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史徴撰。崇文總目曰河南史徴。不詳何代人。晁公武讀書志曰。田氏以爲魏鄭公撰。誤。陳振孫書錄解題曰。三朝史志有其書。非唐則五代人。避諱作證字。宋史藝文志。又作史文徽。蓋以徽徴二字相近而譌。別本作史之徴。則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譌耳。今定爲史徴。從永樂大典。定爲唐人。從朱彝尊經義考也。永樂大典載徴自序。云但舉宏機。纂其樞要。先以王註爲宗。後約孔疏爲理。故崇文總目。及晁氏讀書志。皆以爲直鈔註疏。以便講習。故曰口訣。今詳考之。實不盡然。如乾彖引周氏說。大象引宋衷說。屯彖引李氏說。師彖引陸績說。六五引莊氏說。謙六五引張氏說。賁大象引王說。頣大象引荀爽說。坎大象引莊氏說。上六引虞氏說。咸大象引何妥說。萃彖引周宏正說。升彖引褚氏說。井大象引何妥說。革彖引宋衷說。鼎彖引何妥說。震九四引鄭衆說。漸彖引褚氏說。大象引侯果說。困大象引周宏正說。兌大象引鄭衆說。漸九五引陸績說。多出孔穎達疏。及李鼎祚集解之外。又如賁大象所引王氏說。頤大象所引荀爽說。雖屬集解所有。而其文互異。坎上六所引虞翻說。則集解刪削過略。此所載猶詳。蓋唐去六朝未遠。隋志所載諸家之書。猶有存者。故徴得以旁蒐博引。今閲年數百。舊籍佚亡。則遺文緒論。無一非吉光片羽矣。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。余蕭客葺古經解鉤沈。於唐以前諸儒舊說。單辭隻義。蒐採至詳。而此書所載。均未之及。信爲難得之祕本。雖其文義閒渉拙滯。傳寫亦不免譌脱。而唐以前解易之書。子夏傳既屬僞撰。王應麟所輯鄭元註。姚士粦所輯陸績註。亦非完書。其實存於今者。京房王弼孔穎達李鼎祚四家。及此書而五耳。固好古者所宜寶重也。徴自序作六卷。諸家書目並同。今僅闕豫隨无妄大壯晉睽蹇中孚八卦。所佚無多。仍編爲六卷。存其舊焉。
唐代史徵写的。《崇文总目》说河南史徵,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人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说,田氏认为是魏郑公写的,这是错误的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说,三朝史志有这本书,不是唐代就是五代人。避讳写作证字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又写作史文徽,应该是徽、徵二字相近写错了。别的版本写作史之徵,则又是把之、文二字相近写错了。现在定为史徵,根据《永乐大典》;定为唐人,根据朱彝尊《经义考》。《永乐大典》记载史徵自序,说"但举宏机,纂其枢要,先以王注为宗,后约孔疏为理"。所以《崇文总目》及晁氏《读书志》,都认为是直接抄录注疏,方便讲习,所以叫口诀。现在详细考查,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。比如乾彖引周氏说,大象引宋衷说,屯彖引李氏说,师彖引陆绩说,六五引庄氏说,谦六五引张氏说,贲大象引王说,颐大象引荀爽说,坎大象引庄氏说,上六引虞氏说,咸大象引何妥说,萃彖引周宏正说,升彖引褚氏说,井大象引何妥说,革彖引宋衷说,鼎彖引何妥说,震九四引郑众说,渐彖引褚氏说,大象引侯果说,困大象引周宏正说,兑大象引郑众说,渐九五引陆绩说,很多都超出了孔颖达疏及李鼎祚《集解》的范围。又比如贲大象所引王氏说,颐大象所引荀爽说,虽然《集解》也有,但文字不同。坎上六所引虞翻说,《集解》删削过简,这里记载的还比较详细。唐代距离六朝不远,《隋志》记载的各家书籍,还有保存的,所以史徵能够广泛搜集引用。现在过了数百年,旧书散失,那些遗留的文字和论述,没有一个不是珍贵资料。近来惠栋写《九经古义》,余萧客编《古经解钩沈》,对唐以前各位儒者的旧说,连单个词句,都搜集得很详细,但这本书记载的,都没有涉及。确实是难得的秘本。虽然文字意思有些拙劣滞涩,传抄也免不了错误,但唐以前解释《易》的书,子夏传已经是伪作,王应麟编的郑玄注,姚士粦编的陆绩注,也不是完整的书。实际上现在保存的,就是京房、王弼、孔颖达、李鼎祚四家,加上这本书共五家。当然是喜欢古籍的人应该珍视的。史徵自序说是六卷,各家书目都相同。现在只缺豫、随、无妄、大壮、晋、睽、蹇、中孚八卦,散失的不多,仍然编为六卷,保持原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