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朝高愈撰。愈字紫超。無錫人。順治中歲貢生。江南通志。載愈著周官集解十六卷。當卽是書。其分卷各異。殆傳寫者不同也。書中採前人之說。多本諸王昭禹訂義。亦閒有發明。其中有最駁者數條。如大司徒諸公之地。封疆方五百里。其食者半。諸侯之地。封疆方四百里。其食者三之一。諸伯之地。封疆方三百里。其食者三之一。諸子之地。封疆方二百里。其食者四之一。諸男之地。封疆方百里。其食者四之一。鄭康成註。謂其食者半。參之一。四之一者。乃天子食此諸侯之貢也。不用先鄭之說。愈謂諸侯自食其半。三之一。四之一。而以其餘貢天子。其說頗詆康成。今考春秋昭公十三年傳曰。昔天子班貢。輕重以列。列尊貢重。周之制也。杜註。公侯地廣。故所貢者多。如愈所說。公地五百里。乃自食其半。以其半貢天子。侯伯地四百里三百里。僅自食其三之一。乃以其二貢天子。子男地二百里一百里。僅自食其四之一。乃以其三貢天子。則尊反貢輕。而卑反貢重矣。昭公十三年傳。又曰。卑而貢重者。甸服也。杜註。甸服謂天子畿內。共職貢。卽公卿大夫之采地。鄭元小司徒註。采地食者。皆四之一。公凡四都。一都之田稅入於王。卿凡四縣。一縣之田稅入於王。大夫凡四甸。一甸之田稅入於王。是食采者。卑與尊同。故云卑而貢重。是周制甸服貢重。尚不過四分之一。而邦國所貢。乃至於三至二。四之三乎。司勳文曰。凡頒賞地三之一食。註云。賞地之稅。三分王食。其一與大司徒所云其食者半。其食者三之一。四之一。均爲王之所食。與大司徒文例義略同。愈乃不一置解。而獨於此別生異說。似未貫洽全經也。又小司徒曰。乃經土地。而井牧其田野。九夫爲井。四井爲邑。四邑爲丘。四丘爲甸。四甸爲縣。四縣爲都。鄭元註曰。此謂造都鄙也。愈乃曰。四縣爲都。計田止一千二十四井。以稍人丘乘法推之。止得兵車六十四乘。視百乘之家猶遜焉。而傳稱先王之制。大都三國之一。中五之一。小九之一。今此八千一百九十二家。不能當天子六鄕六遂十五之一。是猶不足稱小都。而況大都乎。今考春秋隱公元年傳。先王之制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。杜註。謂都城當國三分之一。非謂田邑車乘。當國三分之一也。愈不得引以爲難。且四縣爲都。本小都也。積四小都乃爲大都。今愈以四縣之都爲大都。於鄭註尚未詳考。又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傳曰。惟卿備百邑。杜註云。此一乘之邑。孔疏云。百乘爲采邑之極。坊記疏。謂公之孤。侯伯之卿。與天子之三公同。俱方百里。是惟大都方百里者。乃得有百乘。而天子之卿。止得小都五十里。安得同於侯伯之卿。又寧以不及百乘爲嫌耶。至四縣爲都。凡一千二十四井。以司馬甸出一乘之法求之。所出本不及十六乘。而愈乃謂得兵車六十四乘。尤舛誤矣。稍人掌邱乘之政令。鄭讀乘爲甸。謂掌邱及甸之政令也。愈謂乘字不當改讀。遂謂一邱出一乘。考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邱甲。杜註長轂一乘甸所賦。今魯使邱出之。譏重斂故書。若稍人已令邱出一乘。則興周之制也。春秋又何得書以示譏耶。又韓詩維禹敶之。毛詩敶作甸。敶訓曰乘。甸亦訓曰乘。古敶乘甸三字音同。故讀乘爲甸。愈不知古音。故有此疑。是亦妄難鄭氏也。他如謂郊社相對。社卽祭地。更無北郊。九夫爲井。卽十夫有溝。都鄙鄕遂不異制。則均襲舊文。無庸更辨者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