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部总叙
經稟聖裁。垂型萬世。刪定之旨。如日中天。無所容其贊述。所論次者。詁經之說而已。自漢京以後。垂二千年。儒者沿波。學凡六變。其初專門授受。遞稟師承。非惟詁訓相傳。莫敢同異。皍篇章字句。亦恪守所聞。其學篤實謹嚴。及其弊也拘。王弼王肅。稍持異議。流風所扇。或信或疑。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。各自論說。不相統攝。及其弊也雜。洛閩繼起。道學大昌。擺落漢唐。獨研義理。凡經師舊說。倶排斥以爲不足信。其學務別是非。及其弊也悍。如王柏吴澄。攻駁經文。動輒刪改之類。學脈旁分。攀縁日衆。驅除異己。務定一尊。自宋末以逮明初。其學見異不遷。及其弊也黨。如論語集註。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。張存中四書通證。皍闕此一條。以諱其誤。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。許謙疑之。師道反以爲非之類。主持太過。勢有所偏。材辨聰明。激而橫決。自明正德嘉靖以後。其學各抒心得。及其弊也肆。如王守仁之末派。皆以狂禪解經之類。空談臆斷。考證必疎。於是博雅之儒。引古義以抵其隙。國初諸家。其學徴實不誣。及其弊也瑣。如一字音訓。動辨數百言之類。要其歸宿。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。夫漢學具有根柢。講學者以淺陋輕之。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。讀書者以空疎薄之。亦不足服宋儒也。消融門戸之見。而各取所長。則私心祛而公理出。公理出而經義明矣。蓋經者非他。皍天下之公理而已。今參稽衆說。務取持平。各明去取之故。分爲十類。曰易。曰書。曰詩。曰禮。曰春秋。曰孝經。曰五經總義。曰四書。曰樂。曰小學。
经书是圣人制定的,可以作为万世的典范。圣人删定经书的意图非常明确,不需要过多赞述。这里要论述编排的,只是解释经书的各种学说。从汉朝京师以后,将近二千年来,儒者传承学问,学术大概有六次变化。最初是专门传授,一代传一代地承受师承。不仅文字训诂的解释相传,不敢有什么不同,就连篇章字句,也严格遵守所听到的。这种学问扎实严谨,但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过于拘泥。王弼、王肃稍微提出不同意见。这种风气影响所及,有的人相信,有的人怀疑。到了孔颖达、贾公彦、啖助、赵匡以及北宋孙复、刘敞等人,各自提出论说,不能统一。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杂乱无章。洛学、闽学相继兴起,道学大为兴盛。抛开汉唐的旧说,专门研究义理。凡是经师的旧说,都排斥掉认为不可信。这种学问力求辨别是非,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过于激进。学术分支增多,依附的人越来越多。排斥异己,务必要确定一个权威。从宋末到明初,这种学问固执己见不肯改变,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形成党派。主张过分,势必有所偏颇。才辩聪明的人,激愤而武断决定。从明朝正德、嘉靖以后,这种学问各自发表心得,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放肆无拘。空谈臆断,考证必然疏漏。于是博学的儒者,引用古代的义理来抵制这些漏洞。国初的学者们,他们的学问实事求是,发展到后来的弊端就是琐碎繁复。总结其最终结果,不过是汉学、宋学两家互相争胜负。汉学有根底,讲学的人因为浅陋而轻视它,不足以说服汉儒;宋学有精微之处,读书的人因为空疏而鄙视它,也不足以说服宋儒。消除门户之见,各取所长,那么私心去除而公理显现。公理显现而经义就明白了。经书不是别的,就是天下的公理罢了。现在参考各种说法,务求公平,分别说明取舍的原因,分为十类:易、书、诗、礼、春秋、孝经、五经总义、四书、乐、小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