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歸晉知罃


左傳・成公三年

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尸於楚、以求知去聲、罃。英、 ○宣公十二年、晉楚戰于邲、楚囚知罃。知莊子射楚連尹襄老、載其尸、射公子穀臣、囚之、以二者還。莊子、知罃父也。至是晉歸二者于楚、以贖知罃。於是荀首佐中軍矣、故楚人許之。荀首、卽知莊子、是時爲晉中軍佐、楚人畏其權要、故許歸其子。王送知罃曰、子其怨我乎。指久留于楚言。對曰、二國治戎、臣不才、不勝升、其任、以爲俘孚、馘。國、 ○俘䤋、軍所虜獲者。係其人曰俘、截左耳曰䤋。執事不以釁欣去聲、鼓、使歸卽戮、君之惠也。以血塗鼓曰釁鼓、言楚不殺我而以其血塗鼓。卽、就也。臣實不才、又誰敢怨。作自責語、撇開怨字、妙。王曰、然則德我乎。指許歸于晉言。對曰、二國圖其社稷、而求紓其民。晉楚皆爲社稷之謀、而欲紓緩其民。各懲其忿、以相宥也。各懲戒前日戰爭之忿、以相赦宥。兩釋纍囚、以成其好。去聲、○纍、係也。晉釋穀臣之囚、楚釋知罃之囚、以成其和好。二國有好、臣不與去聲、及、其誰敢德。作與己不相干語、撇開德字。妙。王曰、子歸、何以報我。問得有意。對曰、臣不任平聲、受怨、君亦不任受德、無怨無德、不知所報。言我未嘗有怨于君、君亦未嘗有德于我、有怨則報怨、有德則報德、我無怨而君無德、故不知所報也。 ○臣怨君德、分貼得好。不知二字、更妙。王曰、雖然、必告不穀。不穀、諸侯謙稱。言雖是如此、必告我以相報之事。 ○共王一團興致、被知罃說得雪淡、無可奈何、又作此問。對曰、以君之靈、纍臣得歸骨於晉、寡君之以爲戮、死且不朽。身雖死、而楚君之私恩、不朽腐也。 ○客意、一層。若從君惠而免之、以賜君之外臣首、首其請于寡君、而以戮於宗、亦死且不朽。稱于異國曰外臣。首、荀首也。宗、荀氏之宗也。 ○客意、二層。 ○此雖二客意、然顯見晉之國法森然、家法森然。若不獲命、若君不許戮。 ○轉入正意。而使嗣宗職、使繼祖宗之職。次及於事、以次及于軍旅之事。而帥率、偏師以修封疆、其父爲上軍佐、故曰帥偏師。修、治也。雖遇執事、其弗敢違。雖遇楚之將帥、亦不敢違避。 ○一敢字、應上二敢字。其竭力致死、無有二心、以盡臣禮、所以報也。忠晉卽以報楚。妙。王曰、晉未可與爭。重爲之禮而歸之。收煞得好。

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,来要求释放知罃。这时荀首担任中军副将,所以楚人答应了。楚王送别知罃说:「你会怨恨我吗?」知罃回答说:「两国交战,我没有才能,不能胜任职责,成了俘虏。您没有用我的血涂鼓,让我回去受死,这是君主的恩惠。我确实没有才能,又怎么敢怨恨呢?」楚王说:「那么你会感激我吗?」知罃回答说:「两国都为社稷着想,而寻求缓解百姓的痛苦。各自抑制愤怒,来相互宽恕。双方释放被囚的人,来促成友好关系。两国有了友好关系,我没有参与其中,又怎么敢感激呢?」楚王说:「你回去后,怎么报答我呢?」知罃回答说:「我不该承受怨恨,君主也不该承受感激,没有怨恨没有恩德,不知道怎么报答。」楚王说:「虽然如此,一定要告诉我。」知罃回答说:「承蒙君主的恩德,让我这个囚犯能够回到晋国,如果君主让我受死,死了也不会朽灭。如果承蒙君主恩惠而免于一死,来赐给君主的外臣荀首,荀首向我们君主请求,让我在宗族中受死,也是死而不朽。如果得不到死的命令,而让我继承祖宗的职务,按次序参与军事,率领偏师来治理边疆,即使遇到楚国的将帅,也不敢回避。我会竭尽全力拼死作战,没有二心,来尽臣子的礼节,这就是报答的方式。」楚王说:「晋国不可与之争斗。」于是以重礼送他回国。

玩篇首于是荀首佐中軍矣、故楚人許之二語、便見楚有不得不許之意。德我報我、全是捉官路、當私情也。楚王句句逼入、知罃句句撇開。末一段所對非所問、尤匪夷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