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漢上易集傳 十一卷 卦圖 三卷 叢說 一卷

兩江總督採進本

宋朱震撰。震字子發。荊門軍人。政和中登進士第。南渡後。趙鼎薦爲祠部員外郎。官翰林學士事蹟具宋史本傅。是書題曰漢上。蓋因所居以爲名。前有震進書表。稱起政和丙申。終紹興甲寅。凡十八年而成。其說以象數爲宗。推本源流。包括異同。以救莊老虚無之失。陳善捫蝨新話。詆其妄引說卦。分伏羲文王之易。將必有據雜卦反對造孔子易圖者。晁公武讀書志。以爲多采先儒之說。然頗舛謬。馮椅厚齋易學。述毛伯玉之言。亦譏其卦變互體伏卦反卦之失。然朱子曰王弼破互體。朱子發用互體。互體自左氏已言。亦有道理。只是今推不合處多。魏了翁曰。漢上易太煩。卻不可廢。胡一桂亦曰。變互伏反納甲之屬。皆不可廢。豈可盡以爲失而詆之。觀其取象。亦甚有好處。但牽合處多。且文辭繁雜。使讀者茫然。看來只是不善作文爾。是得失互陳。先儒已有公論矣。惟所敘圖書授受。謂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。更三傳而至邵雍。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漑。更三傳而至劉牧。穆脩以太極圖傳周敦頤。再傳至程顥程頤。厥後雍得之。以著皇極經世。牧得之。以著易數鉤隱圖。敦頤得之。以著太極圖說通書。頤得之。以述易傳。其說頗爲後人所疑。又宋世皆以九數爲洛書。十數爲河圖。獨劉牧以十數爲洛書。九數爲河圖。震此書亦用牧說。與諸儒互異。然古有河圖洛書。不云十數九數。大衍十數。見於繫辭。太乙九宮。見於乾鑿度。不云河圖洛書黑白奇偶八卦五行。自後來推演之學。楚失齊得。正亦不足深詰也。

宋代朱震撰写。朱震字子发,荆门军人,政和年间考中进士。南渡后,赵鼎推荐他为祠部员外郎,官至翰林学士,事迹详载于《宋史》本传。这部书题名"汉上",是因他的居住地而得名。书前有朱震的进书表,称从政和丙申年开始,到绍兴甲寅年完成,共用了十八年。他的学说以象数为宗旨,推究本源流派,包括各种异同观点,以挽救庄、老虚无的弊失。陈善《扪虱新话》批评他妄引《说卦》,区分伏羲、文王之《易》,将来必定会有人根据《杂卦》相反之说来编造孔子易图的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认为他多采用前代儒者的说法,但颇有错误。冯椅《厚斋易学》引述毛伯玉的话,也讥讽他在卦变、互体、伏卦、反卦方面的错误。然而朱子说:"王弼破除互体,朱子发采用互体。互体从《左氏》就已经说过,也有道理,只是现在推演不合的地方很多。"魏了翁说:"《汉上易》太烦琐,却不可废弃。"胡一桂也说:"变、互、伏、反、纳甲之类,都不可废弃,怎么可以全部认为是错误而加以批评呢?看他的取象,也很有好的地方,只是牵强附会的地方多,而且文辞繁杂,使读者茫然,看来只是不善于作文罢了。"这样得失并陈,前代儒者已有公论了。只是他所叙述的图书传授,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给种放,再经过三传而到邵雍;种放以河图洛书传给李溉,再经过三传而到刘牧;穆修以太极图传给周敦颐,再传到程颢、程颐。后来邵雍得到它,用来著《皇极经世》;刘牧得到它,用来著《易数钩隐图》;周敦颐得到它,用来著《太极图说》《通书》;程颐得到它,用来述《易传》。这种说法颇被后人怀疑。另外宋代都以九数为洛书、十数为河图,唯独刘牧以十数为洛书、九数为河图,朱震这部书也采用刘牧的说法,与诸儒不同。然而古代有河图洛书,并没有说十数九数。大衍十数,见于《系辞》;太乙九宫,见于《乾凿度》,并没有说河图洛书。黑白奇偶、八卦五行,是后来推演之学的内容,楚失齐得,本来也不值得深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