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郑康成注 一卷
通行本通行本
宋王應麟編。應麟字伯厚。慶元人。自署浚儀。蓋其祖籍也。淳祐元年進士。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。官至禮部尚書。兼給事中。事蹟具宋史儒林傳。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卷。又稱鄭元王弼。二註。梁陳列於國學。齊代惟傳鄭義。至隋。王註盛行。鄭學浸微。然新唐書著錄十卷。是唐時其書猶在。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。宋崇文總目。惟載一卷。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。餘皆散佚。至中興書目。始不著錄。案中興書目今不傳。此據馮椅易學所引。則亡於南北宋之閒。故晁說之朱震。尚能見其遺文。而淳熙以後諸儒。即罕所稱引也。應麟始旁摭諸書。裒爲此帙。經文異字。亦皆並存。其無經文可綴者。則總錄於末簡。又以元註多言互體。幷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。以類附焉。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。又從馬融受費氏易。故其學出入於兩家。然要其大旨。費義居多。實爲傳易之正脈。齊陸澄與王儉書曰。王弼註易。元學之所宗。今若崇儒。鄭註不可廢。其論最篤。唐初詔修正義。仍黜鄭崇王。非達識也。應麟能於散佚之餘。蒐羅放失。以存漢易之一線。可謂篤志遺經。研心古義者矣。近時惠棟。別有考訂之本。體例較密。然經營剏始。實自應麟。其捃拾之勞。亦不可泯。今並著於錄。所以兩存其功也。
宋代王应麟编辑。应麟字伯厚,庆元人。自署浚仪,大概是他的祖籍。淳祐元年进士,宝祐四年又中博学鸿词科。官至礼部尚书,兼给事中。事迹记载在《宋史·儒林传》中。查看《隋志》记载郑玄《周易注》九卷,又称郑玄、王弼二注,梁、陈时列于国学。齐代只传郑义,到隋代,王注盛行,郑学渐微。但是《新唐书》著录十卷,说明唐时其书还在。所以李鼎祚《集解》多引用它。《宋崇文总目》只记载一卷,所存的仅有《文言》《序卦》《说卦》《杂卦》四篇,其余都散失了。到《中兴书目》开始不著录,则失传于南北宋之间。所以晁说之、朱震还能见到其遗文,而淳熙以后的学者,就很少引用了。应麟才从各种书中搜集,收集编成这一卷。经文异字,也都并存。其无经文可缀的,则总录于末简。又因为郑玄注多言互体,并取《左传》《礼记》《周礼正义》中论互体的八条,按类附上。查看郑玄最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,又从马融受费氏易。所以他的学问出入于两家。但是要论其大旨,费义居多,实为传易的正脉。齐代陆澄与王俭书说:"王弼注易,是郑玄学的所宗。现在如果崇尚儒学,郑注不可废弃。"这个论断很正确。唐初诏修正义,仍然黜郑崇王,不是明智的做法。应麟能在散佚之余,搜罗放失,以保存汉易的一线传承,可以说是专心研究古代经典的人了。近时惠栋另有考订之本,体例较密。但是开始创办,实在是从应麟开始。其搜集的功劳,也不可磨灭。现在都著于录中,所以两存其功。
謹按前代遺書。後人重編者。如有所竄改增益。則從重編之時代。曾子子思子之類是也。如全輯舊文。則仍從原書之時代。故此書雖宋人所輯。而列於漢代之次。後皆倣此。
谨按前代遗书,后人重编的,如有所篡改增益,则从重编之时代,《曾子》《子思子》之类就是这样。如完全辑录旧文,则仍从原书之时代。所以此书虽是宋人所辑,而列于汉代之次。以后都按照这个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