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夏易传 十一卷
內府藏本内府藏本
舊本題卜子夏撰。案說易之家。最古者莫若是書。其僞中生僞。至一至再而未已者。亦莫若是書。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。子夏易傳。近無習者。令儒官詳定。劉知幾議曰。漢志易有十三家。而無子夏作傳者。至梁阮氏七錄。始有子夏易六卷。或云韓嬰作。或云丁寬作。然據漢書韓易十二篇。丁易八篇。求其符合。事殊隳剌。必欲行用。深以爲疑。司馬貞議亦曰。案劉向七略。有子夏易傳。但此書不行已久。今所存多失眞本。荀勖中經簿云。子夏傳四卷。或云丁寬。是先達疑非子夏矣。又隋書經籍志云。子夏傳殘闕。梁六卷。今二卷。知其書錯繆多矣。又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。易傳子夏韓氏嬰也。今題不稱韓氏。而載薛虞記。其質粗略。旨趣非遠。無益後學云云。是唐以前。所謂子夏傳。已爲僞本。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。今號爲子夏傳者。乃唐張弧之易。案弧唐末爲大理寺評事。有素履子別著錄。是唐時又一僞本並行。故宋國史志。以假託子夏易傳。與眞子夏易傳。兩列其目。而崇文總目。亦稱此書篇第。略依王氏。決非卜子夏之文也。朱彝尊經義考證。以陸德明經典釋文。李鼎祚周易集解。王應麟困學紀聞。所引皆今本所無。德明鼎祚。猶曰在張弧以前。應麟乃南宋末人。何以當日所見。與今本又異。然則今本又出僞託。不但非子夏書。亦並非張弧書矣。流傳既久。姑存以備一家云爾。
旧本题为卜子夏撰写。研究《易经》的学者中,最古老的没有超过这部书的。但是造假中又造假,一次又一次没有停止的,也没有超过这部书的。《唐会要》记载开元七年诏书:《子夏易传》,近来没有人学习,让儒官详细制定。刘知几议论说:《汉志》记载易学有十三家,但没有子夏作传的。到梁代阮氏《七录》,才开始有《子夏易》六卷,有人说是韩婴作的,有人说是丁宽作的。但是根据《汉书》记载韩易十二篇、丁易八篇,寻找其相符合的地方,事情很有问题。如果一定要实行使用,深感疑虑。司马贞议论也说:查看刘向《七略》,有《子夏易传》。但此书不通行已久,现在保存的多数失去了真本。荀勖《中经簿》说:"《子夏传》四卷,有人说是丁宽作的",这是前辈学者怀疑不是子夏作的。又《隋书·经籍志》说:"《子夏传》残缺,梁代六卷,现在二卷",知道这书错误很多了。又王俭《七志》引刘向《七略》说:"《易传》是子夏韩氏婴的"。现在题目不称韩氏,而记载薛虞的记录,其内容粗略,意思不深远,对后学没有帮助等等。这说明唐代以前,所谓《子夏传》,已经是伪本了。晁说之《传易堂记》又说:现在号称《子夏传》的,其实是唐代张弧的易学著作。这说明唐代时又有一个伪本同时流传。所以《宋国史志》把假托的《子夏易传》与真的《子夏易传》两个都列在目录中。而《崇文总目》也说这书的篇章,大致依照王氏,绝对不是卜子夏的文章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证明,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、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所引用的都是今本所没有的。德明、鼎祚还可以说在张弧以前,应麟是南宋末人,为什么当时所见的与今本又不同呢?那么今本又是出于伪托,不但不是子夏的书,也不是张弧的书了。流传既久,姑且保存以备一家之言而已。
謹案唐徐堅初學記。以太宗御製升列歷代之前。蓋臣子尊君之大義。焦竑國史經籍志。朱彝尊經義考。並踵前規。臣等編摩四庫。初亦恭錄御定易經通注。御纂周易折中。御纂周易述義。弁冕諸經。仰蒙指示。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。俾尊卑有序。而時代不淆。聖度謙沖。酌中立憲。實爲千古之大公。謹恪遵彝訓。仍託始於子夏易傳。並發凡於此。著四庫之通例焉。
又案託名之書。有知其贗作之人者。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。不能一一歸其時代。故漢書藝文志。仍從其所託之時代爲次。今亦悉從其例。
谨案唐代徐坚《初学记》,把太宗御制提升列在历代之前,这是臣子尊君的大义。焦竑《国史经籍志》、朱彝尊《经义考》,都沿袭前例。我们编撰四库全书,开始也记录了《御定易经通注》《御纂周易折中》《御纂周易述义》,位列诸经之首。后来接到指示,命令移至本朝著述之首,使尊卑有序,而时代不混乱。圣上气度谦逊,制定法则公正合理,实为千古的大公无私。我们严格遵守常规,仍然从《子夏易传》开始,并在此开始立例,说明四库的通例。
又案托名之书,有知道其伪作者是谁的,有不知道其伪作者是谁的,不能一一归于其时代。所以《汉书·艺文志》,仍然按照其所托的时代为序。现在也完全遵从其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