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都絜撰。絜字聖與。丹陽人。紹興中官吏部郎中。知德慶府。絜父郁。字子文。嘗爲惠州教官。平生畱心易學。絜因以所聞於父者爲是書。大旨謂卦爻辭義。先儒之論已詳。故專明變體。今考左傳。載周易諸占。所謂某卦之某卦者。凡十事。似乎因其動爻。隨機斷義。不必盡易之本旨。然王子伯廖。論鄭公子曼滿。稱其在周易豐之離。游吉論楚子。稱周易有之。在復之頤曰迷復凶。荀首論邲之戰。稱周易有之。在師之臨。曰師出以律。否臧凶。蔡墨論龍見於絳。稱周易有之。在乾之姤。曰潛龍勿用。其同人曰見龍在田。其大有曰飛龍在天。其夬曰亢龍有悔。其坤曰見羣龍无首吉。坤之剥曰龍戰於野云云。皆未嘗卜筮。而咸稱變體。知古來周易。原有此一義矣。但古書散佚。其說不傳。而絜以義理揣摩。求其崖略。其中巧相符合者。如坤之初六。履霜堅冰至。則曰此坤之復也。月令孟冬水始冰。仲冬冰益壯。始則薄而未堅。壯則堅而難泮。故爻曰履霜。以坤爲十月之卦。又曰堅冰至者。則變體爲復。乃十一月之卦也。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。則曰此家人之既濟也。雜卦曰既濟。定也。彖曰正家而天下定。天下之本在國。國之本在家。家之本在身。反身而誠。孰敢不聽。父子夫婦兄弟。莫不安分循理。而天下化之。無事而定矣。故變體爲既濟。而曰有孚威如。反身之謂也。如此之類。皆不事傅會。而自然貫通。立義亦皆正大。亦有渉於牽強者。如家人六四富家大吉。則曰此乾之同人也。自道以觀。身家皆爲我累。而況富乎。其有家也。姑以同乎人而已。不以家爲累也。其家之富。亦以同乎人而已。不以富爲累也。蓋極高明而道中庸。所以爲中人法。凡如此類。則務爲穿鑿。以求合乎卦變之說。而義亦不醇。又多引老莊之辭。以釋文周之經。則又王弼韓康伯之流弊。一變而爲王宗傳楊簡者矣。然宋人遺籍。傳者日稀。是書雖瑜不掩瑕。亦瑕不掩瑜。分別觀之。以備言變體之一家。亦無不可也。宋志作十六卷。玉海引續書目曰。自乾之姤。至未濟之解。以意演之。爻爲一篇。凡三百八十四篇。馮椅易學附錄曰。都氏易。先以理而次以象義。毎卦終又有統論。今考永樂大典。所載爻義。皆分載於各爻之下。而無所謂卦終之統論。與玉海合。意應麟所見。卽輯永樂大典時所據之本。已非其全矣。今永樂大典。又闕豫隨大畜大壯睽蹇中孚等七卦。及晉卦之後四爻。謹裒合排比。編爲十二卷。又其書單明爻義。不及彖與大小象。故經文亦不全載。從絜之舊焉。
宋代都絜编写。都絜字圣与,江苏丹阳人,绍兴年间当过吏部郎中,后来担任德庆府知府。都絜的父亲叫都郁,字子文,曾经在惠州当过教官,一生都专门研究《易经》。都絜就把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理论写成了这本书。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,关于卦爻辞的含义,前辈学者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,所以他专门研究"变体"这个问题。现在查看《左传》的记录,里面记载了很多用《周易》占卜的事例,所谓"某卦变成某卦"的情况有十件事。看起来是根据变动的爻位,随时判断意思,不一定完全符合《周易》的原意。但是王子伯廖在谈论郑公子曼满时,说他在《周易》中是"丰变离";游吉谈论楚子时,说"《周易》里有这种情况,在复变颐,说'迷复凶'";荀首论述邲地战役时,说"《周易》里有这种情况,在师变临,说'师出以律,否臧凶'";蔡墨论述龙出现在绛地时,说"《周易》里有这种情况,在乾变姤,说'潜龙勿用',同人卦说'见龙在田',大有卦说'飞龙在天',夬卦说'亢龙有悔',坤卦说'见群龙无首吉',坤变剥说'龙战于野'"等等。这些都不是通过占卜得出的,但都叫做变体,可见古代《周易》本来就有这种用法。但是古书散失了,这种学说没有流传下来,都絜就用自己对义理的理解来推测,寻找其中的大概意思。其中解释得比较巧妙合理的,比如坤卦初六"履霜坚冰至",他说这是坤变复。《月令》说十月(孟冬)水开始结冰,十一月(仲冬)冰更加坚固。开始时薄而不坚固,坚固时厚而难以融化。所以爻辞说"履霜",把坤看作十月的卦。又说"坚冰至",那么变体就是复,这是十一月的卦。家人卦上九"有孚威如终吉",他说这是家人变既济。《杂卦》说"既济,定也"。《彖传》说"正家而天下定"。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,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,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。反省自己做到诚实,谁敢不听从呢?父子夫妻兄弟,都能安分守礼,天下人受到感化,天下就太平了。所以变体是既济,说"有孚威如",就是反省自己的意思。像这样的解释,都不是牵强附会,而是自然贯通的,立意也都正大。但也有过于勉强的,比如家人六四"富家大吉",他说这是乾变同人。从"道"的角度看,身家都是我的负担,更何况财富呢?要有家庭,就把它当作和别人一样就行了,不要把家庭当作负担。家里有财富,也把它当作和别人一样就行了,不要把财富当作负担。这是很高深但又合乎中庸之道的想法,所以可以作为普通人的准则。凡是像这样的解释,就是在钻牛角尖,硬要符合卦变的说法,而义理也不纯正。又经常引用老子庄子的话来解释文王周公的经典,这又是王弼韩康伯的坏影响,发展下去就成了王宗传杨简那一类。不过宋代留下的书籍,流传的越来越少。这本书虽然优点掩盖不了缺点,但缺点也掩盖不了优点。分别来看,作为一家之言来论述变体,也是可以的。《宋志》记载是十六卷。《玉海》引用《续书目》说:"从乾变姤,到未济变解,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,每个爻写一篇文章,共三百八十四篇。"冯椅《易学附录》说:"都氏的《易经》注解,先讲道理再讲象征意义,每个卦最后还有总结。"现在查看《永乐大典》,所载的爻义解释,都是分别载在各个爻的下面,而没有所谓每卦最后的总结,这和《玉海》的记录一致。想来应麟看到的版本,就是编辑《永乐大典》时所依据的版本,已经不是完整的了。现在《永乐大典》又缺少豫、随、大畜、大壮、睽、蹇、中孚等七个卦,以及晋卦的后四爻。我们仔细收集整理,编成十二卷。另外这本书只解释爻的意思,不涉及彖传和大小象传,所以经文也不完整,保持都絜原来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