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倪天隱。述其師胡瑗之說。瑗字翼之。泰州如皋人。用范仲淹薦。由布衣拜校書郎。歷太常博士。致仕歸。事蹟具宋史儒林傳。天隱始末未詳。葉祖洽作陳襄行状。稱襄有二妹。一適進士倪天隱。殆卽其人。董𦯳嚴陵集。載其桐廬縣令題名碑記一篇。意其嘗官睦州也。其說易以義理爲宗。邵伯温聞見前錄。記程子與謝湜書。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。三原劉紹攽周易詳說。曰朱子謂程子之學源於周子。然考之易傳。無一語及太極。於觀卦辭云。予聞之胡翼之先生。居上爲天下之表儀。於大畜上九云。予聞之胡先生曰。天之衢亨。誤加何字。於夬九三云。安定胡公移其文曰。壯于頄有凶。獨行遇雨。若濡有慍。君子夬夬。无咎。於漸上九云。安定胡公以陸爲逵。考伊川年譜。皇祐中游太學。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道。得先生文試。大驚。卽延見。處以學職。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。世知其從事濂溪。不知其講易多本於翼之也。其說爲前人所未及。今核以程傳。良然。朱子語類。亦稱胡安定易。分曉正當。則是書在宋時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已。王得臣麈史曰。安定胡翼之。皇祐至和閒國子直講。朝廷命主太學。時千餘士日講易。是書殆卽是時所說。宋志載瑗易解十卷。周易口義十卷。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云。瑗講授之餘。欲著述而未逮。其門人倪天隱述之。以非其師手著。故名曰口義。後世或稱口義。或稱易解。實無二書也。其說雖古無明文。然考晁公武讀書志。有云胡安定易傳。蓋門人倪天隱所纂。非其自著。故序首稱先生曰。其說與口義合。又列於易傳條下。亦不另出口義一條。然則易解口義爲一書。明矣。宋志蓋誤分爲二也。
宋代倪天隐记录了他老师胡瑗的学说。胡瑗字翼之,是泰州如皋人。由于范仲淹的推荐,他从平民身份被任命为校书郎,历任太常博士,最后退休回家。他的事迹详见《宋史·儒林传》。倪天隐的生平事迹不详。叶祖洽在《陈襄行状》中提到陈襄有两个妹妹,其中一个嫁给了进士倪天隐,大概就是指他。董煟的《严陵集》记载了他写的《桐庐县令题名碑记》一篇,推测他曾经在睦州任职。他解说《周易》以义理为主。邵伯温的《闻见前录》记载了程颐写给谢湜的信,说读《易》应先看王弼、胡瑗、王安石三家的著作。三原刘绍攽的《周易详说》说:朱熹认为程颐的学问源于周敦颐。但考查《易传》,却没有一句话涉及太极。在解释观卦卦辞时说:"我听胡翼之先生说过,居于上位的人应成为天下的表率。"在解释大畜卦上九爻辞时说:"我听胡先生说,'天之衢亨',误加了'何'字。"在解释夬卦九三爻辞时说:"安定胡公改动了原文,说'壮于頄有凶。独行遇雨,若濡有愠。君子夬夬,无咎。'"在解释渐卦上九爻辞时说:"安定胡公用'逵'代替'陆'。"考查伊川(程颐)的年谱,在皇祐年间游学太学时,海陵胡翼之先生正好主持教学,看到他的文章大为惊讶,立即延请相见,并安排他在学校任职。推想那时他必定跟随胡翼之学习。世人只知道他从事濂溪(周敦颐)的学术,却不知道他讲解《易》多本于胡翼之。他的学说为前人所不及。现在以程传来核对,确实如此。朱熹的《语类》也称赞胡安定(胡瑗)的《易》解说清晰恰当。可见这本书在宋代已经是义理解《易》的宗师了。王得臣的《麈史》说:安定胡翼之在皇祐至和年间任国子监直讲,朝廷命他主持太学,当时一千多名士子每日讲习《易》学,这本书大概就是那时所讲的内容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记载胡瑗有《易解》十卷,《周易口义》十卷。朱彝尊的《经义考》引用李振裕的说法说:胡瑗在讲授之余想要著述但未能完成,他的门人倪天隐将其记录下来,因为不是老师亲手所著,所以称为"口义"。后世或称"口义",或称"易解",实际上并没有两本书。虽然古代没有明文记载,但考查晁公武的《读书志》中有"胡安定易传,是门人倪天隐所编,不是他自己所著,所以在序言开头称'先生曰',其说法与口义相符,又列在易传条下,也不另外列出'口义'一项。这样看来,《易解》和《口义》是一本书,是很明显的。《宋志》大概是错误地将其分为两本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