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温公易說 六卷

永樂大典本

宋司馬光撰。考蘇軾撰光行状。載所作易說三卷。注繫辭二卷。宋史藝文志。作易說一卷。又三卷。又繫辭說二卷。晁公武讀書志。云易說雜解易義。無詮次。未成書。朱子語類。又云嘗得温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。盡隨卦六二。其後闕焉。後數年。好事者於北方互市。得版本。喜其復全。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。已往往多寡互異。其後乃幷失其傳。故朱彝尊經義考。亦注爲已佚。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。而所列實不止於隨卦。似卽朱子所稱後得之本。其釋毎卦或三四爻。或一二爻。且有全無說者。惟繫辭差完備。而說卦以下。僅得二條。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。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。馮椅易學。胡一桂會通。諸書所引光說核之。一一具在。知爲宋代原本無疑。其解義多闕者。蓋光本撰次未成。亦如所著潛虚。轉以不完者爲眞本。並非有所殘佚也。光傳家集中有答韓秉國書。謂王輔嗣以老莊解易。非易之本旨。不足爲據。蓋其意在深闢虚無元渺之說。故於古今事物之情状。無不貫徹疏通。推闡深至。如解同人之彖。曰君子樂與人同。小人樂與人異。君子同其遠。小人同其近。坎之大象。曰水之流也。習而不止。以成大川。人之學也。習而不止。以成大賢。咸之九四。曰心苟傾焉。則物以其類應之。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。怒則不見其所可喜。愛則不見其所可惡。惡則不見其所可愛。大都不襲先儒舊說。而有德之言。要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。惜其沈湮既久。說易家竟不獲覩其書。今幸際聖朝。表章典籍。復得搜羅故簡。裒次成編。亦可知名賢著述。其精義所在。有不終泯沒於來世者矣。謹校勘釐訂。略仿宋史原目。定爲六卷。著於錄。

宋代司马光撰写。考查苏轼撰写的司马光行状,记载了司马光所作的《易说》三卷、《注系辞》二卷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记录为《易说》一卷,又有三卷,又有《系辞说》二卷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说:《易说》是杂解《易》义,没有编排次序,未成书。《朱子语类》又说:曾经从洛阳人范仲彪那里得到温公《易说》,内容到《随卦》六二爻为止,此后就缺失了。几年后,有好事者在北方的集市上得到一个版本,为其重新完整而高兴。这说明此书在宋代所流传的版本,已经往往多少不一、参差不齐。此后便一并失传了。所以朱彝尊《经义考》也注明已经散佚。现在只有《永乐大典》中还保存着,而所列内容实际上不止于《随卦》,似乎就是朱子所说的后来得到的版本。其解释每卦或三四爻,或一二爻,而且有完全无解说的。只有《系辞》比较完备,而《说卦》以下,仅得到两条,这也与晁公武的说法相合。又以陈友《文集传精义》、冯椅《易学》、胡一桂《会通》等书所引用的司马光的说法来核对,一一都在,可知为宋代原本无疑。其解释义理多缺失的原因,大概是司马光本来撰述编排未成书,也如其所著的《潜虚》,反而以不完备的为真本,并非有所残缺遗失。司马光的传家集中有《答韩秉国书》,说王辅嗣用老庄解释《易》,不是《易》的本旨,不足为据。大概他的意图在于深入批判虚无玄妙的说法,所以对于古今事物的情状,无不贯通疏达,阐释深刻。如解释《同人》卦的彖辞说:君子乐于与人相同,小人乐于与人不同。君子认同其远大的,小人认同其浅近的。《坎》卦的大象说:水的流动,习而不止,以成大川;人的学习,习而不止,以成大贤。《咸》卦九四爻说:心如果倾向某一方面,那么事物就会以其同类来回应,所以高兴时就看不见其所可怒的,愤怒时就看不见其所可喜的,喜爱时就看不见其所可恶的,厌恶时就看不见其所可爱的。大都不沿袭先儒的旧说,而是有德之言,重要得就像布帛菽粟一样切于日用。可惜它沉湮已久,说《易》的人竟然不能看到此书。现在有幸遇到圣朝,表彰典籍,又得以搜罗旧简,整理成编,也可见名贤的著述,其精义所在,有不会最终在后世泯没的。谨经校勘整理,大致仿照《宋史》原本目录,定为六卷,记录在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