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鄭剛中撰。剛中字亨仲。金華人。紹興二年進士及第。官至禮部侍郎。出爲川陝宣撫副使。謫居桂陽軍。又責授濠州團練副使。復州安置。再徙封州。卒後追復原官。諡忠愍。事蹟具宋史本傳。王應麟困學紀聞。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。考王與之周禮訂義。首列諸家姓氏。有三山鄭鍔字剛中。淳熙中進周禮全解。蓋別自一人。字與剛中名偶同。或混而一之。非也。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。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。宋史藝文志者。卷目竝合。惟乾坤二卦及繫辭以下。原闕不解。振孫以僞或於乾坤之際有所避。然其自序。有云自屯蒙而往。以象求爻。因爻識卦。萬一見其髣髴。則沿流尋源。乾坤之微。可得而探。據此。則振孫之言非也。自序又云。伊川易傳。漢上易傳二書。頗彌縫於象義之閒。但易道廣大。有可窺之餘。吾則窺之。窺餘之名。蓋取諸此。明初文淵閣書目。葉盛菉竹堂書目。尚著於錄。其後傳本殆絶。朱彝尊經義考。亦以爲未見。惟永樂大典尚存其文。今採掇衰輯。依經編次。其七卦爲原本所闕者。則但錄經文。或其說別見他書者。亦蒐錄補入。依仿原目。仍定爲十五卷。自唐人以王弼注定爲正義。於是學易者專言名理。惟李鼎祚集解。不主弼義。博採諸家。以爲刋輔嗣之野文。補康成之逸象。而當時經生。不能盡從其學。宋儒若胡瑗程子。其言理精粹。自非晉唐諸儒所可及。然於象亦多有闕略。剛中是書。始兼取漢學。凡荀爽虞翻干寶蜀才九家之說。皆參互考稽。不主一家。其解義閒異先儒。而亦往往有當於理。如訟之九二。以不克訟歸爲句。而逋其邑人三百戸爲句。以爲聖人所以必使逋其邑人三百戸者。恐其恃衆憑險以成亂。所以謹上下之分也。比之初六終來有它吉。朱子謂不可曉。剛中以爲相比之道。以信爲先。積之既久。昔之未比者。皆自外至。故曰有它吉。皆能自出新意。不爲成說所拘。至於解泰之九二。大有之大象。議論尤正大精切。通於治體。雖其人因秦檜以進身。依附和議。捐棄舊疆。頗不見滿於公論。然闡發經義。則具有理解。要爲說易家所不廢也。
宋代郑刚中编撰。刚中字亨仲,浙江金华人。绍兴二年进士及第,官至礼部侍郎,后出任川陕宣抚副使。因故被贬谪到桂阳军,又被责授濠州团练副使,安置在复州,再被迁徙到封州。去世后追复原官,谥号忠愍。生平事迹详见《宋史》本传。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记载郑刚中有《周礼解义》。查考王与之《周礼订义》,开头列出各家学者姓氏,有三山郑锷字刚中,淳熙年间进献《周礼全解》。这是另外一个人,字与刚中的名偶然相同,有人混为一谈,这是不对的。刚中所著《易解》十五卷,见于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和《宋史·艺文志》,卷数都相符。只是乾坤二卦及系辞以下部分,原本缺失没有解释。陈振孙认为可能是在乾坤卦方面有所忌讳。但是根据他的自序,说「自屯蒙而往,以象求爻,因爻识卦,万一见其彷佛,则沿流寻源,乾坤之微,可得而探」。据此,陈振孙的说法是不对的。自序又说:「程颐《伊川易传》、朱震《汉上易传》二书,颇能补充象义方面的不足,但《易》道广大,还有可以探窥的余地,我就来探窥它。」「窥余」这个书名,大概就是取自这里。明初《文渊阁书目》、叶盛《菉竹堂书目》,还记录着这本书。后来传本几乎断绝,朱彝尊《经义考》也说没有见过。只有《永乐大典》还保存着它的文字。现在采集整理,依照经文编排顺序,其中七卦是原本所缺的,就只录经文。有些说法在其他书中能找到的,也搜集补入,模仿原来的目录,仍然定为十五卷。自从唐人把王弼注定为正义以来,学《易》的人专门讲名理。只有李鼎祚《集解》不主张王弼的观点,广泛采用诸家学说,认为要「删王弼的粗陋文字,补郑玄失传的象数」。但当时的经学家不能完全跟从他的学说。宋儒如胡瑗、程颐,他们讲的义理精深纯粹,确实不是晋唐诸儒所能比及的,但是在象数方面也多有缺略。刚中这本书,开始兼取汉代学说,凡是荀爽、虞翻、干宝、蜀才等九家的说法,都加以参考对照,不专主一家。他的解释经常不同于前代儒者,但也往往符合道理。比如《讼》卦九二,把「不克讼归」作为一句,把「逋其邑人三百户」作为一句,认为圣人所以一定要使邑人三百户逃散,是怕他们依仗人多地险而造成叛乱,这是为了谨慎对待上下等级秩序。《比》卦初六「终来有它吉」,朱熹说不可理解,刚中认为亲比的道理以信为先,积之既久,从前没有亲比的都从外面来归附,所以说「有它吉」。都能自出新意,不被成说所拘束。至于解释《泰》卦九二、《大有》卦的大象,议论尤其正大精切,通达治国之道。虽然他本人因为依附秦桧而得到进身机会,附和议和政策,捐弃旧有疆土,颇不为公众舆论所满意,但是阐发经义方面,确实具有理解能力,算是研究《易》学的人所不能废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