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易學辨惑 一卷

永樂大典本

宋邵伯温撰。伯温字子文。邵子之子也。南渡後。官至利路轉運副使。事蹟具宋史儒林傳。案沈括夢溪筆談。載江南鄭夬字揚庭。曾爲一書談易。後見兵部員外郎秦玠。論夬所談。玠駭然曰。何處得此法。玠嘗遇一異人。授此歷數。推往古興衰運歷。無不皆驗。西都邵雍。亦知大略云云。蓋當時以邵子能前知。故引之以重其術。伯温謂邵子易受之李之才。之才受之穆脩。脩受之陳摶。平時未嘗妄以語人。惟大名王天悅。滎陽張子望。嘗從學。又皆蚤死。秦玠鄭夬嘗欲從學。皆不之許。天悅感疾且卒。夬賂其僕。於臥內竊得之。遂以爲學。著易傳易測明範五經時用數書。皆破碎妄作。穿鑿不根。因撰此書以辨之。宋史邵子本傳。頗採其說。考書錄解題。有鄭夬易傳十三卷。宋史藝文志。有鄭夬時用書二十卷。明用書九卷。易傳辭三卷。易傳辭後語一卷。今並佚。司馬光集有進鄭夬易測劄子。稱其不泥陰陽。不渉怪妄。專用人事。指明六爻。求之等倫。誠難多得。與伯温所辨。褒眨迥殊。光亦知易之人。不應背馳如是。以理推之。夬竊邵子之書。而變化其說。以陰求駕乎其上。所撰易測。必尚隨爻演義。不渉術數。故光有不泥陰陽。不渉怪妄之薦。至其時用書之類。則純言占卜之法。故伯温辭而闢之。其兼易測言之者。不過憎及儲胥之意耳。朱彝尊經義考。載此書。注曰未見。此本自永樂大典錄出。蓋明初猶存。宋史藝文志。但題辨惑一卷。無易學字。永樂大典則有之。與書錄解題相合。故今仍以易學辨惑著錄焉。

宋代邵伯温撰写。伯温字子文,是邵子的儿子。南渡之后,官至利路转运副使。其事迹详见《宋史·儒林传》。据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江南的郑夬字扬庭,曾写过一本谈论《易》的书。后来见到兵部员外郎秦玠,论及郑夬所谈的内容,秦玠惊异地说:"从哪里学到这种方法?"秦玠曾遇到一个异人,传授给他这些历数之学,推算往古兴衰运程,没有不验证的。西都的邵雍也知道这个大概等等。大概当时因为邵子能够预知未来,所以引用他来加重这种学术的分量。伯温说邵子的《易》学受之于李之才,李之才受之于穆修,穆修受之于陈抟。平时不曾随意对人传授,只有大名的王天悦、荥阳的张子望曾经跟随学习,又都早死了。秦玠、郑夬曾想跟随学习,都不被允许。王天悦生病将死时,郑夬贿赂他的仆人,在卧室内偷取了这些学问,于是拿来学习。著有《易传》《易测》《明范》《五经时用数》等书,都是支离破碎的妄作,穿凿附会没有根据。因此撰写此书来辨析。《宋史·邵子本传》颇采用了他的说法。考查《书录解题》,有《郑夬易传》十三卷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有《郑夬时用书》二十卷、《明用书》九卷、《易传辞》三卷、《易传辞后语》一卷,现在都已失传。《司马光集》有《进郑夬易测札子》,称赞其不拘泥于阴阳,不涉及怪妄,专用人事,指明六爻,求之同类,实在难得。与伯温所辨析的褒贬截然不同。司马光也是通晓《易》学的人,不应该背道而驰如此。以理推之,郑夬偷取了邵子的书,而变化其说法,暗中想要凌驾于其上。所撰写的《易测》,必定还是随爻演义,不涉及术数,所以司马光有"不拘泥阴阳,不涉及怪妄"的推荐。至于《时用书》之类,则纯粹谈论占卜之法,所以伯温加以辞严厉批评。其兼及《易测》而言的,不过是憎恶及于储胥的意思罢了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载此书,注明"未见"。此本从《永乐大典》录出,大概明初还存在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只题《辨惑》一卷,没有"易学"二字。《永乐大典》则有这两字,与《书录解题》相符。所以现在仍以《易学辨惑》著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