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宜選乎?曰:無庸也。琳琅觸目,美不勝收,則選尚已。古文至今日,操選政者代有其人,駸駸乎有積薪之嘆矣,尚宜選乎?曰:無庸也。詳略互見,醇疵錯陳,則選又尚已。且余兩人非敢言選也,集焉云耳。集之奈何?集古人之文,集古今人之選,而略者詳之,繁者簡之,散者合之,舛錯者釐定之,差訛者校正之云爾。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義以抉古人之奧,讀之者取此置彼則美者或遺,一概觀覽則勞於睹記,此余兩人所以彙而集之也。
古文应该选编吗?答案是:没有必要。如果古文如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,那么选编就可以停止了。古文发展到今天,掌握选编大权的人代代都有,渐渐地有了后不如前的感叹,还应该选编吗?答案是:没有必要。如果详略互现,精粹与糟粕错杂陈列,那么选编又可以停止了。况且我们两人不敢说是选编,只是汇集罢了。怎样汇集呢?汇集古人的文章,汇集古今人的选本,把简略的详细化,把繁复的简化,把散乱的整合,把错误的订正,把差错的校正罢了。因为各选家都有精深的思考和深刻的含义来发掘古人的奥妙,读者如果取这个丢那个,美好的可能遗漏;如果全部浏览,又劳于观看记忆,这就是我们两人汇集的原因。
至於考訂之下偶有所得,則亦謹附之以備參究,不敢雷同附和,以取譏於大雅。若夫聲音之間,點畫之際,諸家或以爲無益於至義而忽之,而不知童子之所肄習,於終身勿能忘。況棘闈之中,字畫一有不合即遭擯斥,可不慎歟?余兩人之從事於茲也有年矣,兢兢焉一義之未合於古,勿敢登也;一理之未慊於心,勿敢載也。一段落、一鈎勒之不軌於法度,勿敢襲也;一聲音、一點畫之不協於正韻,勿敢書也。
至于考订过程中偶然有所得,也谨慎地附录以备参考研究,不敢人云亦云地附和,以免被大雅之士讥笑。至于声音和笔画方面,各选家或许认为对根本道理无益而忽视,却不知道童子所练习的,终身都不能忘记。况且考场之中,字画一有不合就遭到淘汰,能不谨慎吗?我们两人从事这件事已经多年了,小心翼翼地,一个字义不符合古意的,不敢收录;一个道理不满意的,不敢记载。一个段落、一个钩画不符合法度的,不敢沿用;一个声音、一个点画不符合正韵的,不敢书写。
山居寂寥,日點一藝以課子弟,而非敢以此問世也。間有好事者,有所許可,輒手錄數則以去,鄉先生見之者必曰:「諸選之美者畢集,其缺者無不備,而訛者無不正,是集古文之成者也,觀止矣!宜付之剞劂,以公之於世。」余兩人默然相視良久曰:「唯唯,勿敢當!勿敢當!誠若先生言,抑亦何敢自私?」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,付諸梓人,以請政於海內君子云。
山居生活寂静,每天讲解一篇来教导子弟,并不敢以此向世人请教。偶尔有好事的人,有所认可,就抄录几篇拿走,乡里先生看到的必定说:「各选本的精美之处都汇集了,缺失的无不齐备,错误的无不更正,这是古文汇集的完成之作,可以观止了!应该付诸刻印,公布于世。」我们两人默然相视良久说:「是是,不敢当!不敢当!如果真如先生所说,又怎么敢自私呢?」于是整理平日教学的文章若干篇,交给印刷工人,以此向海内君子请教。
康熙戊寅仲冬山陰吳乘權、吳大職氏題於尺木堂
康熙戊寅年仲冬山阴吴乘权、吴大职氏题于尺木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