑爲輔頰」,是也。「兑爲口舌」,説卦文。謂上也。上感于五,不得之三而與三通氣,以言語相感,故曰「咸其輔頰舌」。象曰「媵口説也」,言徒送口説而已。愚案:釋文「輔,虞作䩉」。今從虞注,當作「䩉」是。
象曰:「咸其輔頰舌,媵口説也。」虞翻曰:媵,送也。不得之三,「山澤通氣」,故「媵口説也」。 「媵,送也」,釋言文。「媵」當讀爲「騰」。燕禮曰「媵觚于賓」。鄭氏彼注云「媵,送也」。今文「媵」皆作「騰」。是「媵」爲古文「騰」也。淮南子曰「子産騰辭」。上與五比而不應三,故云「不得之三」。然「山澤通氣」,兑説于上而艮不能止于下,故「媵口説」矣。鄭氏云「咸道極薄,徒送口舌言語而已,不復有志于其閒」。案:自下而上曰騰。媵者,騰也。咸上自否三來,彖傳曰「柔上」是也。上成兑口,故「媵口説」。上言「媵」,故三言「不處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