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陳瓘撰。瓘字瑩中。了翁其自號也。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。建中靖國初爲右司諫。嘗移書責曾布。及言蔡京蔡卞之姦。章數十上。除名。編隸合浦以死。事蹟具宋史本傳。此本爲紹興中其孫正同所刊。馮椅謂嘗從其孫大應見了翁有易全解。不止一卷。多本卦變。與朱子發之說相類。胡一桂則謂尚見其初刊本。題云了翁易說。並未分卷。此本蓋卽一桂所見也。邵伯温聞見錄。稱瓘說得康節之學。沈作喆寓簡。則曰陳瑩中嘗以邵康節說易。講解象數。一切屏絕。質之劉器之。器之曰。易固經世之用。若講解象數。一切屛絶。則聖人設卦立爻。復將何用。惟知其在象數者皆寓也。然後可以論易。故曰得意忘象。得象忘言。方其未得之際而遽絶之。則吉凶與民同患之理。將何以兆。恐非筌蹄之意云云。然則瓘之易學。又嘗質之劉安世。不全出邵子矣。其造語頗詰屈。故陳振孫書錄解題。病其辭旨深晦。然晁公武讀書志。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。則瓘於易實有所得。非徒以艱深文淺易者。正未可以難讀廢矣。
宋代陈瓘撰写。陈瓘字莹中,了翁是他的自号,延平人。元丰二年考中进士甲科,建中靖国初年担任右司谏。曾写信责备曾布,并上言揭发蔡京、蔡卞的奸恶行为,前后上书数十次,最终被除名流放至合浦而死。其生平事迹详载于《宋史》本传。此书版本是绍兴年间他的孙子陈正同所刊印的。冯椅说曾跟随陈瓘的孙子陈大应见过了翁的《易全解》,不止一卷,多以卦变为根据,与朱子发的学说相类似。胡一桂则说曾见过初刊本,题名《了翁易说》,并未分卷,这个版本大概就是胡一桂所见的那个。邵伯温《闻见录》说陈瓘的学说得到了邵康节之学的真传。沈作喆《寓简》则记载说陈莹中曾用邵康节的学说来解释《易》,但在讲解象数方面却一概摒弃不用。他就此向刘器之请教,刘器之说:"《易》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学问,如果讲解象数时一概摒弃,那么圣人设卦立爻还有什么用处?只有明白象数中所蕴含的道理,然后才能谈论《易》。所以说'得意忘象,得象忘言'。正当还没有领悟的时候就急于摒弃,那么吉凶与民同患的道理将如何显现?这恐怕不是筌蹄的本意啊。"由此可见陈瓘的易学又曾向刘安世请教过,并不完全出自邵康节。他的文字表达颇为艰涩难懂,所以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批评其文辞深奥晦涩。然而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认为他用易数来预测天下治乱往往很灵验,那么陈瓘对于《易》确实是有所心得的,并非仅仅用艰深的文字来装饰浅薄的见解。正因如此不应该因为难读就废弃这本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