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卦曰:「有事而後可大,故受之以臨。臨者,大也。」崔憬曰:有蠱元亨,則可大之業成,故曰「有事然後可大」也。 蠱彖傳曰「蠱元亨而天下治也」。天下治,則可大之業成矣。繫上曰「可大則賢人之業」,謂坤也。臨有坤,故稱業。坤文言「發于事業」是也。韓康伯曰「可大之業,由事而生」,故曰「有事而後可大」。蠱非事,以事飭蠱,故曰「蠱者,事也」。臨非大,以大相臨,故曰「臨者,大也」。又靈樞經「太陰之人,其狀臨臨然長大」,亦「臨」訓「大」也。

兑下坤上臨。元亨利貞。虞翻曰:陽息至二,與遯旁通。剛浸而長,乾來交坤。動則成乾,故「元亨利貞」。 此十二月辟卦也。陽初息復,至二則成臨矣。與遯相反,故云「旁通」。二剛有漸長之勢,「乾來交坤」,謂乾息坤也。三動則成乾,故「元亨利貞」,與乾同占也。 至于八月有凶。虞翻曰:與遯旁通。臨消于遯,六月卦也。于周爲八月。遯弑君父,故「至于八月有凶」。荀公以兑爲八月。兑于周爲十月,言八月,失之甚矣。鄭玄曰:臨,大也。陽氣自此浸而長大。陽浸長矣,而有四德,齊功于乾,盛之極也。人之情盛則奢淫,奢淫則將亡,故戒以凶也。臨卦斗建丑而用事,殷之正月也。當文王之時,紂爲无道,故于是卦爲殷家著興衰之戒,以見周改殷正之數云。臨自周二月用事,訖其七月,至八月而遯卦受之。此終而復始,王命然矣。 虞注:臨與遯通。臨長成乾,復消于遯爲六月卦,周之八月也。陰消至遯,艮子弑父。至三成否,坤臣弑君。故云「遯弑君父」。遯六月即周八月。故曰「至于八月有凶」。「荀公」謂爽也。兑爲「正秋」,故「以兑爲八月」。夏八月,周之十月也。以十月爲八月,故「失之甚矣」。且子「有凶」,義无取也。鄭注:序卦曰「臨者,大也」故云「臨,大也」。陽氣自二浸而長大,終必成乾,故有「元亨利貞」之四德,齊功于乾,陽盛之極也。夫滿則必溢,人之恆情。溢則必覆,物之常理。惟聖人見微知著,所以戒之以凶也。臨十二月卦,故云「建丑而用事」。夏之十二月,殷之正月也。繫下曰「易之興也,其當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。當文正與紂之事邪」。紂爲无道,文王作易,特于殷正用事之卦,著興衰之戒,以見周改殷正之有定數也。臨通遯。遯于消息爲六月,于殷爲七月,于周爲八月。臨于周爲二月。用事之卦,由息而消,訖其七月。至周八月,消至二而遯卦受之。然陰消不久,終而復始,自然之數也。周受命而建子,其法于此乎,故云「王命然矣」。

彖曰:「臨,剛浸而長。虞翻曰:「剛」謂二也。兑爲水,澤。自下浸上,故「浸而長」也。 陽息至二,故「剛謂二」。「兑爲澤」,坎水半見,故爲「水澤」。澤有「浸」象。剛自下而上,故曰「浸而長也」。 説而順,剛中而應。大亨以正,天之道也。虞翻曰:説,兑也。順,坤。「剛中」謂二也。四陰皆應之,故曰「而應」。「大亨以正」,謂三動成乾天,得正爲泰,天地交通,故「亨以正,天之道也」。 説卦曰「坤,順也」,「兑,説也」。故云兑説坤順。二以剛居中,故「剛中謂二」。二承四陰,五應則同類皆應,故曰「而應」。三動則成乾天,陽得正位,其體爲泰,「天地交而萬物通」。通故「亨」,得位故「正」,皆變乾成天爲之也。故曰「大亨以正,天之道也」。 至于八月有凶,消不久也。」蜀才曰:此本坤卦。剛長而柔消,故大亨利正也。案:臨,十二月卦也。自建丑之月,至建申之月,凡歷八月則成否也。否則「天地不交,萬物不通」,是「至于八月有凶」,斯之謂也。 陽息坤初,至二成臨,故云「此本坤卦」。乾陽長而坤陰消,進則成泰,終則成乾,故「大亨利正也」。臨,丑月卦也。否,申月卦也。自十二月至七月,凡八閲月則成否也。「天地不交,萬物不通」,否彖傳文。否塞之時,「君子以儉德避難」,故以「至于八月有凶」當之也。愚案:至于八月遯時,陽剛漸消,其凶甚矣。然「天地盈虚,與時消息」,則消亦不久,遯漸成臨,故臨言「凶」,遯言「亨」也。

象曰:「澤上有地,臨。荀爽曰:澤卑地高,高下相臨之象也。 「兑爲澤」,「坤爲地」。地在澤上,澤卑于地。地高于澤,以高臨下,其象爲臨。 君子以教思无窮,容保民无疆。」虞翻曰:「君子」謂二也。震爲言,兑口講習。「學以聚之,問以辯之」。坤爲「思」。剛浸長,故「以教思无窮」。容,寬也。二「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」。坤爲「容」、爲「民」,故「保民无疆」矣。 陽息至二,剛而得中,故「君子謂二也」。互震聲爲言,體兑口講習,「教」之義也。「學以聚之,問以辯之」,乾九二文言文。洪範「思日睿」,于五事配土。坤爲土,故「爲思」。剛浸長,息而不已,故「以教思无窮」。中庸「寬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」。故「容」訓「寬」。「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」,亦乾二文言文。坤廣爲「容」,衆爲「民」,又「行地无疆」,故「容保民无疆」。臨本坤卦,又上體坤,故即坤以釋其象。乾息至二爲臨,臨二即乾二,故復引乾二文言,以明其意。兩卦相須,義始備也。

初九。咸臨,貞吉。虞翻曰:「咸,感也」。得正應四,故「貞吉」也。 「咸,感也」,咸彖傳文。王弼又云「感,應也」。惟初與四、二與五爲正應。應故「感」,感故皆言「咸」。初得正應四,得正故「貞」,有應故「吉」也。愚案:初至五伏咸象。初感四應,二感五應,故初二皆言「咸臨」。三動上不應,然後成臨,故三不言「咸」也。

象曰:「咸臨貞吉,志行正也。」荀爽曰:陽始咸升,以剛臨柔。得其正位而居,是吉。故曰「志行正」。 陽始感而欲升于四,將以剛下臨三柔也。然已得正位而居,故吉。初動坎爲「志」,互震爲「行」,故曰「志行正也」。

九二。咸臨,吉无不利。虞翻曰:得中多譽,兼有四陰,體「復初元吉」,故「无不利」。 在二爲「得中」,繫下曰「二多譽」。以得中,故多譽也。上兼四陰,其體象復,復初曰「元吉」。有應,故吉。得中,故「无不利」也。

象曰:「咸臨吉无不利,未順命也。」荀爽曰:陽感至二,當升居五,羣陰相承,故「无不利」也。陽當居五,陰當順從,今尚在二,故曰「未順命也」。 二與五爲正應,陽主升,陰主降,故「陽感至二,當升居五」。二升五位,羣陰相承,故「无不利」。案:坤爲「順」,旁通遯巽爲「命」。二剛浸長,不順乎遯,故「未順命」。

六三。甘臨,无攸利。既憂之,无咎。

象曰:「甘臨,位不當也。既憂之,咎不長也。」虞翻曰:「兑爲口」,坤爲土,「土爰稼穡作甘」。兑口銜坤,故曰「甘臨」。失位乘陽,故「无攸利」。言三失位无應,故「憂之」。動而成泰,故「咎不長也」。 「兑爲口」,説卦文。「坤爲地」,居申方从土,故「爲土」。「土爰稼穡,作甘」,洪範文。「甘,从口含一」。土下从一,即坤地也。以兑口上銜坤土,故曰「甘臨」。六失位下乘陽,故「无攸利」。三既失位,又无正應,故「憂之」。董子曰「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,有憂而深憂之者吉」。三知不正,息泰得正,故「无咎」。伏巽「爲長」,臨成巽毁,故「咎不長也」。

六四。至臨,无咎。虞翻曰:至,下也。謂下至初應,當位有實,故「无咎」。 説文「至,从一。一,地也」。初爲地在下,故云「至,下也」。四與初應,故謂「下至初應」。初陽爲實,而又當位,故云「當位有實」。得應,故「无咎」也。

象曰:「至臨无咎,位當也。」荀爽曰:「四與二同功」,欲升二至五,已得承順之,故曰「至臨」也。陽雖未乘,處位居正,故得「无咎」,是「位當也」。 「四與二同功」,本下繫文。四「欲二升至五,已得順而承之,曰至臨」者,謂二至五而臨已也。二陽尚未升,故云「陽雖未乘」。以六處四,是爲「居正」。所以「无咎」者,「位當」故也。愚案:經文「位當也」,李氏本一作「當位實也」。釋文非之,此本是。

六五。知臨,大君之宜,吉。

象曰:「大君之宜,行中之謂也。」荀爽曰:五者,帝位。「大君」謂二也。宜升上居五位吉,故曰「知臨,大君之宜」也。二者處中,行升居五,五亦處中,故曰「行中之謂也」。 中庸曰「唯天下至聖,爲能聰明睿知,足以有臨也」。故曰「知臨」。五爲天子,故云「帝位」。乾鑿度説此爻云「臨者,大也,陽氣在内。中和之感,應于盛位。浸大之化,行于萬民。故言宜處王位,施大化,爲大君矣。臣民欲被化之辭也」。又曰「大君者,與上行異也」。鄭彼注云「臨之九二有中和美異之行,應于五位,故曰百姓欲其與上爲大君」。皆言二當升五,故知「大君謂二也」。繫上謂「知崇效天」,乾天爲「知」,故知乾二升五爲「知臨」。三已正成泰,二升五降成既濟定,故曰「大君之宜,吉」也。二本處中,互震爲「行」,上升于五亦處中,故曰「行中之謂也」。初四皆正,故曰「行正」。二五皆中,故曰「行中」。「知臨」而言「行中」者,中庸言「舜之大知,用中于民」,是其義也。

上六。敦臨,吉无咎。荀爽曰:上應于三,欲因三升二,過應于陽,敦厚之意,故曰「敦臨,吉无咎」。 上與三應,兩陰无陽。二,陽也。上欲因三升二,故云「過應于陽」。望二升成既濟,故云「敦厚之意」。鄭注樂記云「敦,厚也」。坤爲厚,故曰「敦臨」。内望二,故「吉」。上得位,故「无咎」也。

象曰:「敦臨之吉,志在内也。」九家易曰:志在升二也。陰以陽爲主,故志在内也」。 上欲應三升二,二升五,坎爲「志」,故云「志在升二也」。陽貴陰賤,故「陰以陽爲主」,二陽升五,上得所主,故曰「志在内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