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侯、文公。秦伯穆公。圍鄭,晉文主兵、秦穆會之。以其無禮於晉,文公出亡過鄭、鄭不禮之。且貳于楚也。鄭伯雖受曹盟、猶有二心于楚。 ○二句、言致伐之由。晉軍函陵,秦軍氾凡、南。函陵、氾南、皆鄭地。 ○二句、寫秦晉分軍次舍。可以乘閒私說、伏下燭之武夜縋見秦君。
晋侯、秦伯围攻郑国,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,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。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汜南。
佚之狐鄭大夫。言於鄭伯曰:「國危矣。若使燭之武鄭大夫。見秦君,師必退。」佚之狐已有定算。公從之。遣燭之武。辭曰: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爲也已。」隱示不早見用意。雖近怨、然辭亦婉曲。公曰:「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過也。公先自責。然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」轉語急切、自然感動。許之。乃許處見秦君。
佚之狐对郑伯说:「国家危险了。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,军队必然退去。」郑伯听从了他的话。烛之武推辞说:「我年轻的时候,尚且不如别人;现在老了,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了。」郑伯说:「我不能早早重用您,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,这是我的过错。然而郑国灭亡,您也没有好处。」烛之武答应了。
夜縋墜、而出。縋、懸索也。至夜乃懸城而下、恐晉覺也。見秦伯。曰:「秦晉圍鄭,鄭旣知亡矣。提過鄭事一邊、妙絕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,敢以煩執事。反跌一句。下乃歷言亡鄭之無益而有害、極爲透快。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。秦在西、鄭在東、晉居其間。設若得鄭、而秦欲越晉國、以爲邊鄙、相隔甚遠。君亦當知其難也。 ○亡鄭無益。焉煙、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。陪、益也。鄰、謂晉也。言秦得鄭、必爲晉所有、是益鄰矣。鄰之地厚、則秦之地相形而薄也。 ○亡鄭又有害。若舍捨、鄭以爲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同供、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。鄭在秦東、故曰東道。行李、使人也。言秦能舍鄭以爲東道主人、秦之使者、往來過此、或資糧乏困、鄭能供給之、于秦又何所害焉。 ○舍鄭有益無害。且君嘗爲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。君之所知也。晉君、謂惠公。賜、猶德也。焦、瑕、晉河外二邑。言穆公曾納惠公、亦云有德矣。惠公許秦以河外焦瑕二邑、乃朝濟河、而夕卽設版築、以守二城。其背秦之速、君之所知也。 ○此借舊事以見晉慣背秦德。與之共事、斷無有益。絕好一證。夫晉,何厭平聲、之有?宕筆妙。進一層說。旣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。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封、疆也。肆、大也。闕、削也。言旣滅鄭、以闢其東方之封疆。勢必又欲大其西方之封疆。若不削小秦地、將何所取之、以肆其西封也。 ○此言晉不獨得鄭、後必將欲得秦、爲害甚大。闕秦以利晉,唯君圖之。」上言亡鄭以陪鄰、此直言闕秦以利晉、何等透快。秦伯說,悅、與鄭人盟。使杞子、逢孫、楊孫戍恕、之,三子皆秦大夫。戍、屯兵以守也。乃還。秦師退矣。
夜里用绳子吊下城墙出去。见到秦伯,说:「秦晋围攻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,我敢麻烦您吗?越过别国来占领远方土地,您知道其中的困难。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强邻国呢?邻国强大了,您就相对弱小了。如果饶恕郑国让它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,使节往来,供应他们缺乏的物资,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。况且您曾经施恩于晋君,答应给您焦、瑕两地,早上渡河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守了,这是您知道的。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?既然向东占领了郑国,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。如果不削弱秦国,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?削弱秦国来有利于晋国,请您考虑这件事。」秦伯高兴了,与郑国结盟。派杞子、逢孙、楊孫驻守郑国,于是退兵。
子犯晉文公舅。請擊之。請擊秦師。公曰:「不可!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微、無也。夫人、指秦伯。文公亦秦所納、故言微秦伯之力、何緣得爲晉君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賴秦力得國、而反害秦、是不仁也。失其所與,不知;智、 ○誤與同事、是不知也。以亂易整,不武。二國整師而來、而乃自相攻擊、易之以亂、是不武也。吾其還也。」亦去之。晉師亦退矣。
子犯请求攻打秦军。晋文公说:「不行!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到不了这个地步。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,这是不仁;失去自己的盟友,这是不智;用混乱代替整齐,这是不武。我还是退兵吧。」于是也离开了。
鄭近于晉、而遠于秦。秦得鄭而晉收之、勢必至者。越國鄙遠、亡鄭陪鄰、闕秦利晉、俱爲至理。古今破同事之國、多用此說。篇中前段寫亡鄭、乃以陪晉。後段寫亡鄭、卽以亡秦。中閒引晉背秦一證、思之毛骨俱竦。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、而且戍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