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張浚撰。紫巖者。浚自號也。其曾孫獻之跋云。忠獻公潛心於易。嘗爲之傳。前後兩著稿。親題其第二稿云。此本改正處極多。紹興戊寅四月六日某書。始爲定本矣。獻之嘗繕錄之。附以讀易雜說。通爲十卷。藏之於家。據此。則雜說一卷。似獻之所續附。然考獻之是跋。在嘉定庚辰。而朱子作浚行状。已稱有易解及雜說共十卷。則獻之特繕錄而已。未嘗編次也。其書立言醇粹。凡說陰陽動靜。皆適於義理之正。末一卷卽所謂雜說。胡一桂議其專主劉牧。今觀所論河圖。信然。朱子不取牧說。而作浚行状。但稱尤深於易春秋論孟。不言其易出於牧。殆諱之歟。
宋代张浚撰写。紫岩是张浚的自号。他的曾孙张献之在跋文中说:忠献公专心研究《易经》,曾经为它作传。前后写了两个稿本,亲自在第二稿上题字说:"此本改正之处极多,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,这才是定本。"献之曾抄录此书,附上《读易杂说》,共编为十卷,收藏在家中。据此,《杂说》一卷似乎是献之后来续附的。然而考察献之这篇跋文,写于嘉定庚辰年,而朱子为张浚写行状时,已经称有《易解》及《杂说》共十卷。可见献之只是抄录而已,并没有编次。此书立论醇正精粹,凡是论述阴阳动静的内容,都符合义理的正道。最后一卷就是所谓的《杂说》。胡一桂批评它专门推崇刘牧的观点,现在看他论述河图的内容,确实如此。朱子不采纳刘牧的学说,而在为张浚写行状时,只是称他"尤其精通易、春秋、论、孟",不说他的易学出于刘牧,大概是有所避讳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