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。起句、是一篇大㫖。草木之無聲、風撓之鳴。草木、一。水之無聲、風蕩之鳴。水、二。其躍也或激之、其趨也或梗之、梗、塞也。其沸也或炙之。水獨加三句。錯綜入妙。金石之無聲、或擊之鳴。金石、三。人之於言也亦然。說到人。有不得已者而後言。其謌同歌、也有思、其哭也有懷。凡出乎口而爲聲者、其皆有弗平者乎。一鎖、應起句、筆宕甚。 ○人言、四。樂也者、鬱於中而泄於外者也。突然說樂。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生出善字與假字、爲下面議論張本。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金、鐘。石、磬。絲、琴、瑟。竹、簫、管。匏、笙。土、塤。革、鼓。木、祝敔也。八者、物之善鳴者也。樂、五。維天之於時也亦然、突然說天時。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是故以鳥鳴春、以雷鳴夏、以蟲鳴秋、以風鳴冬、四時之相推敓、同奪、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。天時、六。 ○樂與天時兩段、俱是陪客。其於人也亦然。收轉人、上下暢發之。人聲之精者爲言。文辭之於言、又其精也、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上文已再言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矣。則此又言人聲之精者爲言、而文辭又其精者、故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又字尤字、正是關鍵血脈、首尾相應處。其在唐虞、咎臯、陶、禹其善鳴者也、而假以鳴。咎陶、禹、一。夔弗能以文辭鳴、又自假於韶以鳴。后夔作韶樂、以鳴唐、虞之治。 ○夔、二。夏之時、五子以其歌鳴。太康盤遊無度、厥弟五人咸怨、述大禹之戒以作歌。 ○五子、三。伊尹鳴殷。伊尹、四。周公鳴周。周公、五。凡載於詩書六藝、皆鳴之善者也。略結。周之衰、孔子之徒鳴之、其聲大而遠。傳曰、天將以夫子爲木鐸。其弗信矣乎。孔子之徒、六。其末也、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。莊周、楚人、著書名莊子。荒、大。唐、空也。 ○莊周、七。楚大國也、其亡也、以屈原鳴。屈原、楚之同姓、憂愁幽思而作離騷。 ○屈原、八。臧孫辰、卽魯大夫、臧文仲。孟軻、荀卿、以道鳴者也。臧孫辰、孟軻、荀卿、九。楊朱、墨翟、管夷吾、晏嬰、老聃、姓李、名耳、字伯陽。著書名老子。申不害、以黃老刑名之學、相韓昭侯。著書二篇、名申子。韓非、韓諸公子、與李斯俱師荀卿。善刑名法律之學、著書五十六篇、名韓非子。眘慎、到、韓大夫、申韓稱之。有書四十六篇。田駢、齊人、好談論、時稱談天口。鄒衍、臨淄人、著書十萬餘言、名重列國。燕昭師事之。尸佼、攪、 ○魯人、衛商鞅師之。著書二十篇、號尸子。孫武、齊人、著兵法十三篇。張儀、蘇秦之屬、皆以其術鳴。楊朱十四人、十。 ○此十人、或邪說、或功利、或清淨寂滅、或刑名慘刻、或尚殺伐之計、或專從橫之謀、皆非吾道。故公稱一術字、大有分曉。秦之興、李斯鳴之。李斯秦相、專言威令。 ○李斯、十一。漢之時、司馬遷、卽太史公、作史記。相如、姓司馬、蜀人。有賦、檄、封禪等文。揚雄、字子雲、有諸賦與太元、法言等書。最其善鳴者也。二司馬、揚雄、十二。其下魏晉氏、鳴者不及於古、然亦未嘗絕也。就其善者、其聲清以浮、其節數同速、以急、其辭淫以哀、其志弛以肆、其爲言也、亂雜而無章。卽其所謂善鳴者、亦且如此、所以爲不及于古。將天醜其德莫之顧邪、何爲乎不鳴其善鳴者也。魏晉、十三。 ○將入題、又頓此一段、先寫出感慨之致。唐之有天下、以下始說唐人。陳子昂、字伯玉、號海內文宗。 ○一。蘇源明、京兆武功人、工文辭。有名。 ○二。元結、字次山、所著有元子十篇。 ○三。李白、四。杜甫、五。李觀、字元賓、公之友。 ○六。皆以其所能鳴。此六子、皆當時先達之人。其存而在下者、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。七。 ○從許多物、許多人、奇奇怪怪、繁繁雜雜說來、無非要顯出孟郊以詩鳴。文之變幻至此。其高出魏晉、不懈而及於古、若無懈筆、可追唐虞三代文辭。其他浸淫乎漢氏矣。其他美處純乎其爲漢氏。 ○三句、總收前文。從吾遊者、李翱、張籍其尤也。李翱有集、張籍善樂府。 ○李翱八。張籍九。又添二人于後、妙絕。三子者之鳴信善矣。結出善鳴二字。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、抑將窮餓其身、思愁其心腸、而使自鳴其不幸邪。兩句歎咏有味。括盡前面聖賢君子之鳴。三子者之命、則懸乎天矣。其在上也、鳴國家之盛。奚以喜。其在下也、自鳴其不幸。奚以悲。二語甚占地步。東野之役於江南也、時東野爲溧陽尉。 ○單結東野。有若不釋然者、結出不平。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。應前四天字收。
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爲多。謂凡形之聲者、接不得已。于不得已中、又有善不善。所謂善者、又有幸不幸之分。只是從一鳴中、發出許多議論。句法變換、凡二十九樣。如龍之變化、屈伸於天、更不能逐鱗逐爪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