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張子撰。宋志著錄作十卷。今本惟上經一卷。下經一卷。繫辭傳以下至雜卦爲一卷。末有總論十一則。與宋志不合。然書錄解題。已稱橫渠易說三卷。則宋志誤也。楊時喬周易古今文。稱今本祇六十四卦。無繫辭。實未全之書。則又時喬所見之本。偶殘闕耳。是書較程傳爲簡。往往經文數十句中。一無所說。末卷更不復全載經文。載其有說者而已。董眞卿謂橫渠易說。發明二程所未到處。然考宋史。張子卒於神宗時。程子易傳序。則作於哲宗元符二年。其編次成書。則在徽宗崇寧後。張子不及見矣。眞卿謂發明所未到。非確論也。其說乾彖用迎之不見其首。隨之不見其後。說文言用谷神字。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。用天地不仁。以萬物爲芻狗語。皆借老子之言。而實異其義。非如魏晉人合老易爲一者也。惟其解復卦后不省方。以后爲繼體守成之主。以不省方爲富庶優暇。不甚省事。則於義頗屬未安。此又不必以張子故而曲爲之辭矣。
宋代张子所撰。《宋志》记载为十卷,现今的版本只有上经一卷、下经一卷,以及从《系辞传》以下到《杂卦》为一卷。书末还有总论十一则,与《宋志》记载不符。然而《书录解题》已称《横渠易说》为三卷,说明《宋志》记载有误。杨时乔在《周易古今文》中提到,现在所见的版本只有六十四卦,没有《系辞》,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整的书,这说明杨时乔所见的版本偶然残缺罢了。此书相比程颐的《易传》更为简略,往往在经文数十句中,完全没有解说。最后一卷甚至不再完整载录经文,只保留有解说的部分。董真卿认为《横渠易说》阐发了二程所未达到的地方。然而考查《宋史》,张子在神宗时期去世,而程颐《易传序》作于哲宗元符二年,其编次成书则在徽宗崇宁以后,张子未能见到。董真卿所说的"发明所未到"并不是确切的论断。书中解释《乾卦彖辞》引用"迎之不见其首",解释《随卦》引用"随之不见其后",解释《文言》使用"谷神"字样,解释"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"使用"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"的说法,都是借用老子的话,但实际意义不同,并不像魏晋时期的人将老子与《易经》合而为一。只是他解释《复卦》"后不省方",把"后"解释为继体守成之主,把"不省方"解释为富庶悠闲、不太处理政事,在意义上颇有些不妥。这一点不必因为张子的缘故而为他委曲辩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