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伊川程子撰。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。考程子以紹聖四年編管涪州。元符三年遷峽州。則當成於編管涪州之後。王偁東都事略。載是書作六卷。宋史藝文志作九卷。二程全書通作四卷。考楊時跋語。稱伊川先生著易傳。未及成書。將啓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。未幾繹卒。故其書散亡。學者所傳無善本。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。以示余。錯亂重複。幾不可讀。東歸。待次毘陵。乃始校正。去其重複。踰年而始完云云。則當時本無定本。故所傳各異耳。其書但解上下經。及彖象文言。用王弼注本。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。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。惟繫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。董眞卿謂亦從王弼。今考程子與金堂謝湜書。謂易當先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。謂程子有取於弼。不爲無據謂不注繫辭說卦雜卦以擬王弼。則似未盡然。當以楊時草具未成之說爲是也。程子不信邵子之數。故邵子以數言易。而程子此傳則言理。一闡天道。一切人事。蓋古人著書。務抒所見而止。不妨各明一義。守門戸之見者。必堅護師說。尺寸不容踰越。亦異乎先儒之本旨矣。
宋代伊川程子所撰写。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。考证程子于绍圣四年被编管涪州,元符三年迁至峡州,那么此书应当成于编管涪州之后。王偁《东都事略》记载此书为六卷,《宋史·艺文志》作九卷,二程全书通行本作四卷。考查杨时跋语,称"伊川先生著《易传》,未及成书,将要过世时把书稿交给门人张绎,不久张绎去世,所以书稿散失。学者所传都没有善本。谢显道从京师得到此书给我看,错乱重复,几乎不能读。东归,待次毗陵时,才开始校正,去除重复内容,过了一年才完成"等等。那么当时本来就没有定本,所以传本各异罢了。此书只解释上下经及彖象文言,用王弼注本,以序卦分置于各卦之首,用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之例。只有系辞传、说卦传、杂卦传没有注解。董真卿认为也是从王弼。现在考查程子给金堂谢湜书信,说《易》应当先读王弼、胡瑗、王安石三家,认为程子取法王弼,不是没有根据;说他不注释系辞、说卦、杂卦是效仿王弼,那么似乎不完全如此,应当以杨时"草具未成"的说法为准。程子不相信邵子的数学理论,所以邵子以数来谈《易》,而程子此传则谈义理。一方面阐发天道,一方面切入人事。大概古人著书,务求抒发自己的见解而已,不妨各自阐明一种意义。固守门户之见的人,必然坚持维护师说,寸步不容逾越,这也与先儒的本意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