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部一 易類一

周易舉正 三卷

浙江巡撫採進本

舊本題唐郭京撰。京不知何許人。崇文總目稱其官爲蘇州司戸參軍。據自序言御註孝經。刪定月令。則當爲開元後人。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眞本。比校今世流行本。及國學鄉貢人等本。舉正其謬凡所改定。以朱墨書別之。其書。崇文總目始著錄。書錄解題於宋咸易補註條下。稱咸得此書於歐陽修。是天聖慶歷閒乃行於世也。洪邁李燾並以爲信。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。有闕漏可推而知。託言得王韓手札及石經。趙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。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薄句。證其改旅卦斯字爲㒋之非。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。駁之尤力。今考是書唐志不載。李燾以爲京開元後人。故所爲書不得著錄。案燾說見文獻通考。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。若新書藝文志。則唐末之書。無不具列。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。疑其書出宋人依託。非惟王韓手札不可信。併唐郭京之名。亦在有無疑似之閒也。顧其所說。推究文義。往往近理。故晁公武雖知其託名。而所進易解。乃多引用。皍朱子本義。於坤象傳之履霜堅冰。賁象傅之剛柔交錯。震彖傳之不喪匕鬯。亦頗從其說。則亦未嘗無可取矣。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。稱所改正者一百三十五處。二百七十三字。而洪邁容齋隨筆。趙汝楳易序叢書。皆作一百三處。今本所載原序。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。則晁氏所云。殆爲疎舛。又原本稱別以朱墨。蓋用經典釋文之例。今所行本。已全以墨書。蓋非其舊。以非宏旨之所繫。故仍從近刻焉。

旧本题署为唐代郭京所撰。郭京不知是何处人。《崇文总目》说他的官职是苏州司户参军。根据自序中提到御注《孝经》、删定《月令》,那么应该是开元之后的人。序中说曾经得到王辅嗣、韩康伯的手写真本,与现在世间流行的版本以及国学乡贡人等版本相比较,指出其中的错误,凡是改定的地方,都用红字和黑字加以区别。这本书,《崇文总目》开始著录。《书录解题》在宋咸《易补注》条目下,说宋咸从欧阳修那里得到此书,这是天圣、庆历年间才在世间流行的。洪迈、李焘都认为可信。晁公武则说通过爻辞和彖辞互相印证,有缺漏可以推知,是托言得到王韩手札和石经。赵汝楳也批评他借用王韩的名义来更改古文。王应麟又引用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"职斯禄薄"句,证明他把《旅》卦中的"斯"字改为"㒋"是不对的。近来惠栋作《九经古义》,驳斥得尤其有力。现在考查这本书,《唐志》没有记载。李焘认为郭京是开元后人,所以他的著作不能收录在《唐志》中。但这只能解释《旧书·经籍志》的情况。如果是《新书·艺文志》,那么唐末的书,没有不完整收录的,怎么会因为是开元以后的就遗漏呢?怀疑这本书是宋人托名之作,不仅王韩手札不可信,连唐代郭京这个名字,也在真假难辨之间。不过他所说的内容,推究文义,往往接近道理,所以晁公武虽然知道是托名,但他写的《易解》,却多有引用。朱子《本义》,对于《坤》象传的"履霜坚冰"、《贲》象传的"刚柔交错"、《震》彖传的"不丧匕鬯",也颇多采用他的说法。那么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记载郭京原序,说改正的有一百三十五处,二百七十三字,而洪迈《容斋随笔》、赵汝楳《易序丛书》,都说是一百三处。现在版本所载原序,也说错误的地方有一百三节,那么晁氏所说的,大概是疏漏错误。又原本说用红字黑字区别,大概是用《经典释文》的体例。现在流行的版本,已经全部用黑字,大概不是原来的样子。因为不是根本要旨所关系的,所以仍然沿用近代刻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