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二 易類二

易數鉤隱圖 三卷 遺論九事 一卷

浙江吳玉墀家藏本

宋劉牧撰。牧字長民。其墓誌作字先之。未詳孰是。或有兩字也。彭城人。官至太常博士。宋志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。圖一卷。晁公武讀書志。則作圖三卷。其注今不傳。惟圖尚在。卷數與晁氏本同。漢儒言易。多主象數。至宋而象數之中。復岐出圖書一派。牧在邵子之前。其首倡者也。牧之學出於种放。放出於陳摶。其源流與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。而以九爲河圖。十爲洛書。則與邵異。其學盛行於仁宗時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。吳祕作通神。程大昌作易原。皆發明牧說。而葉昌齡則作圖義以駁之。宋咸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。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。至蔡元定則以爲與孔安國劉歆所傳不合。而以十爲河圖。九爲洛書。朱子從之。著易學啓蒙。自是以後。若胡一桂董楷吳澄之書。皆宗朱蔡。牧之圖幾於不傳。此本爲通志堂所刊。何焯以的自道藏錄出。今考道藏目錄。實在洞眞部靈圖類雲字號中。是卽圖書之學。出於道家之一證。錄而存之。亦足廣異聞也。南宋時劉敏士。嘗刻於浙右漕司。前有歐陽脩序。吳澄曰。脩不信河圖而有此序。殆後人所僞爲。而牧之後人誤信之者。俞琰亦曰序文淺俚。非脩作。其言有見。故今據而削之。其遺論九事。一爲太皥授龍馬負圖。二爲六十四卦推盪訣。三爲大衍之數五十。四爲八卦變六十四卦。五爲辨陰陽卦。六爲復見天地之心。七爲卦終未濟。八爲蓍數揲法。九爲陰陽律呂圖。以先儒之所未及。故曰遺論。本別爲一卷。徐氏刻九經解。附之鉤隱圖末。今亦仍之焉。

宋代刘牧撰写的。刘牧字长民,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字先之,不清楚哪一个是对的,或许他有两个字。彭城人,官做到太常博士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记载刘牧的新注《周易》十一卷、图一卷。晁公武的《读书志》则记载是图三卷。他的注解现在已经失传,只有图还保存着,卷数与晁氏版本相同。汉代儒者谈论《易经》,多以象数为主。到了宋代,在象数学派中又分出了图书一派。刘牧在邵雍之前,是这一派的开创者。刘牧的学问源自种放,种放源自陈抟,这个源流与邵雍出自穆修、李之才相同。但刘牧认为九是河图,十是洛书,这与邵雍的观点不同。他的学说在仁宗时期盛行。黄黎献作《略例隐诀》,吴祕作《通神》,程大昌作《易原》,都是在阐述刘牧的观点。而叶昌龄则作《图义》来反驳刘牧的观点,宋咸作《王刘易辨》来攻击刘牧的学说,李觏也有《删定易图论》。到了蔡元定,则认为刘牧的说法与孔安国、刘歆所传的不合,而认为十是河图,九是洛书。朱熹采纳了这种观点,著有《易学启蒙》。从此以后,像胡一桂、董楷、吴澄等人的著作都尊崇朱熹和蔡元定的观点。刘牧的图几乎失传。这个版本是通志堂所刊印的。何焯认为它确实是从道藏中录出的。现在查考道藏目录,确实在洞真部灵图类云字号中。这正是图书之学出自道家的一个证明。收录保存下来,也足以扩展奇闻异事。南宋时刘敏士曾在浙右漕司刻印此书,前面有欧阳修的序。吴澄说:欧阳修不相信河图却有这篇序,大概是后人伪造的。而刘牧的后人误信了这个序。俞琰也说序文浅俗,不是欧阳修所作,他的话很有见地,所以现在据此删去。遗论九事:一是太昊授龙马负图,二是六十四卦推荡诀,三是大衍之数五十。四是八卦变六十四卦,五是辨阴阳卦,六是复见天地之心,七是卦终未济。八是蓍数揲法,九是阴阳律吕图。因为这些是前代儒者所未涉及的,所以称为遗论。原本另为一卷。徐氏刻《九经解》时,把它附在《钩隐图》的末尾。现在也沿用这个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