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東坡易傳 九卷

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

宋蘇軾撰。是書一名毘陵易傳。陸游老學菴筆記。謂其書初遭元祐黨禁。不敢顯題軾名。故稱毘陵先生。以軾終於常州故也。蘇籒欒城遺言。記蘇洵作易傳。未成而卒。屬二子述其志。軾書先成。轍乃送所解於軾。今蒙卦猶是轍解。則此書實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爲之。題曰軾撰。要其成耳。籀又稱洵晩歳讀易。玩其爻象。因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。故朱子謂其惟發明愛惡相攻情僞相感之義。而議其粗疎。胡一桂記晁說之之言。謂軾作易傳。自恨不知數學。而其學又雜以禪。故朱子作雜學辨。以軾是書爲首。然朱子所駁。不過一十九條。其中辨文義者四條。又一條謂蘇說無病。然有未盡其說者。則朱子所不取者。僅十四條。未足以爲是書病。況朱子語類。又嘗謂其於物理上亦有看得著處。則亦未嘗竟廢之矣。今觀其書如解乾卦彖傳性命之理諸條。誠不免杳冥恍惚。淪於異學。至其他推闡理勢。言簡意明。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。而深得曲譬之旨。蓋大體近於王弼。而弼之說惟暢元風。軾之說多切人事。其文辭博辨。足資啓發。又烏可一概屛斥耶。李衡作周易義海撮要。丁易東作周易象義。董眞卿作周易會通。皆採錄其說。非徒然也。明焦竑初得舊本。刻之。烏程閔齊伋。以朱墨板重刻。頗爲工緻。而無所校正。毛晉又刻入津逮祕書中。三本之中。毛本最舛。如漸卦上九。併經文皆改爲鴻漸于逵。則他可知矣。今以焦本爲主。猶不甚失其眞焉。

苏轼所著。此书又名《毘陵易传》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记载,此书最初因为元祐党禁,不敢直接题上苏轼的名字,所以称为"毘陵先生",因为苏轼最终在常州去世。苏籀《栾城遗言》记载苏洵作《易传》,未完成就去世了,嘱咐两个儿子完成他的遗志。苏轼的书先完成,苏辙于是将自己所解的部分送给苏轼。现在《蒙》卦仍是苏辙的解释。那么这本书实际上是苏氏父子兄弟共同完成的。题为苏轼撰,是总结成书而已。苏籀又称苏洵晚年读《易》,研究爻象,因而领悟到刚柔、远近、喜怒、逆顺的情状。所以朱熹说苏洵只发明了爱恶相攻、情伪相感的道理,而批评他粗疏。胡一桂记载晁说之的话,认为苏轼作《易传》,自恨不懂数学,而且他的学问又掺杂了禅学。所以朱熹作《杂学辨》,以苏轼这本书为首。然而朱熹所批评的,不过十九条。其中辨文义的四条,另有一条说苏说没有问题,但有未尽其说的地方。那么朱熹所不采纳的,仅仅十四条,不足以构成这本书的缺点。况且朱熹的《语类》又曾说它在物理方面也有看得着的地方,那么也未曾完全废弃它。现在看这本书,像解释《乾》卦彖传性命之理等条目,确实不免杳冥恍惚,沦于异学。至于其他推阐理势的部分,言简意明,往往足以表达难以显现的情理,而深得委婉比喻的要旨。总体上接近王弼,而王弼的说法只是畅述玄风,苏轼的说法多切合人事。其文辞博辩,足以启发思路,又怎么可以一概排斥呢?李衡作《周易义海撮要》,丁易东作《周易象义》,董真卿作《周易会通》,都采录了苏轼的说法,并非徒然。明代焦竑最初得到旧本并刻印。乌程闵齐伋用朱墨版重刻,颇为工整精致,但没有校正。毛晋又将其刻入《津逮秘书》中。三个版本中,毛本错误最多。例如《渐》卦上九,连经文都改为"鸿渐于逵",其他可知。现在以焦本为主,还不太失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