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吳園易解 九卷

湖北巡撫採進本

宋張根撰。根字知常。德興人。年二十一登進士第。大觀中官至淮南轉運使。以朝散大夫終於家。事蹟具宋史本傳。是書末有其孫垓跋。稱爲先祖太師者。其子燾。孝宗時爲參知政事。追贈官也。根所撰述甚多。垓跋稱有宋朝編年數百卷。五經諸子。皆爲之傳注。晁公武讀書志。載有春秋指南十卷。今亦未見。惟此易解僅存。明祁承㸁家有其本。此爲徐氏傳是樓所鈔。自說卦傳乾健也節以下。蠢蝕殘闕未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。亦稱此本不易得。然通志堂經解之中。遺而不刻。豈得本於刻成後耶。書中次第。悉用王弼之本。詮義理而不及象數。不襲河洛之談。注文簡略。亦無支蔓之弊。末有序語五篇。雜說一篇。皆論繫辭。於經義頗有發明。又泰卦論一篇。於人事天道倚伏消長之機。尤三致意焉。蓋作於徽宗全盛時也。亦可云識微之士矣。

宋代张根撰写。张根字知常,是德兴人。二十一岁时考中进士。大观年间官至淮南转运使,以朝散大夫的身份在家中去世。他的事迹记载在《宋史》本传中。这部书末尾有其孙子张垓的跋文,称为"先祖太师"的是他的儿子张燾,孝宗时担任参知政事,是追赠的官职。张根撰写的著作很多,张垓跋文中说有《宋朝编年》数百卷,对五经诸子都作了传注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记载有《春秋指南》十卷,如今也没有见到。只有这部《易解》还保存着。明代祁承㸁家有这个版本,此本是徐氏传是楼抄录的。从《说卦传》"乾健也"一节以下,虫蛀残缺。康熙壬申年李良年的跋文也说这个版本不容易得到。然而《通志堂经解》中却遗漏而没有刻印,难道是在获得此本后才刻成的吗?书中次序完全采用王弼的版本。阐释义理而不涉及象数,不沿袭河图洛书的学说。注文简洁,也没有枝蔓繁杂的弊病。末尾有序言五篇、杂说一篇,都是论述《系辞》的,对经义很有阐发。又有《泰卦论》一篇,对于人事天道的倚伏消长规律,尤其三致意焉。大概是在徽宗盛世时写的。也可以说是有见微知著之明的学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