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李光撰。光字泰發。上虞人。崇寧五年進士。官至參知政事。諡莊簡。事蹟具宋史本傳。光爲劉安世門人。學有師法。紹興庚申。以論和議忤秦檜。謫嶺南。自號讀易老人。因攄其所得。以作是書。故於當世之治亂。一身之進退。觀象玩辭。恆三致意。如解坤之六四云。大臣以道事君。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諫。朝有闕政而不能言。則是冒寵竊位。豈聖人垂訓之義哉。故文言以括囊爲賢人隱之時。而大臣不可引此以自解。又解否之初六云。小人當退黜之時。往往疾視其上。君子則窮通皆樂。未嘗一日忘其君。解蠱之初六云。天下蠱壞。非得善繼之子。堪任大事。曷足以振起之宣王承厲王後。脩車馬備器械。復會諸侯於東都。卒成中興之功。可謂有子矣。故考可以无咎。然則中興之業。難以盡付之大臣。蠱卦特稱父子者以此。其因事抒忠。依經立義。大旨往往類此。史載其紹興中奏疏云。淮甸咫尺。了不經營。長江千里。不爲限制。晉元帝區區草創。猶能立宗社。脩宮闕。保江浙。未聞專主避敵如今日也。其退而著書。蓋猶此志矣。光嘗作胡銓易解序。曰易之爲書。凡以明人事。學者泥於象數。易幾爲無用之書。邦衡說易。眞可與論天人之際。又曰自昔遷貶之士。率多怨懟感憤。邦衡流落瘴鄕。而玩意三畫。可謂困而不失其所享。非聞道者能之乎。其序雖爲銓作。實則自明其著述之旨也。書中於卦爻之辭。皆卽君臣立言。證以史事。或不免閒有牽合。然聖人作易以垂訓。將使天下萬世。無不知所従違。非徒使上智數人矜談妙悟。如佛家之傳心印。道家之授丹訣。自好異者推闡性命。鉤稽奇偶。其言愈精愈妙。而於聖人立教牖民之旨。愈南轅而北轍。轉不若光作是書。切實近理。爲有益於學者矣。自明以來。久無傳本。朱彝尊經義考。亦云未見。茲從永樂大典薈萃成編。原闕豫隨无妄睽蹇中孚六卦。及晉卦六三以下。其復與大畜二卦。永樂大典本不闕。而所載光解復卦。闕大象及後四爻。大畜則一字不存。繫辭傳以下亦無解。其爲原本如是。或傳寫佚脱。均不可知。姑仍其舊。其書。宋史作易傳。諸家書目。或作讀易老人解說。或作讀易詳說。殊不畫一。而十卷之數則竝同。殆一書而異名也。今從永樂大典。題爲讀易詳說。仍析爲十卷。存其舊焉。
宋代李光撰写。李光字泰发,上虞人,崇宁五年进士,官至参知政事,谥号庄简,事迹详载于《宋史》本传。李光是刘安世的门人,学问有师承渊源。绍兴庚申年,因为论议和议触怒了秦桧,被贬谪到岭南。他自号"读易老人",因此表达自己的心得,写作了这部书。所以对于当世的治乱兴衰、自身的进退得失,他观象玩辞,总是反复思考。比如解释坤卦六四爻说:"大臣应当以道事君,如果君主有失德而不能规劝,朝政有缺失而不能进言,那就是冒受恩宠、窃居高位,这怎么符合圣人垂训的意义呢?"所以《文言》以"括囊"比作贤人隐退的时机,而大臣不可以引此来为自己开脱。又解释否卦初六说:"小人当被贬退时,往往怨恨君上;君子则穷达皆乐,不曾一日忘记君主。"解释蛊卦初六说:"天下败坏,如果没有善于继承的儿子,能够担当大事,怎么足以振兴起来?宣王继承厉王之后,修治车马、准备器械,重新会合诸侯于东都,最终成就中兴之功,可以说是有好儿子了,所以'考'可以无咎。既然如此,中兴之业难以完全托付给大臣,蛊卦特别称说父子关系就是因为这个道理。"他因事抒发忠心、依经立义,大旨往往都是这样。史书记载他在绍兴年间的奏疏说:"淮甸近在咫尺,完全不加经营;长江千里,不作防御。晋元帝区区草创之时,尚能立宗社、修宫阙、保江浙,没听说专门以避敌为主,像今日这样。"他退而著书,大概还是这个志向。李光曾作《胡铨易解序》,说:"《易》这部书,全是为了阐明人事。学者拘泥于象数,《易》几乎成了无用之书。邦衡(胡铨)说易,真可以与他论天人之际。"又说:"自古以来遭贬谪的士人,大多怨恨愤激。邦衡流落瘴疠之乡,却玩味易卦三画,可以说是困顿而不失其所乐,不是闻道的人能做到这样吗?"他这篇序文虽然是为胡铨而作,实际是表明自己著述的宗旨。书中对于卦爻之辞,都从君臣关系立论,用史事证明,或许不免有时有些牵强附会。然而圣人作《易》是为了垂训后世,要使天下万世之人无不知道何所从何所违,不是仅仅让少数上智之人夸谈妙悟,像佛家的传心印、道家的授丹诀那样。那些好奇异的人推阐性命、钩稽奇偶,他们的言论越精越妙,但对于圣人立教启民的宗旨,就越是背道而驰了。反倒不如李光作这部书,切实近理,对学者有益处。自明代以来,久无传本,朱彝尊《经义考》也说没有见过。现在从《永乐大典》中汇集编成,原本缺失豫、随、无妄、睽、蹇、中孚六卦,以及晋卦六三以下的内容。至于复卦与大畜二卦,《永乐大典》本不缺,但所载李光解复卦,缺少大象及后四爻;大畜卦则一字不存。《系辞传》以下也没有解释。这是原本就如此,还是传写时丢失,都不可知,姑且保持原样。这部书,《宋史》作《易传》,各家书目或作《读易老人解说》,或作《读易详说》,很不统一,但十卷的数量却都相同,大概是一书而有异名。现在根据《永乐大典》,题为《读易详说》,仍分析为十卷,保存原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