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侯論


蘇軾

古之所謂豪傑之士、必有過人之節。伏能忍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、匹夫見辱、拔劍而起、挺身而鬬、此不足爲勇也。不能忍者。天下有大勇者、卒猝、然臨之而不驚、無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挾持者甚大、而其志甚遠也。能忍者。 ○能忍不能忍、是一篇主意。

夫子房受書於圯夷、上之老人也、其事甚怪。楚人謂橋爲圯。史記、張良嘗遊下邳、圯上有一老父、衣褐至良所、直墮其履圯下、顧謂良曰、孺子下取履。良愕然、欲毆之。爲其老、彊忍下取履。父曰、履我、良業爲取履、因長跪履之。父以足受、笑而去。去里所、復還曰、孺子可教矣。約後五日、平明、會圯上。怒良後至者再。最後出一篇書曰、讀此則爲王者師矣。後十年興、十三年、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、黃石卽我矣。遂去、不復見。 ○入事。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、有隱君子者、出而試之。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、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。而世不察、以爲鬼物、亦已過矣。看老人事、非渺茫鬼怪、特作翻案、妙。且其意不在書。深入一層發議、此句乃一篇之頭也。當韓之亡、秦之方盛也、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、其平居無罪夷滅者、不可勝升、數。上聲、雖有賁孟賁。育,夏育。無所獲施。夫持法太急者、其鋒不可犯、而其勢未可乘。有大勇者、當此時自能忍之。子房不忍忿忿之心、以匹夫之力、而逞於一擊之閒。當此之時、子房之不死者、其閒不能容髮、蓋亦危矣。良、韓人、其先五世相韓。秦滅韓、良欲爲韓報仇。求得力士、爲鐵椎重百二十斤、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、誤中副車、秦始皇大怒、大索天下十日、弗獲。 ○此正不能忍之故。先抑一筆。千金之子、不死于盜賊。何者?其身可愛、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。子房以蓋世之才、不爲伊尹太公之謀、而特出於荊軻聶政兩刺客。之計、以僥倖於不死、再抑一筆。此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。惜其不能忍。是故倨傲鮮上聲、忝、而深折之、鮮腆、言不爲禮也。彼其能有所忍也、然後可以就大事、故曰孺子可教也。此段見老人以一忍字、造就子房。是解上文、意不在書一句。

楚莊王伐鄭、鄭伯肉袒牽羊以迎。莊王曰、其主能下人、必能信用其民矣。遂舍之。鄭伯能忍。句踐之困於會稽、而歸臣妾於吳者、三年而不倦。句踐能忍。且夫有報人之志、而不能下人者、是匹夫之剛也。此下又提前語申論之、前只虛括、此乃實發。夫老人者、以爲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、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、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。何則。非有生平之素、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閒、而命以僕妾之役、油然而不怪者、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、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。子房之於老人、可謂卒然臨之而不驚、無故加之而不怒矣。雖有秦皇項籍、亦不能驚而怒之也。 ○此段極寫子房之能忍、以見其爲天下之大勇。

觀夫高祖之所以勝、而項籍之所以敗者、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。忽推論到高祖項籍、正欲說歸子房。項籍唯不能忍、是以百戰百勝、而輕用其鋒。高祖忍之、養其全鋒而待其敝、此子房教之也。高祖能忍、由子房教之、所謂忍小忿而就大謀者以此。當淮陰破齊、而欲自王、高祖發怒、見於詞色。由是觀之、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、非子房其誰全之。淮陰侯韓信、請爲假王、漢王大怒、張良躡漢王足、因附耳語、漢王悟、立信爲齊王。 ○舉一事、以明子房教高祖能忍。

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、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、不稱去聲、其志氣。史記、留侯世家贊、余以爲其人、計魁梧奇偉、至見其圖、狀貌如婦人好女。嗚呼!此其所以爲子房歟。淡語作收、含蓄多少。

人皆以受書爲奇事、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、一句撇開、拏定忍字發議。滔滔如長江大河、而渾浩流轉、變化曲折之妙、則純以神行乎其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