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宗孝莊皇帝諱子攸,彭城王勰之第三子也。母曰李妃。明帝初,以勰有魯陽翼衛之勳,封帝武城縣公。幼侍明帝書於禁中,及長,風神秀慧,姿貌甚美,雅爲明帝親待。孝昌二年八月,進封長樂王,歷位侍中、中軍將軍。以兄彭城王劭事,轉爲衛將軍、左光祿大夫、中書監,實見出也。武泰元年二月,明帝崩,大都督尒朱榮謀廢立,以帝家有忠勳,且兼人望,陰與帝通,率眾來赴。帝與兄弟夜北度河,會榮於河陽。
永安元年夏四月戊戌,帝南濟河,即皇帝位。以皇兄彭城王劭爲無上王,皇弟霸城公子正爲始平王,以尒朱榮爲使持節、侍中、都督中外諸軍事、大將軍、尚書令、領軍將軍、領左右,封太原王。己亥,百僚相率,有司奉璽綬,備法駕,奉迎於河梁。西至陶渚,榮以兵權在己,遂有異志,乃害靈太后及幼主,次害無上王劭、始平王子正,又害丞相、高陽王雍已下王公卿士二千人,列騎衛帝,遷於便幕。榮尋悔,稽顙謝罪。
辛丑,車駕入宮,御太極殿,大赦,改武泰爲建義元年。壬寅,榮表請追諡無上王爲皇帝;餘死河陰者,諸王、刺史贈三司,三品者令僕,五品者刺史,七品已下及庶人,郡、鎮。諸死者子孫,聽立後,授封爵。詔從之。癸卯,以前太尉、江陽王繼爲太師、司州牧;以相州刺史、北海王顥爲太傅、開府,諸本「司州」上有「以」字,「相州」上無「以」字。魏書卷一0孝莊紀並無「以」字。按本書卷一六繼本傳云:「建義初,復以繼爲太師、司州牧。」本書卷一九顥本傳,顥其時方任相州刺史,即由相州奔梁,未嘗爲司州牧。此「以」字誤置於「司州」上。今移正。仍刺史;封光祿大夫、清泉縣侯李延寔爲陽平王,魏書「泉」作「淵」,北史避唐諱改。又諸本「寔」作「實」,從魏書及本書卷一00寔本傳改。位太保,遷太傅;以并州刺史元天穆爲太尉,封上黨王;以儀同三司楊椿爲司徒;以儀同三司、頓丘郡公穆紹爲司空,領尚書令,進爵爲王;以雍州刺史長孫承業爲開府儀同三司,進封馮翊王;以殿中尚書元諶爲尚書右僕射,封魏郡王;以給事黃門侍郎元瑱爲東海王。甲辰,以敷城王坦爲咸陽王,以諫議大夫元貴平爲東萊王,以直閤將軍元肅爲魯郡王,以祕書郎中元曄爲長廣王,以馮翊郡公源紹景復先爵隴西王,扶風郡公馮冏、東郡公陸子彰、北平公長孫悅並復先王爵,以北平王超還復爲安定王。丁未,詔中外解嚴。庚戌,封大將軍尒朱榮次子釜羅爲梁郡王。詔蠕蠕王阿那瑰讚拜不名,上書不稱臣。
五月丁巳朔,以右僕射元羅爲東道大使,光祿勳元欣副之,循方黜陟,先行後聞。辛酉,大將軍尒朱榮還晉陽,帝餞於邙陰。
六月癸卯,以高昌王世子光爲平西將軍、瓜州刺史,襲爵泰臨縣伯、高昌王。帝以寇難未夷,避正殿,責躬撤膳。又班募格,收集忠勇。有直言正諫之士者,集華林園,面論時事。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間邢杲率河北流移人萬餘戶,反於北海,魏書「萬餘戶」作「十餘萬戶」。按本書卷一五元天穆傳,言杲反時,所在流人率來從之,「旬朔之間,眾踰十萬」。通鑑卷一五二作「十萬餘戶」。疑此「萬」上脫「十」字。自署漢王,年號天統。
秋七月乙丑,加大將軍尒朱榮柱國大將軍、錄尚書事。壬子,光州人劉舉聚眾反於濮陽,自稱皇武大將。魏書「將」下有「軍」字,疑此脫。
八月,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。甲辰,詔大都督宗正珍孫討劉舉,平之。
九月己巳,以齊州刺史元欣爲沛郡王。壬申,柱國大將軍尒朱榮率騎七千討葛榮於滏口,破禽之,冀、定、滄、瀛、殷五州平。乙亥,以葛榮平,大赦,改元爲永安。辛巳,以尒朱榮爲大丞相,進榮子平昌郡公文殊、昌樂郡公文暢爵並爲王,以司徒楊椿爲太保,城陽王徽爲司徒。
冬十月丁亥,尒朱榮檻送葛榮於京師。帝臨閶闔門,榮稽顙謝罪,斬於都市。戊戌,江陽王繼薨。魏書「戊戌」作「壬子」。按魏書:十月戊戌,加尒朱榮太師。庚子,命于暉、高歡討羊侃。壬子,元繼死。北史刪前兩事,而留「戊戌」,去「壬子」,誤。癸丑,復膠東縣侯李侃希祖爵南郡王。是月,大都督費穆大破梁軍,禽其將曹義宗,檻送京師。
十一月戊午,以無上王世子韶爲彭城王,陳留王子寬爲陳留王,寬弟剛爲浮陽王,剛弟質爲林慮王。癸亥,行臺于暉等大破羊侃於瑕丘,侃奔梁。戊寅,封前軍元凝爲東安王。
二年春二月甲午,追尊皇考爲文穆皇帝,廟號肅祖。皇妣爲文穆皇后。
夏四月癸未,遷文穆皇帝及文穆皇后神主于太廟,降畿內死罪已下刑。辛丑,上黨王天穆大破邢杲於濟南,杲降,送於京師,斬於都市。
五月壬子朔,元顥剋梁國。乙丑,內外戒嚴。癸酉,元顥陷滎陽。甲戌夜,車駕北巡。乙亥,幸河內。丙子,元顥入洛。丁丑,進封城陽縣公元祉爲平原王,安昌縣公元鷙爲華山王。魏書「公」作「侯」。按墓誌集釋元鷙墓誌圖版四二,言鷙先封昌安縣侯,永安二年改封華山郡王。這裏「公」字誤,「安昌」亦當爲「昌安」誤倒。戊寅,太原王尒朱榮會車駕於長子,即日反旆。上黨王天穆北度,會車駕於河內。
秋七月戊辰,都督尒朱兆、賀拔勝從硤石夜濟,破顥子冠受及安豐王延明軍,元顥敗走。庚午,車駕入居華林園,升大夏門大赦。壬申,以柱國大將軍、太原王尒朱榮爲天柱大將軍。癸酉,臨潁縣卒江豐斬元顥,傳首京師。甲戌,以大將軍、上黨王天穆爲太宰,以司徒、城陽王徽爲大司馬、太尉。己卯,以南青州刺史元旭爲襄城王,南兗州刺史元暹爲汝陽王。閏月辛巳,帝始居宮內。辛卯,以兼吏部尚書楊津爲司空。八月己未,以太傅李延寔爲司徒。丁卯,封瓜州刺史元太榮爲東陽王。諸本「榮」作「宗」,魏書作「榮」。按本書卷六七、周書卷三六令狐整傳,本書卷六九、周書卷三二申徽傳都作「榮」。今據改。
冬十月己酉朔,日有蝕之。諸本「己」作「乙」,魏書天象志作「己」。按是年十月己酉朔。今據改。丁丑,以前司空、丹楊王蕭贊爲司徒。
十一月己卯,就德興自營州遣使請降。諸本「營」作「榮」,魏書作「營」。按就德興起於營州,見本書卷四明帝紀正光五年十月。今據改。丙午,以大司馬、太尉、城陽王徽爲太保,以司徒、丹楊王蕭贊爲太尉,以雍州刺史長孫承業爲司徒。
三年夏四月丁卯,雍州刺史尒朱天光討万俟醜奴、蕭寶夤於安定,破禽之,囚送京師。甲戌,以關中平,大赦。斬醜奴於都市,賜寶夤死。
是月,白馬龍涸胡王慶雲僭稱帝號於水洛城。諸本及魏書「水」皆作「永」。通鑑卷一五四作「水」。胡注云:「水經注卷一七滑水注:水洛水導源隴山,西逕水洛亭西,南注略陽川。九域志:水洛城在德順軍西南一百里。范仲淹曰:朝那之西,秦亭之東,有水洛城。」今據改。以後逕改,不另出校記。秋七月丙子,尒朱天光平水洛城,禽慶雲。
九月辛卯,天柱大將軍尒朱榮、上黨王天穆自晉陽來朝。戊戌,帝殺榮、天穆於明光殿,及榮子菩提。乃升閶闔門大赦。遣武衛將軍奚毅、前燕州刺史侯深率眾鎮北中。魏書「侯深」作「崔淵」。御覽卷一0四引後魏書作「侯淵」。通鑑從魏書。按疑當作「侯淵」,北史避唐諱改「淵」作「深」。此侯淵乃侯剛之子,見魏書卷二五長孫稚傳,與本書卷四九、魏書卷八0有傳者非一人。是夜,左僕射尒朱世隆、榮妻鄉郡長公主率榮部曲,自西陽門出屯河陰,己亥,攻河橋,禽毅等,屠害之,據北中城,南逼京師。
冬十月癸卯朔,封大鴻臚卿寶炬爲南陽王,汝陽縣公脩爲平陽王,諸本「汝陽」作「汝南」,魏書作「汝陽」。按本卷孝武紀、魏書卷一一出帝紀並言脩始封汝陽縣公。今據改。新陽伯誕爲昌樂王,琅邪公昶爲太原王。甲辰,徙封魏郡王諶爲趙郡王,諶弟子趙郡王寘爲平昌王。諸本「寘」作「宣」,魏書作「寘」。按魏書卷二一上趙郡王幹傳作「寘」,今據改。戊申,皇子生,大赦。乙卯,通直散騎常侍李苗以火船焚河橋,尒朱世隆退走。壬申,世隆停建興之高都,尒朱兆自晉陽來會之,共推長廣王曄爲主,大赦所部,年號建明。徐州刺史尒朱仲遠反,率眾向京師。
十一月乙亥,以司徒長孫承業爲太尉,以臨淮王彧爲司徒。丙子,進雍州刺史、廣宗郡公尒朱天光爵爲王。
十二月甲辰,尒朱兆、尒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騎涉度以襲京城。事出倉卒,禁衛不守。帝步出雲龍門。兆逼帝幸永寧寺,殺皇子。亂兵殺司徒臨淮王彧、左僕射范陽王誨。戊申,尒朱度律自鎮京師。甲寅,尒朱兆遷帝於晉陽。甲子,帝遇弒於城內三級佛寺,時年二十四。并害陳留王寬。中興二年,廢帝奉諡爲武懷皇帝。及孝武立,又以廟諱故,改諡孝莊皇帝,廟號敬宗。葬靜陵。
節閔皇帝諱恭,字脩業,廣陵惠王羽之子也。母曰王氏。帝少有志度,事祖母、嫡母以孝聞。正始中,襲爵。位給事黃門侍郎。帝以元叉擅權,託稱瘖病,絕言垂一紀。居於龍花佛寺,無所交通。永安末,有白莊帝,言帝不語,將有異圖。人間遊聲,又云常有天子氣。帝懼禍,遂逃匿上洛。尋見追躡,送京師,拘禁多日,以無狀獲免。
及莊帝崩,尒朱世隆等以元曄疏遠,又非人望所推;以帝有過人之量,將謀廢立。恐實不語,乃令帝所親申意,兼迫脅。帝曰:「天何言哉。」世隆等大悅。及元曄至邙南,世隆等奉帝東郭外,行禪讓禮。太尉尒朱度律奉路車,進璽紱。服袞冕,百官侍衛,入自建春、雲龍門。
普泰元年春二月己巳,皇帝即位於太極前殿,群臣拜賀。禮畢,遂登閶闔門大赦。以魏爲大魏,改建明二年爲普泰元年。罷稅市及稅鹽之官。庚午,詔曰:「自秦之末,競爲皇帝,忘負乘之深殃,垂貪鄙於萬葉。予今稱帝,巳爲褒矣!可普告令知。」
是月,鎮遠將軍清河崔祖螭聚青州七郡之眾圍東陽。幽州刺史劉靈助起兵於薊。河北大使高乾及其弟昂夜襲冀州,執刺史元嶷,共推前河內太守封隆之行州事。
三月癸酉,封長廣王曄爲東海王;以青州刺史、魯郡王肅爲太師;沛郡王欣爲太傅、司州牧,改封淮陽王;以徐州刺史彭城王尒朱仲遠、雍州刺史隴西王尒朱天光並爲大將軍;以柱國大將軍、并州刺史、潁川王尒朱兆爲天柱大將軍;封晉州刺史、平陽郡公高歡爲勃海王;以特進、清河王亶爲太傅;以尚書令、樂平王尒朱世隆爲太保;以趙郡王諶爲司空。丙申,定州刺史侯深破劉靈助於安國城,斬之,傳首京師。
夏四月壬子,享太廟。癸亥,隴西王尒朱天光破宿勤明達,諸本「勤」作「勒」,魏書卷一一前廢帝紀作「勤」。按宿勤明達見本書卷四九、周書卷一四賀拔岳傳,魏書卷七五尒朱天光傳。作「勒」誤,今據改。禽送京師,斬之。丙寅,以侍中尒朱彥伯爲司徒。詔有司不得復稱僞梁,罷細作之條,無禁鄰國還往。
六月己亥朔,日有蝕之。庚申,勃海王高歡起兵信都,以誅尒朱氏爲名。
秋七月壬申,尒朱世隆等害前太保楊椿、前司空楊津。丙戌,司徒尒朱彥伯以旱遜位。九月,以彭城王尒朱仲遠爲太宰。庚辰,以隴西王尒朱天光爲大司馬。癸巳,追尊皇考爲先帝,皇妣王氏爲先太妃。封皇弟永業爲高密王,皇子子恕爲勃海王。
二年春閏三月,高歡敗尒朱天光等於韓陵。諸本「三」作「二」,魏書前廢帝紀作「三」,但無「閏」字,通志卷一五下後魏紀作「閏三月」。按本書卷六齊神武紀,魏書卷一一後廢帝紀,都記韓陵之戰於閏三月。通志是,今據改。
夏四月辛巳,高歡與廢帝至芒山,使魏蘭根慰喻洛邑,且觀帝之爲人。蘭根忌帝雅德,還致毀謗,竟從崔㥄議,廢帝於崇訓佛寺,而立平陽王脩,是爲孝武帝。
帝既失位,乃賦詩曰:「朱門久可患,紫極非情翫,顛覆立可待,一年三易換。時運正如此,唯有修真觀。」五月丙申,帝遇弒,殂於門下外省,時年三十五。孝武帝詔百司赴會,葬用王禮,加九旒、鑾輅、黃屋、左纛,班劍百二十人。後西魏追諡節閔皇帝。
廢帝諱朗字仲哲,章武王融第三子也。母曰程氏。帝少稱明悟。元曄建明二年正月戊子,爲勃海太守。普泰元年十月,勃海王高歡奉帝以主號令。
中興元年冬十月壬寅,皇帝即位於信都西,大赦,改普泰元年爲中興。以勃海王高歡爲丞相、都督中外諸軍事,以河北大使高乾爲司空。辛亥,高歡大破尒朱兆於廣阿。
及歡敗尒朱氏於韓陵,四月辛巳,帝於河陽遜位於別邸。五月,孝武封帝爲安定郡王。十一月,殂於門下外省。時年二十。永熙二年,葬於鄴西南野馬崗。
孝武皇帝諱脩,字孝則,廣平武穆王懷之第三子也。母曰李氏。帝性沈厚,學涉,好武事,遍體有鱗文。年十八,封汝陽縣公。夢人有從諱謂己曰:魏書卷一一出帝紀無此語。按「從諱」不可解,疑是北史避「虎」字改作「諱」。「汝當大貴,得二十五年。」永安三年,封平陽王。普泰中,爲侍中、尚書左僕射。
中興二年,高歡既敗尒朱氏,廢帝自以疏遠,請遜大位。歡乃與百僚議,以孝文不可無後,時召汝南王悅於梁,至,將立之,宿昔而止。又諸王皆逃匿,帝在田舍。先是,嵩山道士潘彌望見洛陽城西有天子氣,候之乃帝也。於是造第密言之。居五旬而高歡使斛斯椿求帝。椿從帝所親王思政見帝,帝變色曰:「非賣我耶?」椿遂以白歡。歡遣四百騎奉迎帝入氈帳,陳誠,泣下霑襟。讓以寡德。歡再拜,帝亦拜。歡出,備服御,進湯沐。達夜嚴警。昧爽,文武執鞭以朝。使斛斯椿奉勸進表。椿入帷門,罄折延首而不敢前。帝令思政取表,曰:「視,便不得不稱朕矣。」於是假廢帝安定王詔策而禪位焉。即位于東郭之外,用代都舊制,以黑氈蒙七人,歡居其一,帝於氈上西向拜天訖,自東陽、雲龍門入。
永熙元年夏四月戊子,皇帝御太極前殿,群臣朝賀,禮畢,升閶闔門大赦。改中興二年爲太昌元年。壬辰,高歡還鄴。
五月丙申,節閔帝殂。以太傅、淮陽王欣爲太師,改封沛郡王,以司徒、趙郡王諶爲太保,以司空、南陽王寶炬爲太尉,以太保長孫承業爲太傅。辛丑,復前司空高乾位。己酉,以儀同三司、清河王亶爲司徒。乙卯,內外解嚴。
六月癸亥朔,帝於華林園納訟。丁卯,南陽王寶炬坐事,降爲驃騎大將軍,開府,以王歸第。己卯,臨顯陽殿納訟。丙戌,詔曰:「間者,凶權誕恣,法令變常,遂立夷貊輕賦,冀收天下之意。隨以箕斂之重,終納十倍之征,掩目捕雀,何能過此!今歲租調,且兩收一丐,明年復舊。」
秋七月庚子,以南陽王寶炬爲太尉。乙卯,帝臨顯陽殿,親理冤獄。是月,東南道大行臺樊子鵠大破梁軍於譙城,禽其將元樹。八月丁卯,封西中郎將元寧爲高平王。九月癸卯,進燕郡公賀拔允爵爲王。癸丑,改封沛郡王欣爲廣陵王,節閔子勃海王子恕爲沛郡王。
冬十月辛酉朔,日有蝕之。十一月丁酉,祀圓丘。甲辰,殺安定王朗及東海王曄。己酉,以汝南王悅爲侍中、大司馬,開府。葬太后胡氏。十二月丁亥,殺大司馬、汝南王悅。大赦,改元爲永興。以同明元時年號,尋改爲永熙。
二年春正月庚寅朔,朝饗群臣于太極前殿。丁酉,勃海王高歡大敗尒朱氏,山東平,罷諸行臺。丁巳,追尊皇考爲武穆皇帝,太妃馮氏爲武穆皇后,皇妣李氏曰皇太妃。二月,以咸陽王坦爲司空。三月甲午,太師、魯郡王肅薨。丁巳,以太保、趙郡王諶爲太尉,以太尉、南陽王寶炬爲尚書令、太保,開府。是月,阿至羅十萬戶內附。詔復以勃海王高歡爲大行臺,隨機裁處。
秋七月壬辰,以太師、廣陵王欣爲大司馬,以太尉、趙郡王諶爲太師,並開府。庚戌,以前司徒、燕郡王賀拔允爲太尉。
冬十月癸未,以衛將軍、瓜州刺史、泰臨縣伯、高昌王麴子堅爲儀同三司,各本「麴」作「趙」,殿本據魏書改作「麴」。按高昌王姓麴氏。麴堅,麴嘉子。見本書卷九七高昌傳。殿本是,今從之。進爵郡公。十二月丁巳,狩於嵩陽,士卒寒苦。己巳,遂幸溫湯。丁丑,還宮。
夏四月癸丑朔,日有蝕之。辛未,高平王寧坐事降爵爲公。五月丙戌,置勳府庶子,箱別六百人;騎官,箱別二百人;閤內部曲,數千人。帝內圖高歡,乃以斛斯椿爲領軍,使與王思政等統之,以爲心膂。軍謀朝政,咸決於椿。分置督將及河南、關西諸刺史。辛卯,下詔戒嚴,揚聲伐梁,實謀北討。
秋七月己丑,帝親總六軍十餘萬,次河橋。高歡引軍東度。丙午,帝率南陽王寶炬、清河王亶、廣陽王湛、斛斯椿以五千騎宿於瀍西楊王別舍,通鑑卷一五六「楊王」作「南陽王」,通志後魏紀作「廣陽王」。按「楊王」不可解,疑誤。沙門都維那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。有牛百頭,盡殺以食軍士。眾知帝將出,其夜亡者過半。清河、廣陽二王亦逃歸。略陽公宇文泰遣都督駱超、李賢和各領數百騎赴。駱超先至。戊申,賢和會帝於崤中。諸本「戊申」作「甲戌」,通鑑卷一五六作「戊申」。按上有丙午,下有己酉,中間不得有甲戌。是年七月辛巳朔,丙午二十六日,戊申二十八日,己酉二十九日,日序正合。蓋「戊申」倒誤爲「甲戌」。今據通鑑改。己酉,高歡入洛,遣婁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領左右侍官追帝,請迴駕。高昂率勁騎及帝於陝西。帝鞭馬長騖至湖城,飢渴甚,有王思村人以麥飯壺漿獻帝,帝甘之,復一村十年。是歲二月,熒惑入南斗,眾星北流,群鼠浮河向鄴。梁武跣而下殿,以禳星變,及聞帝之西,慚曰:「虜亦應天乎?」帝至稠桑,潼關大都督毛洪賓迎獻食。
八月,宇文泰遣大都督趙貴、梁禦甲騎二千來赴,乃奉迎。帝過河謂禦曰:「此水東流而朕西上,若得重謁洛陽廟,是卿等功也。」帝及左右皆流涕。宇文泰迎帝於東陽,帝勞之,將士皆呼萬歲。遂入長安,以雍州公廨爲宮,大赦。甲寅,高歡推司徒、清河王亶爲大司馬,承制總萬機,居尚書省。歡追車駕至潼關。
九月己酉,歡東還洛陽。帝親督眾攻潼關,斬其行臺薛長瑜,諸本「薛」作「華」。按本書卷六齊神武紀云:「命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。」本書卷九、周書卷一文帝紀云:「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,帝乃進軍斬瑾。」魏書卷四二薛辯傳附見薛長瑜云:天平中,「擊賊潼關,沒於陣」。其人當是名瑾字長瑜,「華」乃「薛」之誤,今據改。又克華州。
其冬十月,高歡推清河王亶子善見爲主,徙都鄴,是爲東魏。魏於此始分爲二。
帝之在洛也,從妹不嫁者三:一曰平原公主明月,南陽王同產也;二曰安德公主,清河王懌女也;三曰蒺䔧,亦封公主。帝內宴,今諸婦人詠詩,或詠鮑照樂府曰:「朱門九重門九閨,願逐明月入君懷。」帝既以明月入關,蒺䔧自縊。宇文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殺之。帝不悅,或時彎弓,或時推案,君臣由此不安平。
閏十二月癸巳,潘彌奏言:「今日當甚有急兵。」殿本「甚」作「慎」。按作「慎」於文較洽,但各本及通志並作「甚」,或本是衍文,殿本以意改。今不從之。其夜,帝在逍遙園宴阿至羅,顧侍臣曰:「此處彷彿華林園,使人聊增悽怨。」命取所乘波斯騮馬,使南陽王躍之,將攀鞍,蹶而死,帝惡之。日晏還宮,至後門,馬驚不前,鞭打入。謂潘彌曰:「今日幸無他不?」彌曰:「過夜半則大吉。」須臾,帝飲酒,遇酖而崩,時年二十五。諡曰孝武。殯於草堂佛寺,十餘年乃葬雲陵。始宣武、孝明間謠曰:「狐非狐,貉非貉,焦梨狗子齧斷索。」識者以爲索謂本索髮,通志「謂」下有「魏」字。按當時宋、齊稱北魏爲「索頭虜」,即因其辮髮之故。此疑脫「魏」字。焦梨狗子指宇文泰,俗謂之黑獺也。
文皇帝諱寶炬,孝文皇帝之孫,京兆王愉之子也。母曰楊氏。帝正始初坐父愉罪,兄弟皆幽宗正寺。及宣武崩,乃得雪。正光中,拜直閤將軍。時胡太后多嬖寵,帝與明帝謀誅之,事泄,免官。武泰中,封邵縣侯。永安三年,進封南陽王。孝武即位,拜太尉,加侍中。永熙二年,進位太保、開府、尚書令。三年,孝武與高歡構難,以帝爲中軍四面大都督。及從入關,拜太宰、錄尚書事。孝武崩,丞相、略陽公宇文泰率群公卿士奉表勸進,三讓乃許焉。
大統元年春正月戊申,皇帝即位於城西,大赦,改元。追尊皇考爲文景皇帝,皇妣楊氏爲皇后。己酉,進丞相、略陽公宇文泰都督中外諸軍、錄尚書事、大行臺,改封安定郡公。以尚書令斛斯椿爲太保,廣平王贊爲司徒。乙卯,立妃乙氏爲皇后,立皇子欽爲皇太子。甲子,以廣陵王欣爲太傅,以儀同三司万俟壽樂干爲司空。東魏將侯景攻陷荊州。二月,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斬兗州刺史樊子鵠,以州降東魏。
秋七月,以開府儀同三司念賢爲太尉,以司空万俟壽樂干爲司徒,以開府儀同三司越勒肱爲司空。梁州刺史元羅以州降梁。九月,有司奏煎御香澤,諸本「奏」作「詔」,冊府卷五六作「奏」,通志作「請」。按作「詔」不通。「奏」「詔」雙聲,「詔」、「請」形近,都有致誤的可能。今姑從冊府改。須錢萬貫。帝以軍旅在外,停之。
冬十月,太師、上黨王長孫承業薨。十二月,以太尉念賢爲太傅,以河州刺史梁景叡爲太尉。
二年春正月辛亥,祀南郊,改以神元皇帝配。東魏攻陷夏州。二月,儀同三司段敬討叛羌梁仚定平之。三月,以涼州刺史李叔仁爲司徒,以司徒万俟壽樂干爲太宰。
夏五月,司空越勒肱薨。秦州刺史、建忠王万俟普撥諸本「忠」作「中」。本書卷六齊神武紀、卷九周文帝紀作「忠」。按建忠郡見隋書地理志上京兆郡三原縣條。本書卷四九毛鴻賓傳,稱魏孝明帝「改三原縣爲建中郡以旌其兄弟」。字作「中」。但太平寰宇記卷三耀州三原縣條引周地圖記卻說:「置建忠郡以旌其功。」既是旌表毛氏兄弟,則字本當作「忠」。今據改。及其子太宰壽樂干率所部奔東魏。
夏四月,太傅斛斯椿薨。五月,以廣陵王欣爲太宰,賀拔勝爲太師。六月,以司空、扶風王孚爲太保,以太尉梁景叡爲太傅,以司徒、廣平王贊爲太尉,以開府儀同三司王盟爲司空。
冬十月,安定公宇文泰大破東魏軍於沙苑,拜泰柱國大將軍。十二月,司徒李叔仁自涼州通使於東魏,諸本「涼」作「梁」。按上文二年三月條及本書卷三七李叔仁傳並作「涼州」。下文言「建昌太守賀蘭植攻斬之」。建昌郡屬涼州,見魏書地形志下。作「梁」誤,今據改。建昌太守賀蘭植攻斬之。
二月,東魏攻陷南汾、潁、豫、廣四州。廢皇后乙氏。三月,立蠕蠕女郁久閭氏爲皇后,大赦。以司空王盟爲司徒。
秋七月,東魏將侯景等圍洛陽,帝與安定公宇文泰東伐。九月,車駕至自東伐。以撫軍將軍梁仚定爲南洮州刺史,安西蕃。
夏五月,以開府儀同三司李弼爲司空。免妓樂雜役之徒,皆從編戶。
秋七月,詔自今恒以朔望親閱京師見禁囚徒。以司空、扶風王孚爲太尉。張森楷云:「『司空』當作『太保』。上三年已書『以司空扶風王孚爲太保』。」
六年春正月庚戌,朝群臣。自西遷至此,禮樂始備。太尉、扶風王孚薨。二月,鑄五銖錢。降罪人。
七年春二月,幽州刺史、順陽王仲景以罪賜死。按西魏境內無幽州,疑是「豳州」之訛。但本書卷一七京兆王子推傳附見元仲景,也作「幽州」。三月,夏州刺史劉平謀反,大都督于謹討禽之。
冬十一月,叛羌梁仚定徒黨屯於赤水城,秦州刺史獨孤信擊平之。尚書奏班十二條制。十二月,御憑雲觀,引見諸王,敘家人之禮,手詔爲宗誡十條以賜之。
冬十月,詔皇太子鎮河東。十二月,行幸華州,起萬壽殿於沙苑北。
九年春正月,降罪人。禁中外及從母兄弟姊妹爲婚。閏月,車駕至自華州。
二月,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武牢內附,以仲密爲侍中、司徒,封勃海郡公。
十年春正月甲子,詔公卿已下,每月上封事三條,極言得失。刺史二千石銅墨已上,有讜言嘉謀,勿有所諱。
十一年夏五月,太傅王盟薨,詔諸鞫大辟獄,皆命三公覆審,然後加刑。
十二年春二月,涼州刺史宇文仲和反,秦州刺史獨孤信討平之。三月,鑄五銖錢。
秋九月,東魏勃海王高歡攻玉壁,晉州刺史韋孝寬力戰禦之。冬十二月,歡燒營而退。按本書卷六齊神武紀,言高歡班師在十一月庚子一日。魏書卷一二孝靜紀也作武定四年十一月。周書卷二文帝紀下大統十二年稱高歡於九月圍玉壁,六旬而退。也應在十一月。這裏作「十二月」當誤。
十三年春正月,開白渠以溉田。二月,詔自今應宮刑者,直沒官,勿刑。亡奴婢應黥者,止科亡罪。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爲司空。
東魏勃海王高歡薨。其司徒侯景據潁川率河南六州內附,按本書下文及魏書卷一二孝靜紀,稱高歡死於武定五年正月丙午八日,侯景即於辛亥十三日降西魏。本書卷九、周書卷二文帝紀大統十三年,亦記其事於正月。這裏系於二月,誤。授景太傅、河南大行臺、上谷郡公。三月,大赦。
夏五月,以太傅侯景爲大將軍,以開府儀同三司獨孤信爲大司馬。晉王謹薨。
十四年春正月,赦潁、豫、廣、北、洛、東荊、襄等七州。按「北洛」無此州名。且「北洛」若爲一州,只得六州。疑「北」下脫「荊」字。北荊州見魏書地形志中及隋書卷三0地理志中河南郡陸渾縣條。此州本東魏武定二年置,治伊陽,與潁州(治長社)豫州(治懸弧)洛州(治洛陽)廣州(治魯陽)東荊(治淮安)襄州(治赭陽)並在今河南中部。蓋侯景降西魏後,初爲西魏所得,故赦。以開府儀同三司趙貴爲司空。皇孫生,大赦。
夏五月,以安定公宇文泰爲太師,廣陵王欣爲太傅,太尉李弼爲大宗伯,前太尉趙貴爲大司寇,以司空于謹爲大司空。
十五年己巳五月,侯景殺梁武帝。初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,並令復舊。六月,東魏勃海王高澄攻陷潁川。
十六年夏四月,封皇子儒爲燕王,公爲吳王。五月,東魏靜帝遜位于齊。
秋七月,安定公宇文泰東伐,至恒農,齊師不出,乃還。九月,大赦。
十七年春三月庚戌,帝崩于乾安殿,時年四十五。夏四月庚辰,葬於永陵,上諡曰文皇帝。
帝性強果,始爲太尉時,侍中高隆之恃勃海王高歡之黨,驕狎公卿。因公會,帝勸酒不飲,怒而毆之,罵曰:「鎮兵,何敢爾也!」孝武以歡故,免帝太尉,歸第,命羽林守衛,月餘復位。及歡將改葬其父,朝廷追贈太師,百僚會吊者盡拜。帝獨不屈,曰:「安有生三公而拜贈太師耶!」
及躋大位,權歸周室。嘗登逍遙觀望嵯峨山,因謂左右曰:「望此,令人有脫屣之意。若使朕年五十,便委政儲宮,尋山餌藥,不能一日萬機也。」既而大運未終,竟保天祿云。
廢帝諱欽,文皇帝之長子也。母曰乙皇后。大統元年正月乙卯,立爲皇太子。十七年三月,即皇帝位。是月,梁邵陵王蕭綸侵安陸,大將軍楊忠討禽之。
元年冬十一月,梁湘東王蕭繹討侯景,禽之。遣其舍人魏彥來告,仍嗣位於江陵。
三年春正月,安定公宇文泰廢帝而立齊王廓。帝自元烈之誅,有怨言。淮安王育、廣平王贊等並垂泣諫,帝不聽,故及於辱。
恭皇帝諱廓,文皇之第四子也。大統十四年,封爲齊王。廢帝三年正月,即皇帝位,改元。
元年夏四月,蠕蠕乙旃達官寇廣武。五月,柱國李弼追擊之,周書卷二文帝紀「李弼」作「趙貴」。按事見周書卷一六趙貴傳。卷一五李弼傳不載此事。此疑誤。斬首數千級,收輜重而還。
冬十一月,魏師滅梁,戕梁元帝。梁太尉王僧辯奉元帝子方智爲王,承制,居建業。
二年秋七月,梁太尉王僧辯納貞陽侯蕭明於齊,奉以爲主。梁王方智爲太子。九月,梁司空陳霸先殺僧辯,廢蕭明,復奉方智爲帝。
三年春正月丁丑,初行周禮,建六官,以安定公宇文泰爲太師、冢宰,本書卷九、周書卷二文帝紀「冢宰」上有「大」字,是。此誤脫。以柱國李弼爲大司徒,周書文帝紀及卷一五李弼傳並云弼「爲太傅、大司徒」。按當時宇文泰爲太師,李弼爲太傅,趙貴爲太保,即所謂三師。這裏宇文泰、趙貴皆書,不應李弼獨否。蓋脫文。趙貴爲太保、大宗伯,以尚書令獨孤信爲大司馬,以于謹爲大司寇,以侯莫陳崇爲大司空。
東魏孝靜皇帝諱善見,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。母曰胡妃。永熙三年八月,拜開府儀同三司。孝武帝既入關,勃海王高歡乃與百僚會議,推帝以奉明帝之後,時年十一。
天平元年冬十月丙寅,皇帝即位于城東北,大赦,改元。庚午,以太師、趙郡王諶爲大司馬,以司空、咸陽王坦爲太尉,以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爲司徒,以開府儀同三司高昂爲司空。壬申,享太廟。丙子,車駕北遷于鄴。詔勃海王高歡留後部分。改司州爲洛州,以尚書令元弼爲儀同三司、洛州刺史,鎮洛陽。
十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鵠、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據瑕丘反。庚寅,車駕至鄴,居北城相州之廨。改相州刺史爲司州牧,魏郡太守爲魏尹。徙鄴舊人西徑百里,以居新遷人。分鄴置臨漳縣。以魏郡、林慮、廣平、陽平、頓丘、汲郡、黎陽、東郡、濮陽、清河、廣宗等郡爲皇畿。諸本「陽平、頓丘」作「陽丘」,「東郡、濮陽」作「東濮陽」,魏書卷一二孝靜帝紀同。錢氏考異卷二八云:「按地形志司州無『陽邱郡』,當是陽平、頓邱二郡各脫一字。志亦無『東濮陽』,『東』下當脫『郡』字。志尚有北廣平郡,紀亦脫之。」按錢說是,今據補「平頓」、「郡」三字。「北廣平」不補。
十二月丁卯,燕郡王賀拔允薨。庚午,詔內外戒嚴,百司悉依舊章,從容雅服,不得以務衫從事。魏書「戒」作「解」。按據下文文義,作「解」是。又魏書、通志「務衫」都作「矛釤」。張森楷所據本作「絳衫」。按:「釤」是刀名,「不得以矛釤從事」,猶云不得佩帶武器,可通。「務衫」不可考。「絳衫」乃南北朝通行之戎服。南齊書卷四七王融傳,稱齊武帝垂死時,「融戎服絳衫,於中書省閤口斷東宮仗不得進」。卷五一崔慧景傳附見崔恭祖,有「恭祖禿馬絳衫,手刺倒賊」語。作「絳衫」較長,但不知張氏所據何本。丙子,遣侍中封隆之等五人爲大使,諸本「遣」訛作「進」,據魏書改。巡喻天下。丁丑,赦畿內。
閏月,梁以元慶和爲魏王,入據平瀨鄉。孝武崩于長安。初置四中郎將,於礓石橋置東中,蒲泉置西中,濟北置南中,洺水置北中。
二年春正月乙亥,兼尚書右僕射、東南道行臺元晏討元慶和,破走之。二月壬午,以太尉、咸陽王坦爲太傅,以司州牧、西河王悰爲太尉。己丑,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斬樊子鵠以降,兗州平。戊戌,梁司州刺史陳慶之寇豫州,刺史堯雄擊走之。三月辛酉,以司徒高盛爲太尉,以司空高昂爲司徒,濟陰王暉業爲司空。勃海王高歡討平山胡劉蠡升。辛未,以旱故,詔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瘞骸骨。
夏四月,前青州刺史侯深反,諸本及魏書「深」作「梁」。按本書卷四九侯深傳,言深先行青州事,後以封延之爲青州刺史,深遂反。又北齊書卷一九蔡雋傳,言雋爲濟州刺史時,「侯深反,復以雋爲大都督,率眾討之」。與此紀合。「梁」乃「深」之訛,今據改。攻掠青、齊。癸未,濟州刺史蔡雋討平之。壬辰,降京師見囚。夏五月,大旱,勒城門殿門及省府寺署坊門澆人,不簡王公,無限日,得雨乃止。六月,元慶和寇南頓,豫州刺史堯雄大破之。
秋七月甲戌,封汝南王悅孫綽爲琅邪王。八月辛卯,司空、濟陰王暉業坐事免。甲午,發眾七萬六千人,營新宮。九月丁巳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襄城王旭爲司空。
冬十一月丁未,諸本無「一」字,魏書有。按是年十月甲戌朔,無丁未;十一月癸卯朔,丁未是五日。今據補。梁柳仲禮寇荊州,刺史王元軌擊破之。諸本無「軌」字。按魏書卷九八蕭衍傳,天平二年十一月云:「衍雍州刺史蕭恭遣將柳仲禮寇荊州,刺史王元軌破之於牛飲。」北齊書卷二0王則傳,言則字元軌,天平初爲荊州刺史。此脫「軌」字,今據補。癸丑,祀圓丘。甲寅,閶闔門災。龍見并州人家井中。十二月壬午,車駕狩于鄴東。甲午,文武百官量事各給祿。
三年春正月癸卯朔,饗群臣於前殿。戊申,詔百官舉士,舉不稱才者,兩免之。二月丁未,梁光州刺史郝樹以州內附。丁酉,加勃海王世子澄爲尚書令、大行臺、大都督。三月甲寅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華山王鷙爲大司馬。丁卯,陽夏太守盧公纂據郡南叛,大都督元整破之。
夏四月丁酉,昌樂王誕薨。五月癸卯,賜鰥寡孤獨貧窮者衣物各有差。丙辰,以錄尚書事、西河王悰爲司州牧。戊辰,太尉高盛薨。六月辛巳,趙郡王諶薨。
秋七月庚子,大赦。梁夏州刺史田獨鞞、潁川防城都督劉鸞慶並以州內附。八月,并、肆、涿、建四州霜霣,按魏書地形志無「涿州」,疑是「汾」之訛。大飢。九月壬寅,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僕射、南道行臺,節度諸軍南討。丙辰,陽平人路季禮聚眾反。諸本「陽平」誤倒,據魏書乙。路氏是陽平大族,見本書卷四五、魏書卷七二路恃慶傳。辛酉,御史中尉竇泰討平之。
冬十一月戊申,詔遣使巡檢河北流移飢人。侯景攻剋梁楚州,獲刺史桓和。十二月,以并州刺史尉景爲太保。辛未,遣使者板假老人官,百歲已下,各有差。壬申,大司馬、清河王亶薨。癸未,以太傅、咸陽王坦爲太師。
夏四月辛未,遷七帝神主入新廟,大赦,內外百官普進一階。先是,滎陽人張儉等聚眾反於大騩山,通西魏,壬辰,武衛將軍高元咸討破之。魏書「咸」作「盛」。按魏書下文武定五年見「豫州刺史高元成」,本書卷七、北齊書卷三文襄紀同。梁書卷五六侯景傳作「高成」。疑即此人。「咸」「盛」皆當是「成」之訛。六月己巳,幸華林園理訟。辛未,詔尚書掩骼埋胔,推錄囚徒。壬午,閶闔門災。
秋七月甲辰,遣兼散騎常侍李諧聘于梁。諸本及魏書「諧」作「楷」,御覽卷一0四作「諧」。按李諧本傳(見本書卷四三、魏書卷六五)說他與盧元明使梁,事又見本書卷五六魏收傳。魏書記其副使正爲盧元明。作「楷」誤,今據御覽改。八月,西魏剋陝州,刺史李徽伯死之。九月,侍中元子思與其弟子華謀西入,並賜死。閏月乙丑,衛將軍、右光祿大夫蔣天樂謀反,伏誅。禁京師酤酒。
冬十月,以咸陽王坦爲錄尚書事。壬辰,勃海王高歡西討,敗于沙苑。己酉,西魏行臺宮景壽、都督楊白駒寇洛州,大都督韓賢大破之。西魏又遣其大行臺元季海、大都督獨孤信逼洛州,刺史廣陽王湛棄城歸闕,季海、信遂據金墉。十一月丙子,以驃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万俟普爲太尉。十二月甲寅,梁人來聘。河間人邢磨納、范陽人盧仲禮等各聚眾反。
元象元年春正月辛酉朔,日有蝕之。有巨象自至碭郡陂中,南兗州獲送于鄴。丁卯,大赦,改元。二月丙辰,遣兼散騎常侍鄭伯猷聘于梁。
夏四月庚寅,曲赦畿內,開酒禁。六月壬辰,帝幸華林都堂,聽訟。
秋七月乙亥,高麗遣使朝貢。八月辛卯,諸本「秋七月乙亥,高麗遣使朝貢」十一字誤移於上文「是夏,山東大水,蝦蟆鳴于樹上」之前。據魏書移正。又諸本「八月」上衍「秋」字,據魏書刪。大敗西魏于河陰。九月,大都督賀拔仁擊邢磨納、盧仲禮等破平之。
興和元年春正月辛酉,以尚書令孫騰爲司徒。三月甲寅朔,封常山郡王巶第二子曜爲陳郡王。
五月甲戌,立皇后高氏。乙亥,大赦。是月,高麗遣使朝貢。六月乙酉,以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爲山東黜陟大使,尋爲東北道行臺,差選勇士。庚寅,前潁州刺史奚思業爲河南大使,簡發勇士。丁酉,梁人來聘。戊申,開府儀同三司、汝陽王暹薨。
秋八月壬辰,遣兼散騎常侍王元景聘于梁。九月甲子,發畿內十萬人城鄴,四十日罷。辛未,曲赦畿內死罪已下,各有差。
冬十一月癸亥,以新宮成,大赦,改元。八十已上賜綾帽及杖;七十旁無期親及有疾廢者,各賜粟帛;築城之夫,給復一年。
二年春正月壬申,以太保尉景爲太傅,以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爲太保。丁丑,徙御新宮,大赦。內外百官普進一階,營構主將別優一階。三月乙卯,梁人來聘。
夏五月己酉,西魏行臺宮延和、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內屬,置之河北馬場,振廩各有差。壬子,遣兼散騎常侍李象聘于梁。閏月丁丑朔,日有蝕之。己丑,封皇兄景植爲宜陽王,皇弟威爲清河王,謙爲潁川王。六月壬子,大司馬、華山王鷙薨。魏書同。按本書卷一五高涼王孤附鷙傳,言鷙死於興和三年。墓誌集釋元鷙墓誌圖版四二言鷙死於興和三年六月九日,與傳合。此置於二年,誤。
冬十月丁未,梁人來聘。十二月乙卯,遣兼散騎常侍崔長謙聘於梁。
三年春二月甲辰,阿至羅出吐拔那渾大率部來降。三月乙酉,梁州人公孫貴賓聚眾反,自號天王,陽夏鎮將討禽之。
夏四月戊申,阿至羅國主副伏羅越居子去賓來降,諸本「居」訛作「君」,據魏書及本書卷九八、魏書卷一0三高車傳改。封爲高車王。六月乙丑,梁人來聘。
秋七月己卯,宜陽王景植薨。八月甲子,遣兼散騎常侍李騫聘於梁。
先是,詔群官於麟趾閣議定新制,冬十月甲寅,班於天下。己巳,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,三十五日罷。癸亥,車駕狩于西山。十一月戊寅,還宮。丙戌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彭城王韶爲太尉,以度支尚書胡僧敬爲司空。
夏四月丙寅,遣兼散騎常侍李繪聘于梁。乙酉,以侍中、廣陽王湛爲太尉,以尚書右僕射高隆之爲司徒,以太尉、彭城王韶爲錄尚書事。丁亥,太傅尉景坐事,降爲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辛卯,以太保厙狄干爲太傅,以領軍將軍婁昭爲大司馬,封祖裔爲尚書右僕射。六月丙申,復前侍中、樂良王忠爵。丁酉,復陳留王景皓、常山王紹宗、高密王永業爵。
秋八月庚戌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吏部尚書侯景爲兼尚書僕射、河南行臺,隨機討防。
冬十月甲寅,梁人來聘。十一月壬午,驃騎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青州刺史、西河王悰薨。十二月辛亥,使兼散騎常侍陽斐使于梁。
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,大赦,改元。己巳,車駕蒐于邯鄲之西山。癸酉,還宮。二月壬申,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武牢西叛。三月丙午,帝親納訟。戊申,勃海王高歡大敗西魏師于邙山,追奔至恒農而還,豫、洛二州平。
夏四月,封彭城王韶弟襲爲武安王。五月壬辰,以剋復武牢,降天下死罪已下囚。乙未,以吏部尚書侯景爲司空。六月乙亥,梁人來聘。戊寅,封前員外散騎侍郎元長春爲南郡王。
八月乙丑,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爲大司馬。壬午,遣兼散騎常侍李渾聘于梁。
二年春二月丁卯,徐州人劉烏黑聚眾反,遣行臺慕容紹宗討平之。三月,梁人來聘。以旱故,宥死罪已下囚。丙午,以開府儀同三司孫騰爲太保。壬子,以勃海王世子高澄爲大將軍,領中書監,元弼爲錄尚書事,以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爲尚書令,以太原公高洋爲左僕射。
夏五月甲午,遣散騎常侍魏季景聘于梁。丁酉,太尉、廣陽王湛薨。
秋八月癸酉,尚書令司馬子如坐事免。九月甲申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濟陰王暉業爲太尉。太師、咸陽王坦坐事免,以王還第。
冬十月丁巳,太保孫騰、大司馬高隆之各爲括戶大使,凡獲逃戶六十餘萬。十一月,西河地陷,有火出。甲申,以司徒高隆之爲尚書令,以前大司馬婁昭爲司徒。庚子,祀圓丘。辛丑,梁人來聘。
三年春正月丙申,遣兼散騎常侍李獎聘于梁。二月庚申,吐谷渾國奉其從妹以備後庭,納爲容華嬪。
冬十月,遣中書舍人尉瑾聘于梁。十二月,以司空侯景爲司徒,以中書令韓軌爲司空。戊子,以太保孫騰爲錄尚書事。
四年夏五月壬寅,梁人來聘。六月庚子,以司徒侯景爲河南大行臺,應機討防。
秋七月壬寅,遣兼散騎常侍元廓聘于梁。八月,移洛陽漢魏石經于鄴。
五年春正月己亥朔,日有蝕之。丙午,勃海王高歡薨。辛亥,司徒侯景降于西魏以求救,西魏遣其將李弼、王思政赴之。思政等入據潁川,景乃出走豫州。乙丑,梁人來聘。二月,侯景復背西魏歸梁。
夏四月壬申,大將軍高澄來朝。甲午,遣兼散騎常侍李緯聘于梁。五月丁酉朔,大赦。戊戌,以尚書右僕射、襄城王旭爲太尉。甲辰,以太原公高洋爲尚書令,領中書監,以青州刺史尉景爲大司馬,以開府儀同三司厙狄干爲太師,以錄尚書事孫騰爲太傅,以汾州刺史賀拔仁爲太保,以司空韓軌爲司徒,以領軍將軍可朱渾道元爲司空,以司徒高隆之錄尚書事,以徐州刺史慕容紹宗爲尚書左僕射,高陽王斌爲右僕射。戊午,大司馬尉景薨。六月乙酉,帝爲勃海王舉哀於東堂,服緦衰。
秋九月辛丑,梁貞陽侯蕭明寇徐州,堰泗水於寒山,灌彭城,以應侯景。冬十一月乙酉,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爲東南道行臺,與大都督高岳、潘相樂大破禽之,及其二子瑀、道。按魏書作「冬十月乙酉,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爲東南道行臺,與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岳、潘相樂討淵明。十有一月,大破之,擒淵明及其二子瑀、道」。則遣慕容紹宗是十月乙酉,而破蕭明是在十一月。北史刪簡,改「十月」爲「十一月」以就破蕭明之時間,卻不去「乙酉」二字,遂似兩事俱在「十一月乙酉」。查是年魏曆十月乙丑朔,乙酉爲二十一日;十一月甲午朔,無乙酉。北史誤。十二月乙亥,蕭明至,帝御閶闔門,讓而宥之。岳等迴師討侯景。
六年春正月己亥,大都督高岳等於渦陽大破侯景,俘斬五萬餘人,其餘溺死於渦水,水爲不流。景走淮南。二月己卯,梁遣使求和,許之。三月癸巳,以太尉、襄城王旭爲大司馬,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岳爲太尉。辛亥,以冬春亢旱,赦罪人各有差。
夏四月甲子,吏部令史張永和、青州人崔闊等僞假人官,事覺糾檢,首者六萬餘人。甲戌,太尉高岳、司徒韓軌、大都督劉豐等討王思政於潁川,魏書「甲戌」上有「秋八月」三字,下有「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爲大行臺,與」十五字。按此承上文,則當是四月甲戌。但本書卷六齊文襄紀言高澄遣慕容紹宗、高岳、劉豐等攻王思政是在八月庚寅。據本書卷六二王思政傳,稱大統十四年(即武定六年,公元五四八)「九月,東魏太尉高岳、行臺慕容紹宗、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」。不可能高岳等四月受命,九月方到潁川。疑作「八月」是。但通鑑卷一六一亦作四月甲戌。當是以是年四月壬戌朔,甲戌爲十三日;八月己丑朔,月內無甲戌之故。疑此及魏書之「甲戌」亦誤,當從齊文襄紀作「八月庚寅」(八月二日)。又此次戰役,東魏將帥爲高岳、慕容紹宗、劉豐三人,歷見相關紀傳。此脫慕容紹宗,而多出韓軌。引洧水灌其城。
七年春正月戊辰,梁北徐州刺史、封山侯蕭正表以鎮內附,諸本及魏書「封」作「中」。御覽卷一0四引後魏書作「封」。按梁書卷二二臨川王宏傳云:「正表,封山侯。」南史卷五一宏傳作「封封山侯」。封山縣屬交州新昌郡,見南齊書卷十四州郡志。蓋魏書本不誤,後人以「封山」少見,遂妄改爲「中山」。今從御覽回改。封蘭陵郡公、吳郡王。三月丁卯,侯景剋建業。
夏五月丙辰,侯景殺梁武帝。戊寅,勃海王高澄帥師赴潁川。六月,剋之,獲西魏大將軍王思政等。
秋八月辛卯,立皇子長仁爲太子。盜殺勃海王高澄。癸巳,大赦,內外百官並進二級。甲午,太原公高洋如晉陽。
冬十月癸未,以開府儀同三司、咸陽王坦爲太傅。甲午,以開府儀同三司潘相樂爲司空。十二月甲辰,吳郡王蕭正表薨。己酉,以并州刺史彭樂爲司徒。
八年春正月辛酉,帝爲勃海王高澄舉哀於東堂。戊辰,詔太原公高洋嗣事,徙封齊郡王。甲戌,地豆干、契丹並遣使朝貢。二月庚寅,以尚書令高隆之爲太保。三月庚申,進齊郡王高洋爵爲齊王。
五月甲寅,詔齊王爲相國,總百揆,備九錫之禮。以齊國太妃爲王太后,王妃爲王后。丙辰,遜帝位於齊。天保元年己未,封帝爲中山王,邑一萬戶,上書不稱臣,答不稱詔,載天子旌旗,行魏正朔,乘五時副車。封王諸子爲縣公,邑各一千戶。奉絹一萬疋,錢一萬貫,粟二萬石,奴婢三百人,水碾一具,田百頃,園一所,於中山國立魏宗廟。二年十二月己酉,中山王殂,時年二十八。三年二月,奉諡曰孝靜皇帝。葬於鄴西漳北。其後發之,陵崩,死者六十人。
帝好文,美容儀,力能挾石師子以踰牆,射無不中。嘉辰宴會,多命群臣賦詩,從容沉雅,有孝文風。勃海王高澄嗣事,甚忌焉,以大將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爲中書、黃門侍郎,令監察動靜,小大皆令季舒知。澄與季舒書曰:「癡人復何似?癡勢小差未?」帝嘗與獵於鄴東,馳逐如飛。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帝曰:「天子莫走馬,大將軍怒!」澄嘗侍帝飲,大舉觴曰:「臣澄勸陛下。」帝不悅曰:「自古無不亡之國,朕亦何用此活!」澄怒曰:「朕,朕,狗腳朕!」澄使季舒敺帝三拳,奮衣而出。明日,澄使季舒勞帝,帝亦謝焉。賜絹,季舒未敢受,以啟澄,澄使取一段。帝束百疋以與之,曰:「亦一段爾。」
帝不堪憂辱,詠謝靈運詩曰:「韓亡子房奮,秦帝魯連恥,本自江海人,志義動君子。」魏書、通志及北齊書卷三文襄紀、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「志」作「忠」。常侍、侍講荀濟知帝意,乃與華山王大器、元瑾密謀於宮中,僞爲山而作地道向北城。至千秋門,門者覺地下響動,以告澄。澄勒兵入宮,曰:「陛下何意反耶?臣父子功存社稷,何負陛下耶?」及將殺諸妃嬪,帝正色曰:「王自欲反,何關於我?我尚不惜身,何況妃嬪!」澄下床叩頭,大啼,謝罪。於是酣飲,夜久乃出。居三日,幽帝於含章堂。大器、瑾等皆見烹於市。
及將禪位於文宣,襄城王旭諸本「旭」作「昶」,魏書作「旭」。按襄城王旭見魏書卷一九下城陽王長壽傳。「昶」誤,今據改。及司徒潘相樂、侍中張亮、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奏事。帝在昭陽殿見之。旭曰:「五行遞運,有始有終。齊王聖德欽明,萬姓歸仰,臣等昧死聞奏,願陛下則堯禪舜。」帝便斂容答曰:「此事推挹已久,謹當遜避。」又云:「若爾,須作詔書。」侍郎崔劼、裴讓之奏云:「詔已作訖。」即付楊愔進於帝,凡十條。李慈銘北史札記云(以後簡稱李慈銘云):「按北齊書卷三0高德政傳作『凡有十餘條』,此當脫『餘』字。」書訖,曰:「將安朕何所?復若爲而去?」楊愔對曰:「在北城,別有館宇,還備法駕,依常仗衛而去。」帝乃下御座,步就東廊,口詠范蔚宗後漢書贊云:「獻生不辰,身播國屯,終我四百,永作虞賓。」所司奏請發,帝曰:「古人念遺簪弊履,欲與六宮別,可乎?」高隆之曰:「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,況在後宮!」乃與夫人嬪以下訣,莫不欷歔掩涕。嬪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云:「王其愛玉體,俱享黃髮期。」皇后已下皆哭。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,候於東上閤。帝上車,德超上車,持帝。帝肘之,曰:「朕畏天順人,授位相國,何物奴,敢逼人!」趙德尚不下。及出雲龍門,王公百僚衣冠拜辭,帝曰:「今日不減常道鄉公、漢獻帝。」眾皆悲愴,高隆之泣灑。遂入北城,下司馬子如南宅。
及文宣行幸,常以帝自隨。帝后封太原公主,常爲帝嘗食,以護視焉。竟遇酖而崩。
論曰:莊帝運接交喪,招納勤王,雖時事孔棘,而卒有四海。猾逆剪除,權強擅命,神慮獨斷,芒刺未除,而天未忘亂,禍不旋踵。自茲之後,魏室土崩,始則制屈強胡,終乃權歸霸政。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,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棋。雖以節閔之明,孝武之長,祗以速是奔波。文帝以剛強之質,終以守雌自寶。靜、恭運終天祿,高蹈唐、虞,各得其時也。