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十五・列傳第五十三


達奚武 若干惠 怡峰 劉亮 王德 赫連達 韓果 蔡祐 常善 辛威 厙狄昌 梁椿 梁臺 田弘子仁恭 孫德懋

達奚武字成興,代人也。祖眷,父長,並爲鎮將。

武少倜儻好馳射,賀拔岳征關右,引爲別將。及岳爲侯莫陳悅所害,武與趙貴收屍歸平涼,同翊戴周文帝。從平悅,封須昌縣伯。

大統初,自大丞相府中兵參軍出爲東秦州刺史。齊神武與竇泰、高敖曹三道來侵,周文欲并兵擊泰,諸將多異議,唯武及蘇綽與周文意同,遂禽之。周文進圖弘農,遣武從兩騎覘候。武與其候騎遇,即交戰,斬六級,獲三人而反。齊神武趣沙苑,周文復遣武覘之。武從三騎,皆衣敵人衣,至暮,下馬潛聽其軍號,歷營若警夜者,有不如法者,往往撻之。具知敵情以告,周文遂從破之。進爵高陽郡公。

四年,周文援洛陽,武爲前峰,與李弼破莫多婁貸文。又進至河橋,力戰,斬其司徒高敖曹。再遷雍州刺史。復從戰芒山,時大軍不利,齊神武乘勝進軍至陝。武禦之,乃退。十七年,詔武經略漢川。諸本無「十」字,周書卷一九達奚武傳有。按本書卷九周文帝紀大統十七年稱:「大將軍達奚武出散關,伐南鄭。」即指此事,今據補。梁梁州刺史宜豐侯蕭脩固守南鄭。武圍之,脩請服。會梁武陵王遣其將楊乾運等救脩,脩更不下。武擊走乾運,脩乃降。自劍門以北悉平。明年,振旅還京師。朝議欲以武爲柱國,武曰:「我作柱國,不應在元子孝前。」固辭。以大將軍出鎮玉壁。

周孝閔帝踐祚,授柱國、大司寇。齊北豫州刺史司馬消難舉州來附,諸本脫「北」字,據周書補。司馬消難爲齊之北豫州刺史,見本書卷五四本傳。詔武與楊忠迎消難以歸。武成初,轉大宗伯,進封鄭國公。齊將斛律敦侵汾、絳,按斛律敦即斛律金,但此乃其子斛律光事(見北齊書卷一七斛律金傳),當是敵國傳聞訛誤。武禦之,敦退。武築柏壁城,留開府權嚴、薛羽生守之。保定三年,遷太保。其年,大軍東伐,隨公楊忠引突厥自北道,武以三萬騎自東道期會晉陽。諸本脫「道」字,據周書及通志卷一五八達奚武傳補。武至平陽,後期不進,而忠已還,武尚未知。齊將斛律明月遺武書曰:「鴻鶴已翔於寥廓,羅者猶視於沮澤也。」武覽書,乃班師。出爲同州刺史。明年,從晉公護東伐。時尉遲迥圍洛陽,爲敵所敗。武與齊王憲於芒山禦之。至夜,收軍。憲欲待明更戰。武曰:「洛陽軍散,人情駭動,不因夜速還,明日欲歸不得。」憲從之,遂全軍而返。天和三年,轉太傅。

武微時,奢侈好華飾。及居重位,不持威儀,行常單馬,左右從一兩人而已,門外不施戟,恒畫掩一扉。或謂曰:「公位冠群后,何輕率若是?」武曰:「吾昔在布衣,豈望富貴!今日富貴,不可頓忘疇昔。且天下未平,國恩未報,安可過事威容乎?」言者慚而退。武之在同州,時旱,武帝敕武祀華岳。岳廟舊在山下,常所祈禱。武謂僚屬曰:「吾備位三公,不能燮理陰陽,不可同於眾人,在常祀所,必須登峰展誠,尋其聖奧。」岳既高峻,人跡罕通。武年逾六十,唯將數人攀藤而上,於是稽首祈請。晚不得還,即於岳上藉草而宿。夢一白衣來執武手曰:「快辛苦。」甚相嘉尚。武遂驚覺,益用祗肅。至旦,雲霧四起,俄而澍雨,遠近霑洽。武帝聞之,璽書勞武,賜綵百匹。

武性貪吝,其爲大司寇也,在庫有萬釘金帶,當時寶之,武因入庫,乃取以歸。主者白晉公護,護以武勳重,不彰其過,因而賜之。時論深鄙焉。薨,贈太傅、十五州諸軍事、同州刺史,諡曰桓。子震嗣。

震字猛略。少驍勇,走及奔馬。周文嘗於渭北校獵,時有兔過周文前,震與諸將競射之,馬倒而墜。震足不傾躓,因步走射之,一發中兔。顧馬纔起,遂回身騰上。周文喜曰:「非此父不生此子。」乃賜震雜綵一百段。後封魏昌縣公。明帝初,拜司右中大夫,加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武成初,進爵廣平郡公,除華州刺史。震雖出自膏腴,少習武藝,然頗有政術。天和六年,拜柱國。諸本「六」作「三」,周書作「六」。按事見周書卷五武帝紀天和六年五月。今據改。

建德初,襲爵鄭國公。從平鄴,賜妾二人、女樂一部,拜大宗伯。震父嘗爲此職,時論榮之。宣政中,出爲原州總管。隋開皇初,薨於家。

震弟惎,大象末,爲益州刺史,與王謙據蜀起兵,被誅。

若干惠字惠保,代武川人也。其先與魏俱起,以國爲姓。父樹利周,從魏廣陽王深征葛榮,戰沒,贈冀州刺史。

惠以別將從賀拔岳,以功封北平縣男。及岳爲侯莫陳悅所害,惠與寇洛、趙貴等同謀翊戴周文。仍從平悅,拜直閤將軍。從禽竇泰,復弘農,破沙苑,惠每先登陷陣。加侍中、開府儀同三司、封長樂郡公。大統四年,從魏文帝東巡洛陽,與齊神武戰於河橋,力戰破之。七年,遷領軍。

及高仲密舉北豫州來附,周文迎之。軍至洛陽,齊神武屯於芒山。惠爲右軍,與中軍大破之。齊神武兵乃萃左軍,軍將趙貴等戰不利。會日暮,齊神武進兵攻惠,惠擊之,皆披靡。諸本脫「之」字,據周書卷一七若干惠傳補。至夜中,神武騎復來追惠。惠徐下馬,顧命廚人營食。食訖,謂左右曰:「長安死,此中死,異乎?」乃建旗鳴角,收軍而還。神武追騎憚惠,疑有伏兵,不敢逼。至弘農,見周文,陳賊形勢,恨其垂成之功,虧於一簣,歔欷不自勝。周文壯之,遷司空。惠性剛質,有勇力,容貌魁岸。善於撫御,將士莫不懷恩。及侯景內附,朝議欲收輯河南,今惠以本官鎮魯陽。遇病,薨於軍。

惠於諸將年最少。早喪父,事母以孝聞。周文嘗造射堂新成,與諸將宴射。惠竊歎曰:「親老矣,何時辦此!」周文聞之,即日徙堂於惠宅。其見重如此。及薨,爲流涕久之。惠喪至,又臨撫焉。加贈秦州刺史,諡曰武烈。子鳳嗣。

鳳字達摩,有識度。襲父爵長樂郡公,尚周文女。位開府儀同三司、大馭中大夫。後錄惠佐命功,封鳳徐國公,拜柱國。

怡峰字景阜,遼西人也。本姓默台,因避難改焉。高祖寬,燕遼西郡守,魏道武時歸朝,拜羽真,賜爵長蛇公。曾祖文,冀州刺史。

峰少以驍勇聞。從賀拔岳討万俟醜奴,賜爵蒲陰縣男。岳被害,峰與趙貴等同謀翊戴周文,進爵爲伯。及齊神武與孝武帝構隙,文帝令峰與都督趙貴赴洛陽。至潼關,屬孝武西遷,峰即從周文帝拔迴洛,復潼關。後以討曹泥功,進爵華陽縣公。又從破竇泰於小關。復弘農,破沙苑,進爵樂陵郡公。仍與元季海、獨孤信復洛陽。東魏行臺任祥率步騎萬餘攻潁川,峰復以輕騎五百邀擊,大破之。自是威名轉盛。加授開府儀同三司。

及周文與東魏戰河橋,時峰爲左軍,不利,諸本「左」作「右」,周書卷一七怡峰傳作「左」。按周書卷二文帝紀,大統四年河橋之戰,「趙貴、怡峰居左」。卷一六趙貴傳亦言「貴與怡峰爲左軍」。作「左」是,今據改。與李遠先還,周文遂班師。詔原其罪。拜夏州刺史。大統十五年,東魏圍潁川,峰與趙貴赴援。至南陽,病卒。峰沈毅有膽略,得士卒心,當時號驍將。周文嗟悼者久之。贈華州刺史,諡曰襄威。

子昂嗣。位開府儀同三司。朝廷追錄峰功,封昂郡公。此從百衲本。南、北、汲、殿四本及通志卷一五八怡峰傳闕處作「長沙」二字,周書怡峰傳作「封昂鄭國公」。按周時達奚武封鄭國公,死後其子震襲爵,不得再以封昂。周書卷八靜帝紀大象二年八月稱封「開府怡昂爲鄯國公」。疑周書之「鄭」及此本之「郡」,並是「鄯」之訛,闕處本不闕,「長沙」乃後人妄加。

昂弟光,少以峰勳,賜爵安平縣侯,加開府儀同三司。

光弟春,少知名,位吏部下大夫、儀同三司。

劉亮,中山人也,本名道德。父特真,位領人酋長。魏大統中,以亮著勳,追贈恒州刺史。

亮少倜儻,有從橫計略,姿貌魁傑,見者憚之。以都督從賀拔岳西征,以功封廣興縣子。侯莫陳悅害岳,亮與諸將謀迎周文。及平悅後,悅黨豳州刺史孫定兒仍據州不下,眾至數萬。周文令亮襲之。定兒以義兵猶遠,未爲之備。亮乃輕將二十騎,先豎一纛於近城高嶺,即馳入城中。定兒方置酒高會,卒見亮至,眾皆駭愕。亮乃麾兵斬定兒,懸首州門,號令賊黨。仍遙指城外纛,命二騎曰:「出追大軍。」賊黨忷懼,一時降服。

及周文置十二軍,簡諸將領之,亮領一軍。每征討,常與怡峰俱爲騎將。以復潼關功,封饒陽縣伯。尋加侍中。從禽竇泰,復弘農,戰沙苑,並力戰有功。遷開府儀同三司、大都督,進爵長廣公。以母憂去職,居喪毀瘠。周文嗟其至性,每憂惜之。起復本官。

亮以勇敢見知,爲當時名將,兼屢陳謀策,多合機宜。周文謂曰:「卿文武兼資,即孤之孔明也。」乃賜名亮,并賜姓侯莫陳氏。出爲東雍州刺史,爲政清靜,百姓安之。卒於州。喪還京,周文親臨之,泣而謂人曰:「股肱喪矣,腹心何寄!」令鴻臚卿監護喪事,追贈太尉,諡曰襄。後配饗周文廟廷。子昶嗣。

昶尚周文女西河長公主,大象中,位柱國、秦靈二州總管,以亮功封彭國公。隋開皇中,坐事死。

昶弟靜,天水郡守。靜弟恭,開府儀同三司、饒陽縣伯。恭弟幹,上儀同三司、褒中侯。

王德字天恩,代武川人也。少善騎射,雖不經師訓,以孝悌稱。初從尒朱榮討元顥,賜爵同官縣子。又從賀拔岳討平万俟醜奴,別封深澤縣男。及侯莫陳悅害岳,德與寇洛等議,翊戴周文,於是除平涼郡守。德雖不知書,至於斷決處分,良吏無以過。諸本脫「吏」字,據周書卷一七、通志卷一五八王德傳補。涇州所部五郡,德常爲最。

及孝武西遷,進封下博縣伯,行東雍州事。在州未幾,百姓懷之。賜姓烏丸氏。大統元年,進爵爲公,加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、諸本「儀」上有「遷」字,周書無。按當時加車騎大將軍者皆帶儀同三司(見周書卷二四盧辯傳)。「遷」字衍文,今據刪。北雍州刺史。後常從周文征伐,累有戰功,加開府、侍中,諸本脫「加」字,據周書、通志補。進爵河間郡公。先是河、渭間種羌屢叛,以德有威名,拜河州刺史。群羌率服。後卒於涇州刺史,諡曰獻。德性厚重廉慎,言行無擇。母幾年百歲,後德終。

子慶嗣,小名公奴。性謹厚,位開府儀同三司。初德喪父,貧無以葬,乃賣公奴并一女以營葬事。因遭兵亂,不復相知。及德在平涼,始得之,遂名曰慶。

赫連達字朔周,盛樂人,勃勃之後也。曾祖庫多汗,因避難改姓杜氏。

達性剛鯁有膽力。少從賀拔岳征討有功,賜爵長廣鄉男。及岳爲侯莫陳悅所害,趙貴建議迎周文,達贊成其議,請輕騎告周文,仍迎之。諸將或欲南追賀拔勝,或云東告朝廷。達又曰:「此皆遠水不救近火,何足道哉!」謀遂定,令達馳往。周文見達慟哭,遂以數百騎南赴平涼,令達率騎據彈箏峽。時百姓惶懼奔散者,軍爭欲掠之。達止之,乃撫以恩信,人皆悅附。周文聞而嘉之。加平東將軍。周文謂諸將曰:「當清水公遇禍之日,君等性命懸於賊手。杜朔周冒萬死之難,遠來見及,遂得同雪讎恥。勞而不酬,何以勸善?」乃賜馬二百疋。

孝武入關,褒敘勳義,以達首迎元帥,匡復秦、隴,進爵魏昌縣伯。從儀同李虎破曹泥。諸本「虎」作「偉」,周書卷二七赫連達傳作「虎」。按「偉」乃「諱」之訛。北史避李虎名,遇李虎都改作「李諱」。但其人本名「虎」,今從周書改。李虎破曹泥,見周書卷一文帝紀下。後復弘農,戰沙苑,皆有功。詔復姓赫連。以達勳望兼隆,乃除雲州刺史,進爵爲公。從大將軍達奚武攻漢中。梁宜豐侯蕭脩拒守積時,後乃送款。開府賀蘭願德等以其食盡,欲急攻取之。達曰:「不戰而獲城,策之上也。無容利其子女,貪其財帛,仁者不爲。如其困獸猶鬥,則成敗未可知。」武遂受脩降。師還,遷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,加侍中,進爵藍田縣公。

保定初,爲大將軍、夏州總管。達雖非文吏,然性質直,遵奉法度,輕於鞭撻,而重慎死罪。性又廉儉。邊境胡人或饋達羊,達欲招異類,報以繒帛。主司請用官物。達曰:「羊入我廚,物出官庫,是欺上也。」命取私帛與之。識者嘉其仁恕。尋進爵樂川郡公,位柱國。薨。

子遷嗣。位大將軍、蒲州刺史。

韓果字阿六拔,代武川人也。少驍雄,善騎射。賀拔岳西征,引爲帳內,擊万俟醜奴。後從周文討平侯莫陳悅。大統初,累進爵爲石城公。果性強記,兼有權略,善伺敵虛實,揣知情狀。有潛匿溪谷欲爲間偵者,果登高望之,所疑處,往必有獲。周文由是以果爲虞候都督。每從征行,常領候騎,晝夜巡察,略不眠寢。

從平竇泰於潼關,周文因其規畫,軍以勝返,賞真珠金帶一條。又從復弘農,破沙苑,戰河橋,並有功。歷朔、安二州刺史。從戰芒山,軍還,除河東郡守。又從大將軍破稽胡於北山。周書卷二七韓果傳無「將」字。按「將」字衍文,否則「大將軍」下當有姓名。胡地險阻,人跡罕至,果進兵窮討,散其種落。稽胡憚果勁勇趫捷,號爲著翅人。周文聞之,笑曰:「著翅之名,寧減飛將。」累遷開府儀同三司、進爵褒中郡公。保定三年,拜少師,進位柱國。天和初,授華州刺史。爲政寬簡,吏人稱之。薨。

子明嗣。爲黎州刺史,與尉遲迥同謀反,被誅。

蔡祐字承先,其先陳留圉人也。曾祖紹爲夏州鎮將,徙居高平,因家焉。父襲,名著西州。魏正光中,万俟醜奴亂關中,襲乃背賊歸洛陽。拜齊安郡守。及孝武西遷,始拔難西歸。賜爵平舒縣伯,除岐、雍二州刺史。

祐性聰敏,有行檢。襲之背賊東歸,祐年十四,事母以孝聞。及長,有膂力。周文在原州,召爲帳下親信。及遷夏州,以祐爲都督。侯莫陳悅害賀拔岳,諸將迎周文,周文將赴之。夏州首望彌姐元進等陰有異計。周文微知之,召元進等入計事,既而目祐。祐即出外,衣甲持刀直入,叱元進而斬之,并其黨伏誅。一坐皆戰慄。於是與諸將盟,同心誅悅。周文以此重之,謂祐曰:「吾今以爾爲子,爾其父事我。」後迎孝武於潼關,以前後功封萇鄉縣伯。後從禽竇泰,復弘農,戰沙苑,皆有功。授平東將軍、太中大夫。

又從戰河橋,祐下馬步鬥,左右勸乘馬以備急卒。祐怒之曰:「丞相養我如子,今日豈以性命爲念?」遂率左右十餘人,齊聲大呼,殺傷甚多。敵以其無繼,圍之十餘重。祐乃彎弓持滿,四面拒之。東魏人乃募厚甲長刀者,直進取祐。去祐可三十步,左右勸射之。祐曰:「吾曹性命,在此一矢耳,豈虛發哉!」敵人可十步,祐乃射之,中其面,應弦而倒,便以矟刺殺之。敵乃稍卻。祐乃徐引退。是戰也,西軍不利,周文已還。祐至弘農,夜與周文會。周文字之曰:「承先,爾來吾無憂矣!」周文驚,不得寢,枕祐股上乃安。以功進爵爲公,授京兆郡守。

高仲密舉北豫來附,周文率軍援之,與齊神武遇於芒山。祐時著明光鐵鎧,所向無敵。齊人咸曰:「此是鐵猛獸也。」皆避之。歷青、原二州刺史,尋除大都督。遭父憂,請終喪紀,弗許。累遷開府儀同三司,加侍中,賜姓大利稽氏,進爵懷寧郡公。六官建,授兵部中大夫。周文不豫,祐與晉公護、賀蘭祥等侍疾。及周文崩,祐悲慕不已,遂得氣疾。

周孝閔帝踐祚,拜少保。祐與尉遲綱俱掌禁兵。時帝信任司會李植等,謀害晉公護。祐每泣諫,帝不聽。尋而帝廢。明帝之爲公子也,與祐特相友昵,及即位,禮遇彌隆。加拜小司馬。諸本脫「小」字,據周書卷二七蔡祐傳補。當時大司馬是賀蘭祥(見周書卷四明帝紀武成元年三月),蔡祐當爲小司馬。御膳每有異味,輒以賜祐,群臣朝宴,每被別留,或至昏夜,列炬鳴笳,送祐還宅。祐以過蒙殊遇,常辭疾避之。至於婚姻,尤不願結於權要。尋以本官權鎮原州。頃之,授宜州刺史。未之部,卒於原州。

祐少與鄉人李穆布衣齊名,常相謂曰:「大丈夫當建立功名,以取富貴,安能久處貧賤。」言訖,各大笑。後皆如言。及從征伐,爲士卒先。軍還,諸將爭功,祐終無所競。周文每歎之曰:「承先口不言勳,孤當代其論敘。」性節儉,所得祿秩,皆散宗族,身死之日,家無餘財。贈柱國大將軍、原州都督,諡曰莊。子正嗣。

祐弟澤,頗好學,有幹能。後爲䢵州刺史,以不從司馬消難被害。諸本「䢵」作「邛」。按周書卷二一司馬消難傳作「䢵州刺史蔡澤」。「邛」乃「䢵」之訛,今據改。

常善,高陽人也。家本豪族。魏孝昌中,從尒朱榮入洛,封房城縣男。後周文平侯莫陳悅,除天水郡守。累遷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西安州刺史,轉蔚州刺史。頻蒞二藩,有政績。進爵永陽郡公。周孝閔帝踐祚,拜大將軍、寧州總管。保定二年,入爲小司徒。卒,贈柱國大將軍、都督、延州刺史。子昂和嗣。

辛威,隴西人也。少慷慨有志略。初從賀拔岳征伐有功,假輔國將軍、都督。及周文統岳眾,見威奇也,引爲帳內,封白土縣伯,後進爵爲公。累遷開府儀同三司,賜姓普屯氏。出爲鄜州刺史。威時望既重,朝廷以桑梓榮之,遷河州刺史、本州大中正。頻領二鎮,頗得人和。周孝閔帝踐祚,拜大將軍,進爵枹罕郡公。宣政元年,進位上柱國。大象二年,進封宿國公,復爲少傅。薨。

威性持重,有威嚴。歷官數十年,未嘗有過,故得以身名終。兼其家有義,五世同居,時以此稱之。

子永達嗣。位儀同大將軍。

厙狄昌字恃德,神武人也。少便弓馬,有膂力。及長,進止閑雅,膽氣壯烈,每以將帥自許。從尒朱天光定關中。天光敗,又從賀拔岳征討。及岳被害,昌與諸將議翊戴周文。從平侯莫陳悅,賜爵陰盤縣子。後從迎孝武,復潼關,改封長子縣子。大統初,累遷開府儀同三司,按周書卷二七厙狄昌傳,於「大統初」下敘其從破竇泰,復弘農,戰沙苑,戰河橋等事跡。至十三年後,又從楊忠破田社清,始遷開府儀同三司。這裏全數刪去而仍用「大統初」三字,殊爲失當,進爵方城郡公。六官建,授稍伯中大夫。周孝閔帝踐祚,拜大將軍。卒。

梁椿字千年,代人也。初從尒朱榮入洛,又從賀拔岳討平万俟醜奴,仍從周文平侯莫陳悅。大統中,累以戰功封東平郡公,位開府儀同三司。周孝閔帝踐祚,除華州刺史,改封清陵郡公。保定元年,拜大將軍,卒於位。贈都督、恒州刺史,諡曰烈。

椿性果毅,善於撫納,所獲賞物,分賜麾下,故每踐敵場,咸得其死力。雅好儉素,不營貲產,時論以此稱焉。

子明,以椿功賜爵豐陽縣公。後襲椿爵,舊封回授弟朗。

梁臺字洛都,萇池人也。少果敢,有志操。從尒朱天光平關、隴,賜爵隴城鄉男。及天光敗於韓陵,賀拔岳又引爲心膂。岳爲侯莫陳悅所害,臺與諸將翊戴周文。從平悅,累功授潁州刺史,賜姓賀蘭氏。累遷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、侍中。周孝閔帝踐阼,進爵中部縣公。

保定四年,拜大將軍。時大軍圍洛陽,久不拔。齊騎奄至,齊公憲禦之。有數人爲敵所執,已去。臺單馬突入,射殺兩人,敵皆披靡,被執者遂還。齊公憲每歎曰:「梁臺果毅膽決,不可及也。」五年,拜鄜州刺史。

臺性疏通,恕以待物,至於蒞人,尤以惠愛爲心。不過識千餘字,口占書啟,詞意可觀。年過六十,猶能被甲跨馬,足不躡鐙,馳射弋獵,矢不虛發。後以疾卒。

田弘字廣略,諸本「略」作「路」,周書卷二七、通志卷一五八田弘傳作「略」。按北齊書卷一七斛律光傳見紇干廣略,即田弘。「路」乃「略」之訛,今據改。高平人也。少慷慨,有謀略。初陷万俟醜奴。尒朱天光入關,弘自原州歸順。及周文統眾,弘求謁見,乃論時事,即處以爪牙之任。又以迎孝武功,封鶉陰縣子。周文嘗以所著鐵甲賜弘,云:「天下若定,還將此甲示孤也。」累功賜姓紇干氏,授原州刺史。以弘勳望兼至,故以衣錦榮之。周文在同州,文武並集,乃謂之曰:「人人如弘盡心,天下豈不早定?」即授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。

魏廢帝元年,加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平蜀後,梁信州刺史蕭韶等未從朝化,詔弘討平之。又討西平反羌及鳳州叛氐等,並破之。每臨陣,推鋒直前,身被一百餘箭,破骨者九,馬被十矟。朝廷壯之。周孝閔踐阼,進爵雁門郡公。保定元年,出爲岷州刺史。弘雖武將,而動遵法式,百姓賴安之。周書「賴」作「頗」,疑「賴」是形訛。三年,從隨公楊忠伐齊,拜大將軍。後進柱國大將軍,歷位大司空、少保、襄州總管。薨于州。子仁恭嗣。

仁恭字長貴。性寬仁,有局度。歷位幽州總管。隋文帝受禪,進上柱國,拜太子太師,甚見親重。嘗幸其第,宴飲極歡,禮賜甚厚。尋奉詔營太廟,進爵觀國公,拜右武衛大將軍,諸本無「右」字,隋書卷五四田仁恭傳有。按下云「轉左武衛大將軍」,則此當有「右」字,今據補。轉左武衛大將軍。卒官。贈司空,諡曰敬。子世師嗣。

次子德懋,少以孝友知名。開皇初,以父軍功賜爵平原郡公,授太子千牛備身。丁父艱,哀毀骨立,廬於墓側,負土成墳。帝聞而嘉之,遣員外散騎侍郎元志就弔焉。復降璽書存問,賜帛及米,下詔表其閭。大業中,位尚書駕部郎,卒官。

時有玉城郡公王景、隋書卷五四田仁恭傳同。張森楷云:「周書卷八靜帝紀(大象二年十二月)、隋書卷二文帝紀(開皇十八年十二月)並作『任城』,疑此『玉』字誤。」按張說是。參見本書卷十一隋文帝紀校記。鮮虞縣公謝慶恩並位上柱國;大義公辛遵及其弟韶並位柱國。隋文帝以其俱佐命功臣,特加崇貴,親禮與仁恭等,事皆亡失云。

論曰:周文接喪亂之際,乘戰爭之餘,發跡平涼,撫征關右。于時外虞孔熾,內難方殷,羽檄交馳,戎軒屢駕,終能蕩清逋孽,克固鴻基。雖稟算於廟堂,實責成於將帥。達奚武、若干惠、怡峰、劉亮、王德、赫連達、韓果、蔡祐、常善、辛威、厙狄昌、梁椿、梁臺、田弘等,並兼資勇略,咸會風雲,或效績中權,或立功方面,均分休戚,同濟艱危,可謂國之爪牙,朝之禦侮者也。而武協規文后,得隽小關,周瑜赤壁之謀,賈詡烏巢之策,何以能尚?一言興邦,斯之謂矣。惠、德本以果毅知名,而能率由孝道,雖圖史所歎,何以加焉?勇者不必有仁,斯不然矣。以赫連達之先識而加之以仁恕,蔡祐之敢勇而終之以不伐,斯豈企及之所致乎,抑亦天性而已。仁恭出內榮顯,豈徒然哉。德懋道協天經,亦足嘉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